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器物制作、收藏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说:"要了解中国古建筑,最好找梁思成."这是他上世纪六十年代说的话.在梁先生已经仙逝三十余年后的今天,要了解中国古建筑,了解中国传统房屋结构与当下中国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找到了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短短两小时采访,与罗先生一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下传统器物制作和收藏做一管窥.古代建筑的"身架"和"关节"影响到居家生活研究中国传统器物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不少居家器物在框架结构.榫卯工艺.造

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说:“要了解中国古建筑,最好找梁思成。”这是他上世纪六十年代说的话。在梁先生已经仙逝三十余年后的今天,要了解中国古建筑,了解中国传统房屋结构与当下中国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找到了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短短两小时采访,与罗先生一起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下传统器物制作和收藏做一管窥。

古代建筑的“身架”和“关节”影响到居家生活

研究中国传统器物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不少居家器物在框架结构、榫卯工艺、造型和装饰手法上,都与中国古代建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建专家,长期与古代建筑及居室文化打交道,罗哲文先生对此体悟很深。比如传统家具与建筑的关系,他认为,中国传统家具对古建的师承,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古建“中国特色”的继承。

比如架构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与欧美各国不同,欧美是纯砖石结构,由砖石垒砌结合拱券,没有木头,当然也就无法形成环环相扣能撑起整个房屋的框架——大木梁架结构;同样,也无法做成榫卯。而中国古建筑的特色就在于大量地使用了木头,而且木头相互结合不用外物,靠的是本身榫和卯的咬合。

中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榫卯了,河姆渡大量出土的古代建筑遗址里可以看到。在结构方法上,榫卯体系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它稳定性好,牢固耐久,河姆渡发现的榫卯有的没朽烂,仍旧咬合在一起,七千年都没松开。

以家具为例,罗老打了一个比喻:框架结构可以看做传统家具的“身架”,榫卯结构则是它们的“关节”。那么,从“身架”到“关节”,传统家具为什么和古建筑那么相像?

罗先生说,家具的诞生和建筑是分不开的。建筑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的标志,在此之前,游牧迁居时代不需要固定的建筑物。而一旦筑房造屋定居下来,居室就需要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家具。家具是建筑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后又有了其他实用或装饰器物。

因为家具等器物比建筑物出现得晚,它们诞生时,便会对建筑有不少的学习模仿,如大木梁架结构、横梁与竖柱之间榫卯衔接方式,进而,居家器物的纹饰也会借鉴和模仿建筑的装饰手法。

古代建筑都有四角支撑的立柱,民间叫顶梁柱,一般四柱构成一间房,与之相连,有栏额、枋子、雀替。传统家具对应的有四条腿、横枨、牙板和花牙子等。在尺寸和造型上,家具要适合人体尺度,桌椅板凳床榻箱柜接触的是人体,和人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或坐卧或站立,都要求尺寸适度。从结构和尺寸上,最初出现的家具,可以看做是适应人体尺寸的微观的建筑。

传统居家器物对古建筑的学习与模仿还表现在许多细节上,可以归结为几种移植:构件移植、线脚移植、开光移植和纹样移植等。就这些细部提供的“物证”来说,某个朝代建筑风格的时代性,对鉴定某样家具或其他器物是不是该朝代的东西,有着很强的说服力。这一点,有经验的收藏家会有体会。

传统家具VS古建筑:遗传中的进化与变异

罗先生以古典家具为例谈了传统器物对古建筑造型风格的借鉴,中国家具在自身发展中也有一些进化变异,其中不少为独创。比如在“身架”上,对建筑中原来横平竖直的东西做了创新,出现了三弯腿、罗锅枨、联帮棍等带弧度和曲线的造型。

这主要是在不损坏牢固性和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考虑了人身结构需要,并加入了装饰的美感。其实古代建筑也不排挤圆弧等装饰性,如房屋上的月亮门和带拱形的窗子,立柱顶上与横梁结合位置也要做卷杀,做出圆弧形进行衔接。只是,古典家具在这方面有了更多的推陈出新的独创。

罗先生特别强调,传统家具对古建筑的“改进”,考虑得最多的是实用因素。他说:“从空间距离和亲近程度讲,家具比建筑离人更近,贴着人的身子,更容易让人发现它们的利弊,从而进行改进。为了提高舒适程度,靠背和扶手做成了弯的,制造材料加进了竹子、藤篾、软屉,直至座上使用软垫。”

即使在榫卯结构上,罗先生认为古典家具在学习古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做了不少改进和创新。例如,为追求牢固和美观,凭借着更有创造空间的硬木材料,能工巧匠们以自己的智慧使榫卯体系得以进一步拓展,花样越来越多,而且在具体接合上显得更细密、更严谨、更规整。

在外观纹饰上,考古发现证明,凡古建筑上出现过的装饰纹样,都可能被用到传统家具上。建筑对家具的影响有时代特色,如唐宋家具和明代家具,造型简朴,注重实用,简单的雕饰恰到好处,起到点睛作用,不做更多的装饰,这与同一时代的建筑风格相一致。到了清代,家具注重雕镂彩绘,装饰越来越繁复,除了当时王公贵族对家具的贵族化要求外,与清代的建筑发展也有关系,因为清代建筑就讲究雕梁画栋,装饰手法很铺张。

家具纹饰有进一步的发展,从镶嵌大理石到镶嵌金银珠玉和螺钿,有许多是属于纯装饰性的,这在屏风制作上达到了极致,很多屏风髹漆彩绘,做得非常漂亮。

罗先生认为,建筑是大结构,家具是小型精致的“建筑物”,二者在整体神韵上常常是相通的。家具的优势在于硬木比砖石更易于展开局部细节的创意,可以从小处着手,施展神来之笔。如线脚勾画上,传统家具弯曲多,从实用角度讲不易碰伤人,从美学角度看,十分圆润秀美。

现代人仿做传统居家器物,要研究居室文化

经过罗哲文先生梳理,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传统器物和古建筑的关系。

“现代人仿做传统器物,不要光埋头盯着手里的器物,还要时常抬头看看古建筑,留意一下居室文化,因为器物总是用在居室环境里。”罗先生说,“看了古建筑,可以更加明白器物造型、结构、线条纹饰的出处,懂得其发展的历史源流,知道它们在同一条文化脉络里,这样,你做的东西才会在大的方向上不出错,从而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罗先生指出,出于节约用地、建筑高楼大厦的需要,中国城市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西方建筑手法,但在居室风格上,房屋的主人仍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元素。空间特点不同了,怎样把中式风格加进来呢?要把握一个原则:居家器物要适应居住空间需要,像故宫的各个大殿,里面的东西和殿内空间以及门窗都是统一协调,相处和谐的。

出于这一原因,罗先生向致力于制作“收藏品级”传统器物的制造者建议,平时要多看看故宫、颐和园、天坛为代表的皇家风格古建筑,以及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安徽民居为代表的民间建筑。既看建筑本身,也注意一下里面空间结构和陈设的居家器物之间的搭配关系。他总结说:“建筑、器物和家居内环境是人们栖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器物制造者打通了与自己相关联的门类,更容易把东西做精。”

罗先生已是87岁高龄,但仍敏锐地看到了中国传统器物与家居大环境之间的有机对应关系。对家具制造厂家和家居设计者来说,这是否是个中肯的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