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为排解内心寂寞向邻居家泼水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法律维权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位南京空巢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是为什么?南京空巢老人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的事件被报道后引起关注,人们从南京空

[法律维权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位南京空巢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是为什么?南京空巢老人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的事件被报道后引起关注,人们从南京空巢老人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的行为中,读出的是这位空巢老人的寂寞。

南京空巢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图为民警陪老人聊天。

家住南京盐仓桥东街的一名空巢老人莫名其妙地向邻居门口泼开水,此举引起邻居恐慌便报警。民警到场后通过交流,发现老人内心孤独,情绪上有波动。当天夜里,民警陪老人说话两个多小时,直到老人困倦入睡。

这又是一则空巢老人精神世界寂寞而引发的关注,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看上去荒诞不羁,实际上却是一种内心寂寞的排解。从南京空巢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这则新闻中,人们会不难发现,“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后的真实状况。一方面,这条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规范进入到法律的范围内,曾经引发众人的热议,最为重要的非议就是这条法规到底如何执行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从现实看,“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确有着现实的难题,尤其是国家对于法定假期的规定,不是支离破碎就是需要通过调休,这对于子女们安排时间,实现“常回家看看”的目的显得冲突不断。所以,老人往邻居门前泼开水,倒出来的其实是法律的尴尬。

对于老年人来说,儿女本身就有着赡养的义务。因为这从道德的约束出发,反哺之恩也是一种人之常情。然而,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独生子女越来越占据主流,而独生子女们一旦结婚就面临着现实的窘境,即如何赡养父母成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们不仅有着孩子的压力,更有着赡养两对父母的压力。于是,道德上的束缚和现实就发生激烈碰撞,很多时候,并非子女不孝顺,而的确是有着现实的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家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可以说,法律规定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为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实际上又有几个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对簿公堂?多久看望老人?怎么看望?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就是法律的软肋和尴尬所在。像新闻中的这位老人,自己并非没有儿女,而是子女们没有定期来看望,这显然有悖法律的精神。既然违背法律的精神,就应该接受法律的惩罚。但空巢老人也很少选择法律的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是法律真正的尴尬。

要让空巢老人真正得到温暖,其实并非只是子女的义务,更应该是整个社会应该考虑的问题。将“常回家看看”上升到法律层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增加了法律的尴尬,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去,所以,老年人的问题才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子女常回家看看是一个方面,如何让空巢老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丰盈起来才是关键。子女是一个方面,关心和关注空巢老人世界的社团以及政策也应该落实,这样才能缓解法律的尴尬,让空巢老人的晚年过得幸福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