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新意拳 论意拳(大成拳)符号舞——张树新

2017-1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笔者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学生问询,意拳(大成拳)的"健舞"之法是否可以依据—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因为芗老的"挥浪.游龙.白

笔者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学生问询,意拳(大成拳)的"健舞"之法是否可以依据—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因为芗老的"挥浪、游龙、白鹤、惊蛇"之健舞,属于意拳(大成拳)的高级阶段,而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如何演并通过健舞来提高对意拳(大成拳)的兴趣呢。

为了解除学生们的困扰,笔者在征得授业恩师王玉芳大师的同意后,结合自己的美术专业,开始探寻着从中国书法艺术中寻我答案。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芗老在其《歌诀》中曾提出:"若从迹象比,老庄与佛释。

班马古文章,右军钟张字。"("右军"即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钟"即三国时期的"正书之祖"钟繇,"张"即东汉时期的"草圣"张芝。

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曾被称为"书中四贤")。故作为文字符号最高境界的书法艺术,在意拳(大成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打开任何一本书法论著,其中很多内容极似拳谱,而芗老的拳论在很多方面则可以当成书论。

中国的书法艺术经过历代书家的发展,到魏晋时期,已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书法也因此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及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在书画艺术中能体现出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外,在拳学文化中也有其应用空间。如在谈到拳术的意境时,我们以从书法中找到依据,当代书法理论家金开诚先生在《书法艺术论集》中针对书法的意境提出:"就是形象所蕴涵的意味与引发的想象。

这种意味与想象就是所谓的‘意境’,意味越浓,想象越深远,就越有意境"。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在谈篆书时指出:"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曼之荣;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

除了书法的意境外,书法的结体和布局规律如同拳术中人体的间架组织规律,书法是要把一个个独竟的汉字联成文,如同在拳术中把四肢百骸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意境的整体一般。

金开诚先生将此比喻为服装工艺师的"裁缝"工作,即分解为"裁",综合为"缝",并把这种"裁缝"定为七种层次,即:"凑合、拼合、捏合、缝合、混合、融合、化合"。并指出:"只有‘化合’才能创造出全新而完美的形象。

"这一观点也可移植到拳学文化中,即人体虽由四肢百骸组成,但通过站桩、试力等系统性的训练后,不应是大杂烩式的"凑合",而应是形成浑元而灵动或叫具有"化劲"的整体(形意拳将功法分为: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这是完美而不可分的"化合"的结果,这种拳术中变化无穷的状态,用金开诚先生的话说:"这就好比化学元素只不过一百多种,而化合出来的东西却是无数的,每一样都不同"。

书法的结体规律,如"平衡"、"疏密"及"变化与协调统一"等与拳学的规律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讲:

一、平衡

现代书法家陆维钊先生在《书法述要》中指出:"字之间架,则如人之骨相,务须长短相称,骨肉均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反之,若头大身细、肩歪背曲,手断足跷,即不致如病人扶床,支撑失据,也必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残疾于一堂,能不令人对之作呕。

"拳术的间架组织等构成规律也是如此,身体每一部位之间的形体关系及部位与部位之间的形体关系的结构组合,如果不能均匀有序,和谐统一的形成整体,则不是刻板僵滞,也是"跛癃残疾",皆不是拳术的正道。

宗师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的"论单双重与不着相"中指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意力皆不许着相,一着相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

…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陆维钊先生的"能不令人对之作呕"及宗师王芗斋先生的"麻世人之肉矣"皆是在从正反等不同的角度,说明间架的平衡及形不着象和力不破体的重要性。

二、疏密

唐代书法家徐浩曾指出:"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长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经矣"。宋代书法家米芾亦指出:"大字欲似小字,小字欲似大字;小则宜宽绰有余,大则宜结密无间"。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则更明确的说明了疏与密的构成规律是:"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自此以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及"计白当黑"即成为了绘画及书法艺术中组织构图的经典名句。

意拳(大成拳)间架的合理配备,也包含了"计白当黑",即人体自身空间与身外空间的关系,如人体自身空间若为"黑"的话,则身外空间即为"白",意拳(大成拳)的许多训练方法,实际上是从身外即"白"空间来进行训练的,通过训练"白"空间,并以此反作用于"黑"空间的训练方法,是意拳(大成拳)独有的训练方法,包括芗老所谈到的"假宇宙之力波,有神助之勇"的假借之力训练法。

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观点,又可对应芗老的"包罗小天地"的理论观点。

另外,清代书法家包世臣从九宫格的角度对"疏密"的组织规律有了更具体的诠释:"字有九宫。九官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用细画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

凡字无论疏密邪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艺舟双楫》)。

包世臣先生所论述的:"必有精神挽结之处"及"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的观点,是在说明要在书画的构成组织中找到画面的"画眼",即"精神挽结之处",并把这一"画眼"安置在画面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即"安置于格内之中宫",包世臣先生所说的"中宫"是指画面的中心位置。

结合包世臣的观点,我们拳术中的视觉中心焦点,则是对方头部的中心位置如鼻子及咽喉或人体的重心。芗老在《论四形》中指出:"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

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己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故拳术中的"守中用中"即是这个道理。另外,芗老所说的"持环得枢"的"枢"也吻同于包世臣先生的"精神挽结之处"。中国书法艺术的论点可以指导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借鉴其理论观点,可使我们的拳术也能"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

三、变化与协调统一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所说的"互乖"指相互变化,"违而不犯"指变化而有协调统一,"和而不同"指协调统一中而有变化。

故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这一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拳术的理论指南,即无论是拳术中的间架构成组织还是拳术变化,其身体中的各种语言,皆应协调统一中而有变化,变化中而有协调统一。

北京大学"汉字太极拳"创始人李朝斌教授指出:"汉字不仅可以用手写,更可以用身体和心灵一起来书写汉字,将汉字与自己的身心融合,得到身心的养生"。受李朝斌教授"积字为拳"的启发及通过研究书法艺术,笔者尝试着将各种文字符号的表现形式融会贯通于意拳(大成拳)中,并且不仅是汉字,英文、日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外国文字也皆可以融合于意拳(大成拳)训练中,如用身体在空气中书写各种文字符号,手、足、肩、胯,四肤百骸,尽皆在空气中"游泳",通过体认,笔者感悟到,这种以身体为笔的"舞写",它既可有一定的观赏、娱乐性,又可有一定的健身性,还可有一定的技击性,更有一定的普及性。

它的普及性在于既可不受男女老少等年龄的限制(年龄小的人可快舞,年龄大的人可慢舞),又可不受文化和语言的限制,它既可以舞写汉字书法,也可以舞写外文符号,故它可以称之为"意拳(大成拳)符号舞"。

"意拳(大成拳)符号舞"的技击性在于,文字中的许多笔画,本身就可以具有技击中所要求的"六力"(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八法"(提、顿、吞、吐、沉、托、分、闭)的拳术内容,就手法而论,用双手舞写的"卜"、"小"等字,可等同于拳家常说的"鬼扯断"的用法(俗语:学会"鬼扯断",天下英雄打一半);"米"、"杀"等字又可认为是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栽捶、圈捶等多种拳法混合体的运动。

就步法而论,用双脚舞写的英文字母"S"、"C"及汉字的"之"、"厶"、"十"、"米"等字,可以理解为意拳(大成拳)的蛇形步、圏步、龙形步、三角步、插步及寒鸡步的步法变化。这些符号及字的笔画不一定要按顺序来书写,可以是反写,也可以是倒插笔写。若细分其书写之法,则可分为"手法"、"步法及腿法"和"综合法"。

(一)、手法:

1、单手书写法:单手书写,另一手作争力进行配合。

2、双手合写法:双手各自舞写汉字或外文等符号的一部分,无论是连笔写还是倒插笔写,最终双手合作完成该字。

3、双手分写法:双手各写一字或外文等符号,内容相同,字形既可方向相同,也可方向相反。

4、双手矛盾写法:双手各写一字或外文等符号,内容不同,字形既可方向相同,也可方向相反。

5、双手乱码写法:双手即兴舞写汉字或外文符号的各种偏旁部首,似文字而非文字,如同乱码,以拳劲为本,重意不重形。

(二)、步法及腿法:

1、单脚写法:单脚舞写,另一脚作争力进行配合。

2、双脚写法:双脚各自舞写汉字或外文等符号的一部分,无论是连笔写还是倒插笔写,最终完成该字。

3、双脚乱码写法:双脚即兴舞写汉字或外文符号的各种偏旁部首,似文字而非文字,如同乱码,以拳劲为本,重意不重形。

(三)、综合写法:

1、双手、双脚争力而写,即可内容相同,也可内容不同,无论是连笔书写还是倒插笔书写,最终完成该字。

2、双手、双脚乱码而写,即兴舞写汉字或外文符号的各种偏旁部首,似文字而非文字,如同乱码,以拳劲为本,重意不重形。

总结上述"手法"、"步法及腿法"和"综合法"的内容,"意拳(大成拳)符号舞"从形式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理解外文符号或汉字字形特点的前提下,用身体进行舞写。如"之"字,在理解其曲折、婉转变化的前提下,用身法和手法按笔画(也可倒插笔)即兴舞写,但其舞写的目的,实是要重点展现字中"提纵"、"横摆"、"斜移"的劲力内容。

通过"符号舞"的这种基础训练,可使舞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身法和手法的活动范围及运动形式,有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第二层次,象形取意,即不是要舞写文字或符号,文字或符号在此阶段已无实际意义,而是要把身法和手法舞成有技击状态的"提、顿、吞、吐、沉、托、分、闭"及"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蓄力、惊力、开合力、重速力、定中力、缠绵力、撑抱力、惰性力、三角力、轮轴力、滑车力、斜面力……"的劲力内容,这时的文字或符号已成为"乱码",但却具有了拳术的实际内容。

"意拳(大成拳)符号舞"舞写行书、草书与舞写隶书、楷书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另外舞写汉字与舞写英文、阿拉伯文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其动与静、疾与缓的节奏变化及字里行间的使转变化,皆会有不同的景象。具体讲,从"意拳(大成拳)符号舞"的初级层次来看,由于行书、草书具有连笔的特性,故有些汉字若用行书和草书来舞写,可锻炼出行云流水般的身法。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若将"意拳(大成拳)符号舞"对号入座的用于技击,如教条的以"大成"二字作为攻击的招法,则不会有什么技击的效果。

但若能灵活的理解"符号舞",将"大"字"撇"、"捺"的笔画当成进退的步法,及在手法上将"大"字"撇"、"捺"的笔画当成左右手的斜劈掌或左右手的栽捶及左右手的钻拳,顺笔或倒插笔的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舞写。

"大"字"横"的笔画可以理解成左右的削掌或圏捶,则"大"字即有了技击训练的实际意义。"成"字的"点"的笔画,可以理解为意拳(大成拳)特有的不直的直拳,这样就等于把字给舞活了,当然这也可以说舞的不是字而只是"点"、"横"、"撇"、"捺"、"竖"、"弯勾"等笔画了。

其实打到肆时忘了拳法才对,通过练"符号舞"原本只是要养成身手合一及前后左右上下皆能相机而动的能力。

另外,用英文字母及用阿拉伯数字也一样可以作为攻击的手法,如"A"、"C"、"D"、"P"、"X"、"Z",及"1"、"2"、"4"、"6"、"8"、"9"等。其实,是什么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该"符号舞"可以用芗老在《大成拳论》中的观点作为训练的指导思想,即:"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笔者认为,芗老的这段话非常适用于初学意拳(大成拳)的人,但是进入到高级阶段后,则还应按照芗老下一段话的内容来理解和训练:"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浙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

笔者将芗老的原话分为两段来表述,是为了免除初学者在学拳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先后、轻重、松紧之别",又要同时具有"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的这种复杂程序的困扰。

其实,芗老在《大成拳论》中谈的更多的是拳理,而不是拳术的训练方法;拳术的训练方法往往与拳理是有差异的,其最大的区别即拳术的训练是要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并且要在否定之否定中打破圆融统一矛盾。

但分层次而学虽然上手快且易于掌握拳术中的各种要点,却会有很大的弊端,即易形成片面且局部的思维方式,由于局部加局部往往并不能等于整体,故分层次而学者,必须有老师时时做否定之否定的辅导方不致走入歧途。

当然,绝顶聪明的顿悟者,是不需要如此分层次而学的,直接理解"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即可。故意拳(大成拳)之所以难学,是因为有顿悟资质的人不一定喜欢意拳(大成拳),而有渐悟资质的人,又不一定会遇到能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出发并进行循序渐进教学的老师。

笔者在研究"符号舞"的时候,包括此时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心态都是很矛盾的,因为,该"符号舞"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讲,"符号舞"具有健身与技击的双重功效,但从消极的角度讲,"符号舞"在初级阶段,很容易形成一种变相的套路,而芗老最反对的就是拳术的套路,如果将"符号舞"套路化了,则是意拳(大成拳)的一种倒退。

因为,符号对于拳术来说,原本是象形取意的一种方法,如形意拳"丁"字步的"丁"字,意拳(大成拳)"丁八"步的"丁八"二字(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即不"丁"不"八"步),再如蛇行"S"步的"S"符号,龙形"之"字步的"之"字,都只是说明该步法貌像"S"或貌像"之"字,是形容之意。

但若将这些符号由意象变为实象,即真把蛇行步或龙形步当"S"符号或"之"字来走,则是一种拳术的教条,并会在拳术的性质上发生蜕变,故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应是,它既是"S"或"之"字又不是"S"或"之"字。

由于"符号舞"从拳术的角度来讲容易变相成为僵死的套路,故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宜按此法来进行训练的,如执着的人、教条的人,另外,有顿悟资质的人和已具备了"四如"的人(身如灌铅、体整如铸、毛发如戟、筋肉如一)则不必练习此舞。

但是,撇开武术技击而言,对于想要健身及对于喜欢表演和自娱自乐的人群来说,该"符号舞"还是有优点的,它能像广播体操一样有健身的效果,更能使舞者有乐趣,因为"符号舞"的编排完全是个人意志的结果,每个人选什么样的字,写什么内容及写成什么样的书体、按照什么样的笔顺来舞,皆是自己的个人行为,故舞者可有很强的创作感和成就感,在用身体感受书法的乐趣时也达到了自得其乐的健身目的。

至于"符号舞"是否能用于技击,则要看舞者对拳术的理解而论了,懂拳劲的人,符号中的任何一个"点"、"横"、"撇"、"捺"皆可用来击人,包括即便是用广播体操的动作也一样可以击人。而不懂拳劲的人,即便是学了"舞"、"崩"、"钻"、"炮"、"横"或拳击中的"直"、"摆"、"勾"等拳术招法,也不会有多大的拳术威力。

该"意拳(大成拳)符号舞"在传播的过程中,曾有友人戏谑赞曰:"此法解气,打人一顿,同时又骂人一顿",受其启发,笔者认为,将文字内容融于技击中,可以提高学拳者的兴趣,如:用"武德"、"道义"、"大成拳"等字的"点"、"横"等笔画来进行技击,自然也可以以此来彰显拳意。

再如: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字以舞写的形式练习身法、步法,既能有教育意义,又能锻炼身体,可起到"寓教于娱乐"的目的。

总之,"意拳(大成拳)符号舞"虽然具有许多优点却也隐含着某些缺点,但若能扬长避短,从积极的角度来进行训练,通过初级层次的用身体进行舞写,转入高级层次"象形取意"及"重意不重形"的阶段,自会学有所得。"意拳(大成拳)符号舞"以中国书法为主体,兼以外文符号为辅助,其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结体、布局等审美形式除了对拳学文化具有理论指导外,书法艺术中所强调的"书品"观,对拳学文化则更具深远的意义。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谈到书圣王羲之时曾指出:"右军人品甚高,故其书入神品"。赵孟頫的这一观点指明了书法艺术中人品的重要性,即要想"书入神品"就须要"人品甚高"。近现代书画家黄宾虹先生更是具体的说明了:"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

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为人之道,才可能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蓝铁、郑朝著,2004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再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宋代书法家苏轼的:"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些观点无一不是要说明人品在"书品"中的重要性。因为,就书法艺术的本身来讲,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最终是要达到修正人心,人格圆满的目的。故各种艺术行为从完善人格的角度来讲只是修正人心、升华自我精神的一种媒介,拳学文化的真正目的也是如此,是要通过拳术的提高最终达到人性精神的高境界。

综上而论,书法艺术的人品、意境及结体、布局的规律,与拳学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艺术中强调的气韵相通、虚实相应、疏密相宜、顾盼相当、大小相适、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等审美标准也与拳学文化的思想内容相一致。故身体力行的研究前人书法艺术中的理论思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析拳学文化的内在规律,提升拳术的内在思想,使拳术具有更加完美的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意拳(大成拳)大师王玉芳的义子及衣钵传人。自1991年起曾在《武魂》、《精武》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武术论文(笔名:原点、张天印、张承芳)。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国际意拳(大成拳)研究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