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统帅朱可夫 中国最伟大的统帅粟裕?!

2017-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41年6月.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下辖七个师与一个独立旅.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1941年6月。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下辖七个师与一个独立旅。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七个师的师长分别是粟裕、张云逸(兼)、黄克诚、彭雪峰、李先念、谭振林与张鼎丞。虽然当时粟裕职位不高,但担任的是一师的师长。按军队的惯例,第一师的师长是提升的首选。

当时并太出名的粟裕,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在敌我力量相关差悬殊、战略环境极其不利的的条件下,以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才能、胆识与气魄,亲自谋划并指挥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与气吞山河的淮海战役。

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中原大地、大江南北,为全国的迅速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不败的记录与丰功佳绩也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试想一下,古今中外谁能与之匹敌?!

我崇拜的人不多,政治家中,崇拜周恩来与英国的邱吉尔。军事家中,崇拜朱可夫、马歇尔与粟裕。马歇尔是二战中美国的最高军事统帅,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以他卓越的组织才能,特别是高尚的人格,受到我的喜爱。

朱可夫是二战中苏军的最高副统帅,是斯大林的“灭火队员”,哪里危急,斯大林就派他到哪里,而他到哪里,哪里就会迅速扭转战局、转危为安。朱可夫指挥了苏德战争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也从来没有失败过。同时,朱可夫又是个非常刚直的人。战争爆发初期,形势极为严重,当朱可夫建议放弃基辅时,斯大林火了,厉声地讲。

“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简直是胡说八道!” 朱可夫当即反驳:“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的话,您把我的职务撤销好了。”斯大林说:“请你冷静一下,没有你,我们更行。”当即撤掉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并把他派到了前线。当然,很快斯大林就认识到自己错了。

 有人常拿粟裕与林彪比,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二位能力与战功不分伯仲。但我认为粟裕更高一筹。林彪,从功绩上看,解放了全东北、三大战役两个是他打的,最后他的部队又一直打到海南岛。表面上看与粟裕的功绩差不多。

但仔细的分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林彪的战绩与客观条件有很大关系。主要是得了“地利”。部队到东北时,仅几万人马。但由于接收了抗战结束时苏军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武装力量到辽沈战役时已迅速壮大到超过100万人,为敌军55万人的两倍。

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炮兵、坦克等重武器,并控制了95%的铁路线。最后歼敌47万人。而淮海战役的敌我力量对比是60万与80万,歼敌55万5千人,其中,粟裕的华野就歼敌44万人。

何况,淮海战役我军的重装备很少,后勤保证也很弱。因此才有陈毅的“淮海战役是用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之说。必须指出的是,按照战争惯例,要完全消灭敌人,一般需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至此,两个战役的情况全说完了,你自己判断吧。

还有,淮海战役之前,粟裕指挥的那数不清的战役,都堪称战争的经典。不说别的,仅从我国拍摄的解放战争影视剧来看,以粟裕为题材的数量最多,当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粟裕的那么多。显然,粟裕的战争经历,有可写性。在这一点上,不要说其他元帅,无法与粟裕比,就是林彪也不占什么优势。

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就这么功勋卓著的伟大统帅,竟然在1955年授军衔时,十个元帅中竟然没有粟裕的名字。表面上的情况是:授军衔前中央军委委员有12人,其中,除毛主席与邓小平外,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而粟裕不是军委委员。尽管在研究授元帅衔时,毛主席也确曾高度的赞扬粟裕的功绩与两让司令一辞帅的高凤亮节。但元帅还是没有给粟裕。是粟裕的能力与战功比上述十人差吗,显然不是。这一点毛主席无疑是清楚的。至少在刚建国时,在毛心中的位置很高:大家可能知道,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培土共有三人,毛泽东、朱德是理所当然的人选,第三个人就是粟裕。抗美援朝战争,粟裕也是毛首先想到的候选人之一。如果毛不清楚,就不会在解放战争中,曾两再次建议粟裕任三野(华东)司令员。虽然两次均被粟裕婉据。

 一次是在淮海战役前的1948年4月粟裕随同陈毅到西柏坡汇报时,毛主席对粟裕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粟裕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毛主席说:那边必须陈毅同志去。

粟裕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依然要由陈毅同志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显然,这说明了毛主席确实是深知粟裕的能力的。把陈毅调出的决定就是让粟裕放手施展他的军事才能。

毛主席这么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肯定知道,这么做会伤陈毅的心。另一方面,也说明粟裕当时真诚的希望陈毅留下,他好放手打仗。这说明:一是二人的关系很好。事实也好像是这样,解放后,陈毅的儿子娶了粟裕的女儿。

二是充分说明粟裕人品的高贵。除了军事艺术外,他对权力、政治等不感兴趣。但粟裕这么让来让去,却耽误了他的前程。如果他当初接受了毛主席的提议,他就是三野的正职了。正职授元帅就没有问题了。还有一个可能,假如粟裕不辞帅,当然,没有假如。

 问题是,粟裕毕竟不比上述人差,这些人中除林彪功绩与粟裕相近外,其他人根本就无法粟裕比。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也很明显。问题出在中国,出在毛身上。大家都知道世界闻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能被美国授予科学院院士,却无法在国内得到同样的荣誉。

粟裕也是同样,他与上述所谓的元帅比,资历浅,为人也谦和,不像有的人,为了争军衔而想跳楼。因此,在重资历、不重能力的中国来说,能发生粟裕身上的事情,就毫不奇怪了。

毛在这一点上,要比斯大林逊色得多。朱可夫在苏德战争开始时,只是个大将。在他上面有三个元帅:布琼尼、铁木辛歌与伏罗希洛夫。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朱可夫的军事才能显露了出来。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提升朱可夫为元帅、直至提升到仅次于斯大林本人的副最高统帅。

苏德战争结束后,朱可夫理所当然的担任了国防部长。并担任了战争胜利阅兵总指挥。然而,毛对粟裕就做不到这一点。毛为什么不让粟裕当元帅。原因当然很复杂。我想,首先还是毛的因素。

中国帝王向来都深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道,毛也不例外。何况是粟裕自己主动提出辞帅的,何不来个顺水舟。其次,刘少奇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刘一直非常常识粟裕。这一点与毛没有本质的不同。问题在于,在小范围研究谁当元帅的问题上,是刘提议让粟裕当元帅,这不能不引起毛的警惕。再次,周总理与毛站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粟裕自认为当不了一把手,所以才不肯当司令。对此,我完全不同意。理由有三:

一是在华东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前,粟裕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期间,指挥过无数战役,如“七战七捷”等,早就有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二是粟裕尊重老同志。他的真实想法可能是,我只管打仗,至于政治与后勤工作,有一把手担待,他打起仗来要轻松得多。当然,前提是一把手是他尊重的人。大家知道,陈毅其实是个文人,打仗并不是他的所长。这一点,陈自己知道,粟裕知道,毛当然更知道。与此类似的,粟裕还有个辞华中野战军司令的事。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刘少奇临时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任命的。但任命之前,华中野战军一把手是张鼎丞,任命之后,张改做了副职。为这件事,粟裕几次打电报给中央,请求中央收回成命。当然,中央最后还是维持原议,让粟裕任司令。要知道,张鼎丞的资历要老的多。值得庆幸的是,张鼎丞(包括陈毅),都是伯乐,他们都一致认识到粟裕是个军事天才,让粟裕当一把手,对取得革命胜利要有利得多。因此,解放战争史上就出现了一把手放权,二把手实际指挥全军罕见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其他野战军,都是一把手绝对说一不二。甚至连罗荣桓在林彪面前都唯唯诺诺。

三是说粟裕怕领导不了合并后的华东野战军,因此,才叫陈毅留下。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因为我军同其他军队一样,军队纪律极严,同样是军令如山。何况粟裕并不个胆小怕事之人。众所周知,关于影响解放战争进程的两次直谏,是粟裕向中央向毛主席提出来的。要知道,在中央做出关于让华中野战军南渡长江的决定之后,敢完全否定中央意见的人,绝对是不多的。何况粟裕当时的地位并不高。总之,包括淮海战役的构思,以及这两件直谏的圆满结局,充分体现了粟裕的雄才大略。像这样的军事天才,中国能有几个,世界能有几个。难怪,毛接到粟裕的电报后,立即认识到了粟裕意见的价值,收回成命不说,还叫粟裕专程到延安详细汇报。当粟裕到达后,毛破例亲自出门迎接粟裕。所以,粟裕对中央都敢提意见,难道还怕部下,真是个笑话。

历史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近年来,随着老一代人的逝去,改革开放的变化,粟裕的功勋日益显露出来。如果粟裕地下有知,也会得到一点点的安慰。至于粟裕够不够当元帅,我只想说一句话:如果要打仗,首先用谁?!用除林彪以外的那几个元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