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路26号院:揭秘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神舟"六号发射前夕,这个"院子"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这是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中心.从外表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这座宁静的大院似乎与任何一个花园式小区并无差异.人们经过这里时,偶尔会瞥见绿树掩映中的门牌:北清路26号院.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于1968年4月.那时,她的名字叫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任务是让中国航天员驾驶"曙光"号安全进入太空--不仅要保证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要保证

“神舟”六号发射前夕,这个“院子”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这是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中心。

从外表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这座宁静的大院似乎与任何一个花园式小区并无差异。人们经过这里时,偶尔会瞥见绿树掩映中的门牌:北清路26号院。

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于1968年4月。那时,她的名字叫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任务是让中国航天员驾驶“曙光”号安全进入太空——不仅要保证他们的

健康

和生命安全,而且要保证他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中国飞天英雄的称呼,也是从这时起确定的。国外的航天员一般翻译为“太空人”或“宇航员”,但钱学森提出,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

怎么称呼,似乎不重要,但也能折射出一些很重要的事。神五完成太空之旅后,在以英文、德文、丹麦语、荷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

语言

采写的新闻中,各国记者用“taikonaut”来特指中国航天员——这是一个用汉语拼音的“太空”与英文“宇航员”嫁接而成的新词,一个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而诞生的专用词。

在钱学森提出的系统

科学

观点指导下,围绕航天员开展的工作被提炼为三个基本因素:人——航天员、机——载人航天器和生命保障系统、环境——太空的失重、超重、真空等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思想,为千头万绪的飞天任务,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架构。

“曙光”号最终没有发射,但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进行的研制工作,却没有停止。这也是中国“神舟”能在工程正式启动后的短短十年内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经辗转,航天员中心在上个世纪90年代搬进了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北京航天城。与中心毗邻的,还有飞船系统和飞控系统的科研实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