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申《人生如戏》 《楚剧大师沈云陔》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楚剧大师沈云陔>(沈建国.沈建武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人物传记,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全面真实又富有情感地记录了楚剧奠基人.素有"

《楚剧大师沈云陔》(沈建国、沈建武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人物传记,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全面真实又富有情感地记录了楚剧奠基人、素有“楚剧梅兰芳”之称的沈云陔先生成长为楚剧一代宗师的经历。20世纪20年代初,沈云陔已是誉满荆楚、驰名大江南北的艺人。其经历的74个春秋,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说其人生如戏,沈先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和奋斗精神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像一部曲折起伏、令人感慨不已的连台本戏。他少时以“十岁红”艺名开始登草台班唱花鼓戏(楚剧前身),后步入汉口如寿里“春仙茶园”演出。北伐革命到来,他随花鼓戏走出租界,登上汉口“血花世界”的大舞台,促成花鼓戏升格为“楚剧”,开启了这一地方剧种的历史新阶段。

这时,沈先生艺名“云陔”的戏牌赫然占据汉口闹市两个阳台大的地方。同时,他在共产党人李之龙领导下,成立楚剧进化社,编演新戏,并结识了共产党湖北领导人董必武先生。

抗战初期,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沈云陔在田汉、洪深等大戏剧家的引导下,积极参加了由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的系列抗敌演剧活动。

他不再是一个仅靠演戏养家糊口的艺人,而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国热情的艺术家。人到中年志存高远,沈先生毅然远赴重庆宣传抗战。同梅兰芳、程砚秋先生不为日本人唱戏一样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组建抗敌问艺二队,不畏蜀道天险和盘缠短缺,到敌人后方去,克服重重困难,奋力开展抗敌演剧活动。

郭沫若先生挥毫赞叹“一夕三军尽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从兹艺事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抗战胜利后,沈先生率领抗敌问艺二队全体重返汉口大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1月,他作为湖北代表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亲口赞誉他为“楚剧梅兰芳”。此后他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楚剧团的领导、为发展壮大楚剧呕心沥血,力主创办戏校,充实各种音乐、编剧人才,扶植地、县剧团,创新改革楚剧舞台美术设计……他率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并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

他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台,亲身感受到新中国对文艺工作者的由衷尊重,内心感到无比激动。这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着他要将楚剧这朵艺术之花培植得更加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说其戏如人生,这“戏”就是楚剧这一剧种。沈先生人生奋斗的经历,无论是升降沉浮,还是兴衰荣辱,都与楚剧息息相关,二者紧密联系难以分开。当楚剧还是东路子花鼓戏时期,艺人被人看不起,连他的亲舅舅都骂他把祖宗八辈子的丑丢尽了。

只有到了新中国,人民才成了主人,艺人才成了艺术家,楚剧由一个地方小剧种跻身于昆曲、京剧、汉剧等传统深厚的大剧种之列,沈云陔也为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准和艺德风尚找到了目标。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给予他不少启迪,他从那时起就与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无论是郭沫若、沈雁冰、老舍、曹禺、田汉、洪深等文艺大家,还是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陶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他的演出给予肯定。楚剧逐渐成熟,形成以塑造小人物、表达平民喜怒哀乐情感为主的剧种特色,沈云陔也随之由一个纯朴善良聪慧的“十岁红”,成长为谦和礼让、仗义执言、真情无私、胸襟博大的艺术大师。

楚剧在新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兄弟剧种之长,创作和移植大批新剧目,沈云陔生前所演剧目近300个,他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反复锤炼、使之日臻完善,独树一帜,成为自己的保留剧目,如《九件衣》《孔雀东南飞》《潇湘夜雨》《白蛇传·断桥》等等。

据《毛泽东遗物事典》一书记载,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观看了沈云陔演出的《庵堂认母》后,称赞他说:“演得好,唱腔像程砚秋,圆润浑厚。

”沈云陔不仅积极提高发展自己的艺术,还是滋润幼苗的雨露,甘作护花的春泥,为一生钟爱的楚剧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如同春蚕,吐尽最后一根丝……

读完全书,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楚剧一代宗师的生命历程,体验到沈云陔先生“戏如人生”的深挚情愫,我们会由衷感叹文化部原部长高占祥的题词之精辟:“沈云陔大师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铸就了楚剧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