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渭《草书卷》(徐邦达 杨仁恺题跋)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提到徐渭,人们不由地就联想到他那令世人震惊的癫狂个性与他独特的书风,其实徐渭的书法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这种面貌示人的。据徐渭自己讲早年“喜书小楷,颇学锺王”。不难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要求如此,书法是通过科举考试一块有力的敲门砖,不写的四平八稳是几乎不可能通过科考的。

可想而知徐渭早年在传统技法上用功颇深,但是中年后,由于科考无望,应试“台阁体”的那套要求对他便失去了束缚。加之众多生活中的打击与坎坷,他书法上师法由“二王”转向性格与自己相近的米芾,开始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书法面貌也渐渐变得张扬奔放、点画狼藉。

这种书风的转化与强化与他个人的坎坷经历和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些所有的压抑、不满、愤怒都化为他艺术上癫狂、狰狞、粗鲁、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达,但他的超高的艺术天性又很好的把这些张狂的语言转化为震人心灵,撼人魂魄的艺术作品,而并未使这些语言落入“粗野低俗”之境。

徐渭狂草《草书卷》正是这样一幅作品,整幅作品气贯如虹,势不可遏,只用仅仅两次蘸墨就把作品完成。狂放的笔法加之紧迫的节奏,使得作品气势逼人;线条上的枯湿对比,行笔中的发力节奏,无不使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抑郁愤懑;结字上大小悬殊,收张开合,一任自如;章法上打破传统上行距的束缚,两行并为一片,紧密处相碰撞,疏朗处可跑马,让人在作品中既能感觉到线条压抑的集结,又能体会到迸发处的千军横扫。

通篇读来,跌宕纵横、雄强狂肆之感自然而生。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他对传统书风的颠覆,更能体会的到他在这个颠覆的过程中对传统笔法、气势的再构建,比如他奔放的用笔无疑来自米芾的启发,长枪大戟般线条的运用自是来自黄庭坚的影响。是他对传统的理解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加之个人的丰富阅历共同造就了这位天才艺术家,正如袁宏道对其的评价:“不论书法而论书深,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题识:徐渭书。

隔水黄胄(1925-1997)题:青藤先生真迹无疑。辛酉(1981年)年之春,黄胄题。

后纸:

1.徐邦达(b.1911)跋:此卷乃明徐青藤所作狂草,乃醉后恣纵放逸之笔,余定为青藤真迹。展阅欣喜,辄记数语于后。又考卷中“酬字堂”一印当为明嘉靖庚申年后所用,识者当有同感。庚辰(2000年)正月下旬,东海徐邦达题。

2.杨仁恺(1915-2008)跋:明人徐渭书画自成流派。此卷乃徐氏草书之作,运笔潇洒,风貌独具,为其传世之佳构也。岁次辛巳暮春,龢溪仁恺题于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