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许斌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6月30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大学出版大楼二楼225会议室隆重召开.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6年6月30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大学出版大楼二楼225会议室隆重召开。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郑惠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民盟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王伟国,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吴国琴,兄弟党派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许斌等人出席了会议。来自全校的盟员代表共48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上大盟委会主委吉永华主持。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吉永华向全体与会代表作了民盟上海大学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他回顾了2011年第五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在民盟上海市委、上海大学党委的领导下,委员会团结带领全校盟员,致力于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民主监督职责;同时,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建言献策,在各项盟务工作中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吉永华对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坚持学习理论,发扬民盟传统,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搭建平台,弘扬民盟先贤费孝通学术思想,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推进组织建设,培养青年盟员,提升基层盟组织的凝聚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出上大民盟声音;聚焦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建设;建章立制,重视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发展。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郑惠强在致辞中指出,五年来,上大盟委会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以吉永华主委为班长的领导集体团结协作,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以及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盟市委对上大盟委会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向全体盟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郑主委指出,民盟在上海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费孝通主席就与上大有着特殊的情缘,他的学术理想和治学风范为上大师生指明了做事做人的方向与准则。

钱伟长校长是民盟的前辈和重要领导人,他为上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上大的骄傲,是后人的楷模。上大民盟的前辈先贤和人文精神值得我们用心学习、悉心传承。郑主委希望新一届委员会能够继承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肩负起带领全校盟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任。

郑主委对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三点希望,首先是继承优良传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其次是发挥特色优势,更加努力担当参政党为国筹谋、为民建言的责任;再次是加强自身建设,更加扎实推进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的建设。

最后,郑主委祝愿上大盟委会以换届为契机,通过换届实现思想政治交接,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组织活力,切实履行参政职能,为上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上海大学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代表校党委致辞。他指出,上大民盟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曾经涌现出了钱伟长、费孝通等知名人士。五年来,在以吉永华为主委的本届委员会带领下,我校盟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围绕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进展。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事业方面,上大民盟也贡献出了汗水、智慧与力量,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罗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对新一届盟委会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要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进一步提高履职水平,多建诤言多献良策;三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开创上大民盟工作新局面。他衷心祝愿上海大学盟委会能够继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九三学社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许斌代表学校各民主党派致辞,他向民盟上海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盟员转达了兄弟党派的问候和祝福。

选举大会由李晓峰主持。经全体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王勇、朱晓锦、吴悦、严壮志、李晓峰、沈美芳、苗福光、张亚月、秦钠、高守玮、夏明宇、颜蔚等12人为民盟上大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选举王勇、冉峰、李晓峰、秦钠、高守玮、颜蔚等6人为出席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全体与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向当选委员和代表表示祝贺。随后,第六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选秦钠任主委,严壮志任常务副主委,吴悦、王勇、李晓峰任副主委,高守玮任秘书长。新一届委员代表夏明宇作了发言。

随后,由秦钠主委代表第六届委员会宣读了《致离任委员的致敬信》,向离任的老委员表示敬意,她感谢全体盟员对新一届委员会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新一届盟委会一定继承上大民盟优秀传统,团结带领全校盟员,为上海市民盟事业的繁荣和上海大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校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吴国琴最后致辞,她希望新一届盟委会能够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加凝聚力,组织人才队伍,创新工作途径,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上海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