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华语小说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作品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大春,华语小说家,山东济南人,被誉为当代台湾甚至华人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张大春个人简介中  文  名:张大春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 :1957年生职        业:小说家毕业院校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代表作品 :<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 张大春19

张大春,华语小说家,山东济南人,被誉为当代台湾甚至华人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

张大春个人简介

中  文  名:张大春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 :1957年生

职        业:小说家

毕业院校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

代表作品 :《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

张大春1957年生,山东人,属于“台湾外省人第二代”。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还是一个4 岁的孩子时,父亲就把张大春放在膝盖上,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等一路对他说下来。“我记得上小学第一天的时候,我的父亲跟我说,今天庆祝你上小学,小学生了,给你讲两回,而且是《西游记》开篇的两回,‘楔子’的第一回。那天的兴奋远超过‘今天我是小学生’的兴奋。”

这样的体验从4 岁开始慢慢进入张大春的生活。如今,他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写诗,然后写稿。晚上睡前,练完字,读完帖,最后一件事还是写诗。

1997年2月6日除夕夜,张大春的父亲在浴室里摔倒,摔伤了一根比棉线还要细的神经,从此就再也没有爬起来。那年父亲76岁,张大春40岁。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

于是,在父亲生命进入末期、自己的孩子即将出世的时候,张大春翻开了六大爷(在前几年过世)写的“家族流水账”。

1998年, 在六大爷的《家史漫谈》的基础上,张大春开始重新书写家族六代人的乡愁与命运。这部近12万字的《聆听父亲》2003年7月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1月由世纪文景推出简体字版。藉简体版上市,张大春来到大陆做了为期一周的密集宣传。

张大春的主要作品著有:《鸡翎图》 、《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化身博士》、《异言不合》、《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野孩子》、《寻人启事》、《城邦暴力团》(1~4)、《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随笔集《认得几个字》、京剧剧本《水浒108》、音乐剧剧本《契柯夫欢乐时光》、文学理论《小说稗类》(卷一)(卷二)等。

张大春三本经典选集,囊括了他初期成名代表作: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将军碑》、忧国的外省荣民写下《告全国军民同胞书》的《四喜忧国 》、科幻小说首奖的《伤逝者》、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公寓导游》……等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张大春还为这套书写了短篇小说《最初》代序,阅读张大春要从最初三本经典选集系列开始。

张大春的新浪博客域名就叫做“作家张大春的博客”,全部博文包括诗论、文论、随笔、小说、旧体诗、歌谣等。张大春为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担任剧本顾问后在微博上非常火的那一篇《丁连山生死流亡》也正是出自他之笔下,也发布在了他的新浪博客上。

关于张大春的书法,曾经就有人如此带点莽撞外行、也带点讨好地问起“张大春体”,张大春的回应意外地沉静,仿佛不知语从何起。他边说边想,像进入自省的零落回答大意是——好的字那么多,你看、你学、你跟着哪个字这样写那样写都来不及了,哪还有什么自己的体不自己的体的问题……

张大春写得一手好书法,却不矫情。一次抵达北京,张大春和阿城聊书法,从吃完晚饭一直聊到深夜12点。张大春感叹:“阿城对书法史相当了解”。又一次张大春在沪上老朋友的家里,泼墨挥毫,喝酒畅谈,直到凌晨三点散去,第二天照样出现在华东师大的讲台上,两小时的“我所继承的中国小说传统”演讲,谈古论今,如水之流。

看完《琅琊榜》后,张大春染上了新习惯:在社交网站上贴文,常配以剧中截图。比如,他的专栏中断,受到读者抗议,他用梅长苏的画面自嘲,下面一行字幕:“做事便不能只做一半”。回复粉丝留言,他也直接甩图。比如,有人问:大春老师,今晚有没有空?请你吃饭。他回过去一张剧中场景,字幕为:“朕累了。”

张大春很少追热门,连李安的《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没看过,更别提连续剧。追剧,《琅琊榜》是头一回,大概“毕生也就这一次”。

张大春很快发现,《琅琊榜》讲的并不是唐代故事,而是一段虚构的历史。而那时,他看入了迷,一边看,一边把喜欢的画面截下来,最后攒了八百多张,成了他自制的表情包。就这样,张大春在台湾的家中,在线看完了长达54集的《琅琊榜》。

除了看讲究的画面、精巧的故事,张大春的另一大乐趣是,把《琅琊榜》中的人物、机构和现实一一对应。比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琅琊阁,他认为,活脱脱就是谷歌或者百度,江左盟对应的则是民间企业。

“在虚拟的历史背景中,用非常鲜活的手法,把中国历史上许多宿命的斗争格局,刻画得这么淋漓尽致。”这是张大春认为最妙的地方。

2013年“国民歌王”周华健行最新全创作专辑《江湖》,这张专辑由周华健和文学大师张大春两人共同创作完成,共历时三年,所有的歌词均由张大春以文言文创作,谨守平仄格律,洋溢文学之美,而音乐部份所有作曲、制作及演唱均由周华健一手打造,跨越了传统与现代、流行与古典的藩篱,堪称在国际舞台上为华人音乐树立了全新指标。周华健则自称:“和大春合作有如高手过招,激发出我毕生功力,虽有苦不堪言的瓶颈期,然而完成之后满足的程度也无与伦比。做完这张专辑,我即使退休亦无憾了!”

对于《泼墨》歌词,张大春说:“这是一首拼贴意象而形成的歌词,需要听者或读者主动参与。听者或读者必须自备常识,予以串连。这不是摇滚史上的原创,早年Billy Joey就有这样的作品,用以反映上个世纪冷战及冷战结束以后的美国处境和现实。周华健指定用这个方式,打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全景造境。”如此“高大上”的专辑作品,张大春透露,“从开敲键盘起算,每首歌总不会超过一小时。不过准备期间思想预备工作很长,有的主题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思考,还未必能动手。”

《泼墨》

曲:周华健 词:张大春

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月张良椎

司马相如上林雁霍去病血染回

秣陵春灞陵雨西陵空城拍潮水

东坡笑陈抟睡昆明池底照劫灰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

交代了兴亡晨昏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

休问我笔法如何

周文汉武俱尘土洛阳花章台路

一片分合魏蜀吴战国策换种树书

广陵散武陵渔兰陵破阵万骨枯

刘伶醉王戎老竹林酒肆阮籍哭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

交代了兴亡晨昏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

休问我笔法如何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泼墨啊泼墨

一纸清白万种心痕混沌啊混沌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斧劈皴、

卷云皴、雨点皴、弹涡皴、荷叶皴、

骷髅皴、鬼皮皴、矾头皴、解索皴、泥里拔钉皴

牛毛皴、马牙皴、豆瓣皴、刺梨皴、

破网皴、折带皴、金碧皴、晴翠皴、

直擦皴、横扫皴、没骨皴、乱柴皴、拖泥带水皴

荷叶皴、弹涡皴、雨点皴、卷云皴、

斧劈皴、芝麻皴、乱麻皴、披麻皴、

晴翠皴、金碧皴、折带皴、破网皴、

刺梨皴、豆瓣皴、马牙皴、牛毛皴、

乱柴皴、没骨皴、横扫皴、直擦皴、

解索皴、矾头皴、鬼皮皴、骷髅皴、

泥里拔钉皴

注释:

皴,读作“村”,是国画中“笔法”的意思,历史中万千人物,就有如画布上的各种皴法,在时空中形成了一幅泼墨。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张大春拟以百万字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以及大唐盛世兴衰的作品。首部《少年游》通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勾勒出盛唐时代的斑斓世相。《凤凰台》是其“大唐李白”系列四部曲之二,继《少年游》之后,讲述青年李白出蜀之后、沿江而下的游历生活。张大春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捭阖出入,不仅以诗句推理出当时文人笔下心绪由来的内外世界,甚至大胆替李白“代笔”,对其诗作进行续补、改写。虚实难辨,却精彩叫绝。

张大春表示,“大唐,文治武功的极盛之世,一个以无比的自信和激昂风采拥抱世界的时代。原本最自由的诗,却被赋予格律的法度,成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一般理解下的李白,未必是真正的李白。他的故事,更像盛唐之世的《天注定》──外省来的年轻人,到京师找机会,周游浪荡几十年,空有诗名,却离梦想极远。李白开拓了唐诗的形式与境界,而他的时代却错过了他。这事也是天注定。”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 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张大春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聆听父亲》被阿城评价道:“用惯了勾拳的张大春,这次写《聆听父亲》用了直拳,直奔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