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两任丈夫:马师曾和作家华山【图】

2017-07-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红线女图片来源:香港<明报> 中新网12月10日电(蒲希茜) 综合报道,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因心脏病突发,于8日晚8时40分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而她于去世前一周还精神抖擞地登台献唱.心脏不适送医抢救三个多小时宣告无效12月8日晚11时,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率先披露消息:"深切怀念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红线女老师于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医院病逝.红线女老师毕生致力振兴

红线女图片来源:香港《明报》

中新网12月10日电(蒲希茜) 综合报道,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因心脏病突发,于8日晚8时40分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而她于去世前一周还精神抖擞地登台献唱。

心脏不适送医抢救三个多小时宣告无效

12月8日晚11时,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率先披露消息:“深切怀念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红线女老师于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医院病逝。红线女老师毕生致力振兴粤剧,对粤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红线女老师的去世是广东粤剧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据悉,8日下午5时许,红线女在晚饭时因心脏不适,被送至医院,情况危急进入监护室。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终宣告无效,于晚8时40分许告别人间。红线女艺术中心也连夜挂上白布,以示哀悼。一班朋友原定为本月27日生日的红线女庆祝89岁寿辰,岂料未能如愿。

红线女艺术中心9日举行追悼会

9日,广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追悼会。追悼会以对外开放形式进行,除了文化局及有关团体的领导及粤剧界人士外,红线女的戏迷亦出席。

艺术中心的小剧场被改装为临时追思会场,剧场舞台两侧拉起黑白相间的帷幕,中间挂着大幅红线女的半身彩色照,空气中弥漫着百合花香。会场内一直循环播放着红线女的粤剧经典唱段。到中午时分,小剧场舞台前端已摆满了鲜花,不断有市民和红线女的学生们前来悼念。

在红线女生前的寓所,家人已为她设置了灵堂,她的亲友及徒弟都相继前去悼念。

据香港媒体透露,红线女的追思会,初订在本月17日举行,但地点暂时未定,稍后会对外公布。

红线女儿子忆母亲:一直分多聚少

红线女的儿子马鼎盛表示,对母亲离去感婉惜。马鼎盛称8日晚收到消息后就赶到医院探望。他回忆多年来与母亲一直分多聚少,“最近这二十多年,香港不算近,又不算远,都是电话联络多些,大家都很忙。我在香港也有几份(工作),她又经常走,但是一直都关怀着……我见不到最后一面,抢救的时候不准见”。

去世前一周仍登台献唱《荔枝颂》

据媒体报道,11月30日,也就是红线女去世前8天,她还精神抖擞站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舞台上,参加广州粤剧团60周年志庆晚会,并演唱了她的经典名曲《荔枝颂》。谁能料到,这成为她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此曲如今竟成绝唱。

从艺60多年演过近百出粤剧

红线女本不姓红,她的原名是邝健廉,一个有着浓郁南粤文化气息的姓名。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

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

她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以及享誉海外的《荔枝颂》,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

自创“红腔”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上世纪50年代初,红线女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赴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

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内地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她还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曾写纸条劝邓小平不要吸烟

红线女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8月,在广州市文化局召开的邓小平理论与广州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红线女曾向大家回忆“劝邓小平不要吸烟”的情景。

那是一次全国“两会”上,坐在较前位置的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看到面前主席台上邓小平正在抽烟。红线女当时挺担心,因为知道抽烟对人的健康非常不好。旁边一位人大代表问她:“你敢不敢劝小平同志不要吸烟?”红线女认真起来,“这有什么不敢的?”经过考虑,红线女决定把劝告写在纸条上,然后托人转给邓小平。上面写的是劝告小平同志不要吸烟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的话。很快,红线女看到邓小平看着纸条,微笑着把手里的香烟在烟灰缸里掐灭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马调红腔”是戏迷所津津乐道的,当年女姐加入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渐渐学会拉腔、偷气,最终形成“马调红腔”。马师曾是女姐的首任丈夫,由于马师曾经常教戏,与女姐有接触,两人互生情愫而走在一起。女姐在1943年升任正印花旦,演出马师曾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当时演公主的花旦蓝茵突然肚痛不能出场,由女姐临时代替演出,她救场成功。女姐成为正印花旦后,与马师曾于1944年结婚,1955年离婚,女姐有两子一女,包括马鼎昌、马鼎盛与女儿红虹。

育有两子一女

女姐去年接受车淑梅访问时提到与马师曾离婚的原因,有晚拍戏半夜两三点,搭船过海时见到马师曾与一个女人在等船,当时才知道有“小三”,两人在一起已3年。女姐离婚后放弃香港的事业,返回内地发展。

第二段婚姻嫁作家缺乏爱意

女姐后来改嫁内地名作家华山,幼子马鼎盛受访时曾说,母亲回忆第一段婚姻并非自愿,因为两人的年纪与性格相距很远,幸好事业上是最佳拍档,故希望第二春要全方位成功。至于女姐与华山的婚姻也不过10年,华山患重病卧床时,女姐无微不至照顾,后来她向马鼎盛承认第二段婚姻是“缺乏爱意”。

红线女、马师曾结婚照

上世纪50年代,报纸曾用“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等标题,赞扬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艺术成就。马红联手,成就粤剧艺术珍品,将粤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时至今日,年逾八旬的红线女仍在为粤剧艺术这枚南国红豆的发展而工作着,艳丽动人着。

一头华发映衬着白皙的面容,红框眼镜下依然是顾盼生姿的眼睛,83岁的年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当年的风华绝代。2008年10月23日,一代粤剧表演大师红线女带着她的传人和她创作的经典剧目《山乡风云》来到上海,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国际艺术节,几乎所有人都为红线女的美丽、率真和执著而“倾倒”。

在授受多家媒体采访时红线女表示,尽管多年没有登台演出了,但她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粤剧艺术。在广州珠江新城的一栋建筑里,集粤剧收藏、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身的“红线女艺术中心”每天都在向公众免费开放,她说,“我现在每天都去那里上班。”

唐代有个原名鸿现的传奇女子红线女,当代红线女的艺名即来源于此。只不过,当代红线女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惊鸿一现的背影,她和驰誉海内外的“马腔”创立者马师曾联手将粤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至今她本人仍在为粤剧艺术的发展而“每天追求进步”,这一切终将被历史所铭记。

既要成戏 也要成人

红线女原名邝建廉,1927年出生于广州西关一户殷实的药材商人家庭。她的家族和粤剧有很深的渊源——堂伯父曾是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声架南(谭杰南)是著名粤剧武生;舅父靓少佳是一些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享有盛名;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从六七岁开始,小建廉便常随母亲去看戏,红线女回忆说:“小时候,我被母亲抱着去广州海珠剧场、太平剧场、乐善剧场看戏,没钱就坐三楼,那是当时最差的位置。

唱戏的行当在当时许多人心目中,都是“下九流”,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业。小建廉的其他哥哥姐姐都被送去读书,甚至留洋,但轮到小建廉时,父亲邝奕渔已完全没有供她读书的财力。由于日本侵略,邝奕渔的生意破产,小康家庭变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问题。为了生计,小建廉虽然年幼力单,但每天都要去卖淡水给富人们,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那时候,母亲要送女儿去学戏,但父亲执意不肯——“成戏不成人,情愿抱在一起饿死,也不能让阿廉去学戏。”时隔70年,父亲“成戏不成人”这句话仿佛仍在红线女耳边回响。从被送到香港九龙,进入戏班学戏开始,小建廉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做人做事,“既要成戏,又要成人”。小建廉在舅父所在的戏班里,得到了第一个艺名“小燕红”,及第一个舞台角色——大戏《六国大封相》中一个骑马的小妇人。从此,这个尚有些懵懂的女孩便这样和粤剧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无论岁月沧桑,世情坎坷,她始终痴心无悔。

1940年,“小燕红”随师傅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大家都称呼这个勤奋、机灵的小女孩为阿红。靓少凤比红线女的舅舅靓少佳的资格还要老,与当时的名家千里驹、白驹荣平起平坐。他很喜欢阿红这个聪明听话的女孩子,于是便经常抽空指导她,尤其是用气发声的技巧等,这让红线女打下了扎实的唱功基础。

有一天,靓少凤对小燕红说:“小燕红的名字不要,没意思,我给你改一个名字吧。”接着,靓少凤讲了一个《红线盗盒》的故事,他认为“小燕红”很有些红线女的侠肠义胆,于是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1941年,小燕红跟随靓少凤去上海演出,第一次用了红线女这个艺名。后来她当上了正印花旦后,便正式改用红线女这个艺名。

也正是这个时候,她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并加入马师曾组建的太平剧团,最终形成了让戏迷津津乐道的“马调红腔”。

“满城争说关汉卿,难忘一曲碟双飞”,红线女与马师曾主演粤剧《关汉卿》。

救场成功,红线女情定马师曾

“我站在莲姐背后为她扇扇子,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40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样子的人。他还站在楼梯间,就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各位辛苦晒叻!’声音虽带有‘隔夜声’,听来却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在纪念马师曾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中,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时的情形。

马师曾祖籍广东顺德,他于1900年4月2日出生,和祖父母、父母亲三代同堂,居住在广州市大新街宁里祖屋内,生活富足。1907年因为经商失败,马师曾跟随祖父和父母逃离广州躲债,惶惶然前往湖北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虽然生活变得困窘,但马师曾因此得到了攻读四书五经的机会,打下了国学基础。11岁时,马师曾辗转回到广州,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在学校里,马师曾便对戏曲有很浓厚的兴趣,常去看粤曲表演,在学校里也经常参加“文明戏”的表演。

中学毕业后,马师曾在陈圹南的太平春戏馆学戏,自取艺名关始昌,和老艺人师傅佳签了“头尾名”(合同),开始了粤剧艺徒的生活。1918年,马师曾被卖到新加坡唱戏,1923年回到香港,到人寿年班任正印丑生,在千里驹、嫦娥英、白驹荣等人的热心帮助下,马师曾发挥自己的诙谐、机变、通俗等特长,以及从靓元亨身上学到的小武的演唱艺术,成功地演出了《玉楼春怨》、《一个女学生》。马师曾在演出《苦凤莺怜》时扮演余侠魂一角,更创造了著名的“乞儿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马师曾从此声震省港剧坛,他的“乞儿喉”在此后数十年更日渐成熟和完善,成为了驰誉海内外的“马腔”。

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马师曾“以演代战”,在广西等地巡演。红线女为了得到一点固定工资奉养母亲,在他人的介绍下,独自参加了以马师曾为首的“天平剧团”,成为了第二花旦,沿着遂溪、陆川、郁林等小县城,一路走一路演。

1943年初,红线女在马师曾的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中升任正印花旦。一次,饰演刁蛮公主的蓝茵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可是舞台下面的锣鼓已经敲响了。在极度紧张之下,马师曾命令红线女顶替蓝茵出场。红线女忐忑不安地一边上妆一边翻曲本,就这样硬着头皮出场了。谁知救场大获成功。事后,蓝茵不再回剧团演戏了,红线女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于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定居。

在香港,红线女用私房钱组建起真善美剧团。她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为什么把自己的戏班称为“真善美”:“凡是受观众喝彩、拥护的戏,必然是演员所演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凸出,放在整个健全的剧旨中,能够发放她一定的光辉,是爱是憎,都给予观众有力的感动……当我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同时也深信了戏剧除了第一个原则要‘真’之外,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善’了。”这期间,红线女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在粤剧传统旦角的基础上,红线女融入京腔、昆腔等延长艺术和西洋美声激发,创造出独特的红腔——“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

满城争说关汉卿

红线女凭借在粤剧和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在香港受到的追捧曾经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但是,1955年12月14日,在完成了最后一部电影的合约后,红线女和马师曾还是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带着儿女回到广州定居。那时候他们虽然已经离异,仍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回国后的第一场演出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当时盛况空前,竟然有3万多名群众闻讯赶来,只为一睹红线女和马师曾的风采。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喝彩让两位艺术家激动不已,粤剧团领导也趁热打铁,将排演《搜书院》的创作任务交给了他们。

《搜书院》是根据海南琼台书院掌教谢宝的传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清朝,讲述书院谢宝不畏强权,保护一对冲破封建束缚的有情人——书生张日旻和丫环翠莲。马师曾在戏中饰演谢宝,红线女饰演翠莲。两人在这出戏中精湛的演出,让归国的红线女和马师曾名震大江南北,该戏遂成为了粤剧革新的里程碑。

自此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红线女四处拜师,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向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虚心请教……1957年,红线女和程砚秋等赴俄罗斯演出。旅途中,红线女向程砚秋学了一出程的拿手戏《春闺梦》,其缠绵幽远的声腔,跌宕多姿的身段,颇有程氏之风。

与程砚秋的这段师徒情谊,红线女一直铭记,并把这种艺术养分“反哺”给程派后人。著名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要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评奖剧目发愁。红线女得知后,将其粤剧《祥林嫂》中的《绝路问苍天》一折戏推荐给张火丁,建议改编排演成京剧。张火丁“依计而行”,果然凭此剧一举摘取第17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桂冠。

1958年,当时马师曾任广东省粤剧院院长,为了纪念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马师曾和两个编剧合作,把田汉话剧新作《关汉卿》改编成粤剧演出。关汉卿是剧坛才子,常年奔走瓦舍勾栏,为优伶谱写杂剧,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令马师曾常常心有戚戚焉。马师曾说:“我想这个剧本里也有田汉自己的影子。”红线女则说:“这个剧本好像是艺人的回忆录。”

在《关汉卿》这出戏中,马师曾扮演关汉卿,红线女扮演朱帘秀,他们的演出真挚而慷慨激昂,恰如田汉在七律《观马、红演关汉卿》中的两句诗“生死同心彩蝶双,缠绵慷慨杂苍凉。”《关汉卿》中《蝶双飞》一段已经成为了粤剧舞台艺术的珍品,红线女的唱和马师曾的演出成为一绝。长达十几分钟的朱帘秀独唱中,关汉卿没有任何唱词,只是用形体动作配合,却将内心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唱和演结合得水乳交融。田汉在《菩萨蛮》词中,赞叹“马红妙计真奇绝,恼人一曲双飞蝶”。《关汉卿》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各地演出后,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报纸用《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等标题,赞扬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艺术成就。该剧成为了马师曾和红线女,尤其是马师曾的艺术巅峰之作。

1962年,马师曾为周恩来总理和贺龙、陈毅、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屈原》一剧的“天问”一场,不料成为“绝唱”。1963年,马师曾被确诊罹患气管癌,第二年在北京不治逝世。马师曾和红线女的幼子、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主持人马鼎盛回忆说,“他是那种很传统的严父,对孩子经常吹胡子瞪眼,小时候挨打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但父亲非常注意对我们的教育,在我三岁的时候,他就请祖辈的一个老先生教我和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古文。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带我去西餐厅吃饭,给我点了牛排,他却不能吃,因为他得了气管癌,化疗后不能吃饭……父亲去世时我15岁,一片茫然。”

红线女丈夫马师曾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1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桂洲马地桥人(现为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马师曾在长期粤剧表演实践中,独创出被粤曲艺术界一致评价为“史无前例,后乏来者”的“乞儿喉”及“马腔”粤剧唱腔,“乞儿腔”之代表粤曲《余侠魂诉情》至今仍被广泛传唱。马师曾在1944年与红线女结婚,组成著名的“马调红腔”,可惜最后两人以离婚收场,后来马师曾续娶一黄姓女子为妻子。

马鼎盛现在最著名的身份是“著名军事和时事评论员”。1949年出生的马鼎盛,于1989年回到了出生地香港定居,曾在《大公报》、《星岛日报》、《明报》、《文汇报》及香港电台等媒体工作,2004年正式加盟凤凰卫视,成为《军情观察室》的节目主持人,同时还担任《时事开讲》、《时事辩论会》及《时事直通车》等节目的时事评论员。

红线女女儿红虹简介:

1986年获选为美国傅尔布莱特基金会(Fulbright Foundation)之交换艺术家(Exchange Artist)。其粤剧艺术的表演,广受行内外的好评,并被誉为红派艺术的嫡传。

红虹自幼在香港习钢琴与芭蕾舞,随父母马师曾红线女返大陆后,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主修芭蕾于北京文化部舞蹈学校、主修京剧﹑昆曲于上海戏曲学校,最后主修粤剧于广东省粤剧院,踏上粤剧艺术之路。著作有“粤剧源流及演出的研究”。

红虹于1991年,在台北浸信会怀恩堂受浸归主。

红线女de女儿红虹的人生转变

1994年开始唱福音粤曲,并为主作见证。香港的GCC(福音传播中心)为她制作见证带“爱溢红伶”。

近年,蒙上帝的呼召,红虹愿全心投入福音粤曲布道的事奉。她以福音粤曲及生命见证的福音之旅,在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及澳洲留下了足迹。

现在,红虹要与主内的弟兄姐妹恳切祷告:祈求天天为父神所陶造,日日在圣灵带领下长成,成为主使用的器皿,以福音粤曲与主同工。

本文相关搜索关键词:红线女丈夫、红线女有多少个子女、红线女的子女、红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