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什么情况需要补肾 八大常见生活陷阱千万要避开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多数人认为,绿豆解药性,所以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若从中药药性来看,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但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中医认为一天分为阴阳,白天

大多数人认为,绿豆解药性,所以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

若从中药药性来看,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但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中医认为一天分为阴阳,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晚上阴气旺盛,我们的作息需要慢慢安静,不能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这也就成了姜晚上是砒霜的理由。但“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姜中含有的姜辣素能对抗自由基,有抗衰老的作用,同时也能刺激味觉神经、促进肠胃蠕动、增加消化的功能,尤其是在炎热的时候能让人兴奋、排汗降温、提神,还可以缓解疲劳和失眠等症状,所以,晚上吃点姜还是有好处的。

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

其实,大家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比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建议大家在用名贵药材前,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滋补品。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中医的“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包括肾阴虚、肾阳虚。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此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等;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鹿肉、韭菜等,护好脚,睡好觉。

受伤以后,总想好好补一补,让身体恢复得更快一些。但是吃什么更补呢?老话说以形补形,有没有道理?另外一方面,家里的老人又常说要忌口,酒、海鲜、羊肉等发物都不能吃,真的有这些讲究吗?

大家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但是专家表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因为,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仅手脚凉,全身都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适度运动,推荐有氧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瑜伽、健身舞、韵律操等。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适当多吃韭菜、核桃、枣等温阳食物。

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党参、当归、川贝、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久放药效更好;阿胶、人参、灵芝等比较名贵,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在18-20℃的阴凉条件下,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2年。此外,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还会生霉、被虫蛀,更加速其质量变化,影响疗效。

中药在治疗某种疾病时对肝肾的损伤是中药的副作用,有副作用是正常的,避免不了。对于中药来说,摄取的纯度越高毒性越大,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越好,这是把双刃剑,使用起来就要讲究分寸。

肝损伤可能存在易感人群,这与药物质量不无关系。以日前备受关注的何首乌为例,药物的品质、炮制是否合规、配伍是否合理等因素对该药是否肝损伤都有影响。而且对中药肝损伤的判定,还存在“不是西药就是中药”的误区。医生在出现不良反应排除诊断时,应采取分层筛选、科学鉴定的方法,避免“非西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