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华声乐教学 声乐教母马秋华的教学秘籍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马秋华教授与她的声乐教育理念她,作为教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助教到38岁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声乐教授;作为教授,她十年如一日,为学生传道授业

——记马秋华教授与她的声乐教育理念她,作为教师,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助教到38岁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声乐教授;作为教授,她十年如一日,为学生传道授业,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为中国歌唱艺术的“美声”“民族”“通俗”多个领域培养了戴玉强、王莹、王莉、吕薇、韩延文、萨仁呼、张迈、白雪、李倩、阿鲁阿卓等一批批观众喜爱的歌手、明星和歌唱家。

她,就是堪称传奇的跨界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教授。

初识马秋华老师,机缘十分偶然。

记得那次记者到金铁霖教授家,金老师公事繁忙尚未回来,接待记者的是一位嘴角含着笑意,眼里透着慈爱的女人。闲谈中,了解到这位美丽贤淑的女人就是金铁霖教授的夫人,也就是去年央视春晚推出的“漂亮美声”——歌唱家王莹的授业恩师。

记者心中一喜——终识庐山真面目;当了解到她就是第11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专业组金奖获得者王莉和被誉为世界第四男高音的戴玉强的导师时,记者心中一震——如此突出的教学成果;当了解到她还是那位明亮歌声响彻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萨仁呼,著名歌手张迈、白雪的专业指导教师时,记者心中只有惊叹和钦佩了。

印象中,音乐学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本身就有一道无形的门,教师、学生往往只在各自领地教习,并分别形成独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而在马秋华老师这里,通俗唱法通常被认为属于大众的、下里巴人的唱法,却也和“美声”等阳春白雪出自她的课堂,并能被成功实践,结得满园芬芳——这简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解读这个声乐教育奇迹,揭示其成功规律——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马秋华教授的艺术世界。

美声唱法

13年的学习与助教,她对美声唱法驾轻就熟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从小就参加红小兵宣传队,中学在连云港市歌舞团兼任独唱演员的马秋华,凭借优异的嗓音、天赋,以突出的专业成绩轻轻松松地考进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当时声乐界“四大名旦”之一的黄友葵教授(和当时周小燕、郎毓秀、喻宜萱齐名,是中国最早留学于美国阿拉巴玛州立大学的“海归派”)。

名师、禀赋再加上勤奋,马秋华专业水平突飞猛进。1980年,她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唱法比赛中一举获奖。两年后,以全优的专业成绩留校任教,并担任黄教授的助教,这一“助”就是9年。

马秋华深有感触地说:“在这儿跟从黄老师的13年内,我不仅完全掌握了美声唱法的所有技巧,还在为她的教学担任钢琴伴奏和助教期间,掌握了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数以千计的各种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的音乐文献,可以说,是黄友葵教授给我的美声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入学考试中,王莉专业排名第十七,由于学校只有15个名额,她成为扩招入学的两名考生之一。入学后,王莉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深造机会。可是因为那时她的声乐程度非常浅,一听就是那种临时抱佛脚、短训强化出来的学生,所以,很难得到一般老师的垂青。

后来,她向系里提出,希望跟从中国音乐学院外聘教授马秋华老师学习。马老师没有拒绝这个不被看好的学生,她觉得王莉嗓音纯净,乐感极好,只不过程度浅,不善于表现,对于一个专业歌唱演员而言,她是一块难得的璞玉。

入学时,王莉唱的是《二月里看罢到如今》——一首地道的民歌,她本人和父母也都希望她将来能唱民歌。可是,马老师对王莉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她的综合条件不适合唱民歌。

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去唱美声,随着对科学发声法、演唱技巧掌握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加上她纯净的嗓音、内秀的性格和健康的体格,一定能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声歌唱人才。王莉属于那种外表憨厚、内心又有想法的学生,她知道这是马老师是为她好。

可是,到了大二的时候,她喜欢上了通俗,喜欢张惠妹的歌,喜欢跳现代舞,喜欢去K歌。一个月过去了,马老师发现王莉变了。上课的时候,王莉态度认真和过去没两样,可是专业总也不进步。这时,马老师采取了可以称得上声乐教学上的经典教学策略。她在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王莉的真实情况后,没有任何的批评,而是鼓励、称赞她的形象、嗓音条件是多么优秀,她唱的通俗是多么有味道,将来会多么有前途。

不过,马老师指出,现在首先要掌握的还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再去演唱、创造……马秋华采取“攻心战术”:除上课外,有空就请她吃饭,跟她聊天,做她的思想工作……马秋华说:“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这句话真的很对啊,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与学生之间的‘交心、暖心’工作也是声乐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孩子,她们会调皮,会有不正确的想法。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很重要,可以说没有思想的歌唱家肯定不是一个艺术家。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在正确的道路上的时候,老师就要具备更多的像母亲把扶孩子学步般的耐心把她带回正确的路上来。当时,她们可能不理解老师,但等思想成熟了,反过来就会感谢老师。教育是个‘先知’工作、‘未来’工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等学生思想成熟了再来教育,那样只会错过教育时机,耽误学生。

”经过半年的思想攻关,二年级下半学期王莉的心终于回来了。王莉开始发奋努力。2003年,当时大学三年级的王莉还不到20岁,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声乐比赛——文化部艺术歌曲大赛,一举获得金奖,还因此接到了用人单位——空政歌舞团的录用通知。

这次演唱成功,为王莉的声乐学习高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到2004年,王莉已经拿到国家包括“金号奖”在内的五个全国声乐大赛的一等奖。

当王莉具备轻松连续演唱“highg”的时候,马老师又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寻找自己”,即寻找自己的演唱个性。马老师告诉王莉可以去演唱她喜欢的流行歌曲了,甚至还布置了作业。不过,马老师提出了要求,要她去寻找通俗歌曲中的“真情”,并融入到美声演唱中。

王莉开心极了,练功更刻苦了,上课更认真了,她从心眼里喜爱上了马老师,喜爱上了歌唱。2004年,王莉参加德国国际声乐大赛,评委会为她特别颁发了“优秀音色奖”,并一致认为“她的演唱音色真实自然,富有磁性和绚丽多变的色彩”。

随后,在2005中法文化年,一部由法国人导演、指挥的重量级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面向全国招聘演员,王莉凭借自己个性化的演唱获得“木偶”这一角色。

她成功的演绎获得了导演的赞许,获得了观众持久热烈的掌声。在全国第十一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王莉演唱了《蓝色爱情海》——一首音域和情感跨度都很大的作品。在中低声区,她在唱法中糅进了“通俗”的成分,用心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歌唱。

台下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她成功了,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本届比赛美声专业组金奖——这一被亿万观众瞩目、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府大奖。王莉捧上奖杯的时刻流泪了,她由衷地感谢自己的恩师。

马秋华认为,一个好的歌唱人才的发现,要靠老师伯乐般的慧眼;一个人才的成功塑造,就要看教师能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个性化的风格定位与训练。有了准确定位,一个好老师就会毫不吝惜地倾洒自己对学生的爱来浇注成长中的幼苗。教学和演唱都是这个道理,用真情换真情,只有这样,学生与老师、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才能非常贴近;只有这样,你的教学和演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民族唱法

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对新知的渴求,她成为金铁霖的代课教师

1990年,马秋华和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喜结连理,成为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的夫妻。因为婚姻,马老师离开了生活、学习了13年的南京,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员。可是,到了北京的前三年,她的心情却陷入了低谷。

虽然,作为金铁霖的夫人她可以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但这些场合对她而言是陌生的,她对别人而言也是“陌生的”。大家只知道这位端庄美丽的女人是金铁霖的夫人,其他的,不知,也不便探听。在北京,她酷爱的歌唱事业也失去了表演的舞台,要知道,在南京,她可是鼎鼎有名的歌唱家马秋华呀!

三年的时间,没有属于自己的掌声和鲜花,对这位从小就在各种场合担任独唱演员的人来说真的很寂寞。但没有什么能止住她对新知的渴求,她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以前亦教亦歌的声乐教师、歌唱家,转型为一个永远属于幕后的纯粹的声乐教师,她要在我国声乐教育的土地上收获硕果,播种希望。

她开始在沈湘、金铁霖等声乐教育家那里听课、学习,开始潜心研究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艺术表现……她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全方位的声乐教育家。

这时的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了李谷一、彭丽媛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工作事务十分繁忙,马秋华自然承担了一些金老师的教学任务,相信张也、祖海、王丽达……都不会忘记马老师的谆谆教诲。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我国的声乐教育家就呼吁,中国人不能一味演唱美声歌曲,我们要演唱自己民族的歌,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唱法。50多年过去了,以金铁霖教授为主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已经完成了上辈人的心愿,他们培养的众多民族声乐家及其歌声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作为金教授的夫人,马秋华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不仅声音的色彩、音乐表现、音乐内涵、语言习俗也都不同。在前辈们共同创新、实践、总结出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同时,她要走出另一条路,一条符合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个性化民族声乐发展之路。

1995年,萨仁呼,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姑娘的身影走进了她的视线。萨仁呼在阎维文的介绍下来找马老师指导学习。那时的萨仁呼只会演唱今天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歌——蒙古长调,音域不宽只有一个多八度,普通话发音很不利索,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

永不服输、勇于迎接挑战的马秋华,听到萨仁呼嘹亮独特、久久不绝于耳的歌声,没有犹豫地收下了萨仁呼。原生态的歌手生长于地方的生态文化,那里是她们音乐灵魂栖居的地方,现在,对于从未接触过长调的马老师该怎么办,能胜任并把萨仁呼培养成才吗?无数的问号在同事的眼睛里闪现,马老师知道那是他们善意的提醒。

就这样,在怀疑和担心的目光里,马秋华开始了蒙古长调的研究和教学。经过仔细分析,她发现萨仁呼歌唱时喉咙是紧的,所以,歌声虽明亮味道独特,但由于音域狭窄,歌唱不能持久,完全“大本嗓”演唱,不会运用混合声。

于是,她开始对萨仁呼进行科学发声训练,学习混声唱法。总之,她对萨仁呼的要求是在保持原汁原味风格的同时,能做多少做多少,争取深气息、松开喉咙、获得高位置。就这样,萨仁呼的演唱音域越来越宽阔,声音也能带进混声唱法了,喉咙也松开了。

2003年,中央电视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萨仁呼演唱了蒙古长调歌曲《雄鹰》,获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当地的音乐评论称其为天籁之音。现在,萨仁呼已成为德德玛之后的最重要的蒙古长调歌手。

好结合乡间本土原生态民族唱法教学获得了成功。马秋华深有体会地说,原生态是民族声乐的沃土,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就必须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保留原生态的基因和性格。

谈到通俗唱法时,马秋华谦虚地说:“虽然我非常喜欢‘通俗’,也培养了白雪、张迈、姚贝娜、李倩、阿鲁阿卓等一系列的歌手,但是,我的通俗音乐概念还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唱类型。而实际上,通俗的风格极其丰富,像备受孩子们崇拜的周杰伦等,我对他们的演唱还没有什么深入研究,没有太多发言权。

我所教授的通俗是指强调艺术性,既能演唱流行歌曲又能演唱音乐剧的唱腔、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情实感,对声音没(转第14页)(接第13页)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近似语言,非常善于表达感情,几乎每个听众都可以卡拉OK几句,和观众没有距离感,这是这种艺术形态之所以大范围内流行的重要原因。

不过流行歌曲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内涵和意境,就需要演唱者更加注意文化等多方面的修养。

只有思想深刻了,你才能理解得更深,从而在演唱中把最深层的情感表达出来,像我的学生张迈曾担任过电台主持人,曾在许多大学作演讲,文学素养十分深厚……她跟我学习仅仅半年多就出了自己的通俗歌曲专辑,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好的声乐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伯乐,要有一双伯乐的慧眼去发现最有价值和潜力的可塑性人才,然后才是你的专业水准、教学方法和技巧。”

“美声唱法又可称为西方歌剧唱法,因为,西方人和我们东方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共鸣腔体各异,中国人唱美声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音色和表达方式,仅靠模仿,学习西方的唱腔和音量,只能‘撑’、做作。”

“通俗歌曲大多没有技巧的负担,只要具备良好的气息、松弛的喉咙和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声音条件,就可以演唱,它的审美评判标准更多强调声音演唱是否感人深刻,富有意境。其实,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也一样,它们所需要的各种技巧归根结底也只是手段,是工具,音乐的情感内涵才是一切演唱形式表达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