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泰斗张天福去世 个人资料背景生前事迹介绍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天福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

张天福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茶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茶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

张天福个人资料

中  文 名: 张天福 

别  名: 张天福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0年8月 

逝世日期: 2017年6月 

职  业: 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 

毕业院校: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主要成就: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 

对福建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 《台湾之茶叶》 

祖  籍: 福建福州

张天福简历:

1910年8月18日 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 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 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 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 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 赴日本与中国台湾省考察茶业

1935—1939年 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

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 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 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

1949—1950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 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 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

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 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

主持乌龙茶作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1989—至今 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记者通过多个信息源证实:今日上午9点22分,已是“茶寿”的老人张天福因器官衰竭去世。此前,人民网记者曾采写并报道《105岁茶界泰斗张天福向福建省图书馆捐242册图书》,引发网友极大关注。今日,记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对这位德高望重老人的怀念已经刷频。

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林增钦与张天福先生一家素有往来。他在微信圈称,张天福先生从事茶业80年,精通中国茶学,深研中外茶艺、茶道、茶礼,集古今茶文化大成,提倡“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这是中国高尚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得到全国茶学界与茶业界的认同。

张天福为中国茶业发展贡献巨大。他1910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以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开创茶叶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推动制茶从手工走向机械,被誉为中国“茶学界泰斗”、“20世纪十大茶人”,晚年致力于茶叶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刘贞清精于妇产科。翌年,父母带着他迁回故乡福州,并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看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决心报考农校,振兴祖国的农业茶业。

张天福从小天资聪颖。1929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后,20岁便以第一名成绩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深造。从此,他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天福的原配夫人于1991年去世后,耄耋之年的他孤身一人,对于各类茶事活动,乐于也疲于奔命。“我其实在用忙碌冲淡孤单。”张天福说,他觉得生活还是缺失,萌生了寻找伴侣的念头。

2008年,身为杂技演员的张晓红的丈夫凯亚病逝后,同原配夫人离去18年的张天福结识。凯亚是南京著名茶文化学者,凯亚的父亲吴觉农,与张天福同为中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随后的日子里,两人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最终,张晓红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告别在南京优裕的生活,收拾了三大箱行李,风尘仆仆赶到陌生的福州。在她的行李里,张天福看到了6口刷得干干净净的各式各样的锅。他知道,她真的是来过日子的。幸福来敲门,从来都不晚。

从事茶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放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去,而梦想就紧紧地维系在了这一枚小小的香叶上。在此后长达80多年的事茶历程中,他用执着与坚忍书写了一个茶香四溢的传奇人生。

不同阶段的人生坐标,定位着不同的梦想。青年时代,他的梦想是“救亡图强”;中年时代,他的梦想是“科教兴茶”。当他走到人生边上时,梦想依然清晰而具体:“要让中国百姓喝到放心的有机茶”。

为了实践梦想,这位百岁老人还在奔忙着……

2009年9月10日,在“华祥苑”安溪龙涓基地,基于张老“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技术理论的首个有机茶示范基地正式开工揭牌,让老人的梦想有了现实的轮廓。,目前,全省已授牌建立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6个,覆盖了闽东、闽北、闽南等主要产茶区。其中,漳平、周宁基地已取得有机茶认证,其余4个也正着手开展认证工作。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

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