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食禾虫怎么吃 鲜美禾虫你敢吃吗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禾虫是一种上等的食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一直是广东.福建等产地的特色美食.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古代,闽.广.浙沿海滨等地区就有使用禾虫的习惯.禾虫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疣吻沙蚕俗称“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国内主要见于浙江.广东.福建三省.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疣吻沙蚕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国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都有分布. 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

禾虫是一种上等的食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一直是广东、福建等产地的特色美食。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古代,闽、广、浙沿海滨等地区就有使用禾虫的习惯。禾虫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疣吻沙蚕俗称“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国内主要见于浙江、广东、福建三省。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疣吻沙蚕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国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都有分布。

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

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以鲜禾虫、鸡蛋、炸蒜子、陈皮丝等为主料,将活禾虫洗净,放进瓦钵,倒入生油,让禾虫吸饮,再将鸡蛋和各种味料加入钵里拌匀,入笼猛火蒸约30分钟后,放入炕炉烘至干水,放上香茜、熟油、麻油,即成味美鲜滑、营养丰富的佳肴。

炮制禾虫就更加复杂了,据闻,程序如下,先将生油往禾虫盆中淋,稍后放入盐粉,盐粉所到之处,禾虫随即爆浆而亡,此后加入鸡蛋、新会陈皮,榄豉,入炉蒸熟,蒸具必须用瓦钵,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然后就散发出一阵奇香。

一般酒楼生炒禾虫,必炒至爆浆,小火慢炒,需时半个钟,但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虫的香味。禾虫制成佳肴,清香鲜美,嫩滑甘香,还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药膳功效,风味独特。烹制禾虫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葱、油、盐,蒸、炒、煲、炖、焗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禾虫,其色金黄带红杂绿,虫身丰腴,含浆饱满,行动缓慢,样子可怕。多分布于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表土层里、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以禾、植物为食,身长3—4厘米,通体粉红色,有时又变成乳黄色或绿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新会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

禾虫出现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颇为壮观。农民守候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自从农田施用农药后,禾虫逐渐减少。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后,新会的禾虫增加,但还是不多,而且价钱昂贵。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要说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况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爱吃。禾虫可以煎、煮、蒸、炖。其中以瓦钵焗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纲目拾遗》: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广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在0~30度盐度的水环境里,目前养殖的100多亩是去年8月份投苗的,每亩投苗300万条,前面3个月用蛋白较高的0号草虾料投喂,后阶段养殖投喂1号草虾料直到上市。“养殖过程中,没有任何病害,也无需投入任何药品,一天投料两次,根据吃料情况判断每次投喂量。由于是首次大量人工养殖,每亩产量和收入有待收获后统计。

禾虫养殖8个月左右即可性腺成熟,在性腺成熟后会变成异沙蚕体,并从底栖生活改为浮游,在潮水涨的晚上快速游动一定时间后,产卵排精,因此,此时是捕捞上市的最佳时候。近几年来,广东禾虫价格约为180元/斤。选择体健壮饱满、颜色鲜艳、无受伤的公虫和母虫作为种虫。这只是从外部表现来看,还要参观一些环境方面的因素,杜绝潜在危害的存在。

“禾虫一出土必须马上捕捞,否则不是被鱼吃掉,就是自己爆浆而死。”农户黄长友的一句话正好道出了此次禾虫大量“爆浆”的缘由。

按照惯例,每年端午节及中秋节前后为禾虫的捕捞期。早造以农历四月、五月最多,晚造则以农历九、十月最多,成熟的禾虫会自动钻出淤泥,浮游水面,农户设网捕捞,便可收获。

农历七月二十四,咸潮提早了至少一个月到来,禾虫护养的神湾农户始料不及,还未来得及准备和应对,咸水已灌入禾虫滩,差不多成熟的禾虫提前“出土”了,之后便“爆浆”而亡。

1. 活禾虫洗净,备用;

2. 猪肉洗净,切丝;

3. 冬笋削去外皮,洗净,切丝;

4. 绿豆芽择洗干净,备用;

5. 香菇去蒂,洗净,切丝;

6. 辣椒去蒂、籽,洗净,切丝;

7. 陈皮切丝,大蒜捣成蒜茸;

8. 柠檬叶消毒洗净,切成丝;

9. 烧沸水锅,把猪肉丝倒入焯至仅熟捞起;

10. 随即放入笋丝略滚(氽),捞起用干净毛巾吸干水分;

11. 最后放禾虫入沸水中,烫熟捞起沥干水分;

12. 用胡椒粉、酱油、香油、湿淀粉调稀成芡汁;

13. 旺火烧热炒锅,下油,将豆芽煸炒至半熟,用碟盛起;

14. 洗净炒锅,下油,放蒜茸、陈皮丝、辣椒丝爆香,倒入笋丝、香菇丝炒透,再加禾虫、肉丝、豆芽、精盐、味精炒匀,烹黄酒,用芡汁勾芡,淋油炒匀上碟;

15. 柠檬叶丝撒在菜面上便成。

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只在禾田底生长,一年之中,只有两段时间能见到它们“浮头”。

春天和秋天,在农历三四月出水的叫“荔枝虫”,这时期的禾虫体型小,吃时带点腥味,适合用来炒制。而在农历八九十月出水的叫“金花虫”,较为肥美,可以用来煲、炒、炸、炖、焗等多种做法。

对稻田熟悉的农户都知道,禾虫生性神秘,只有在自愿出来的时候,才有机会被人抓到。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八月十五、九月初一、九月十五、十月初一,就是捕捞禾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