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谁带给你的抑郁症拖延症社交恐惧症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中之重,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虽然有点长但是分析透彻,希望为人父母的你们能看到.抑郁症:没有完结的悲伤!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很难高兴起来,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和兴趣,表现的很冷漠,快乐似乎与他们无缘. 然而抑郁症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拒绝快乐,而是拒绝——悲伤. 我称抑郁症为没有完结的悲伤.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我们,会把我们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即第一情绪给压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情绪. 比如小时候经常打骂孩子,却不准孩子哭的家长,是极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中之重,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虽然有点长但是分析透彻,希望为人父母的你们能看到。

抑郁症:没有完结的悲伤!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很难高兴起来,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和兴趣,表现的很冷漠,快乐似乎与他们无缘。 

然而抑郁症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拒绝快乐,而是拒绝——悲伤。 

我称抑郁症为没有完结的悲伤。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我们,会把我们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即第一情绪给压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情绪。 

比如小时候经常打骂孩子,却不准孩子哭的家长,是极为愚蠢的,为孩子以后患上抑郁症埋下了伏笔。他们把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却不准孩子发泄出来,潜意识里是想让孩子帮他们承受这份自己承受不了的焦虑。 

但是他们的意识领域会合理化为:为了让孩子更坚强——所以打骂他——他坚强的忍住了,没哭——以后遇到更大的打击,他也能微笑面对了。 

如果你哭了——就是没出息,就因为父母打了你两下你就哭——以后遇到挫折,那你不一下就被挫折击垮了。 

要知道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完美的释放了悲伤,而不是忍住悲伤,拒绝悲伤。 

压制感觉,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 

释放感觉,感觉就会越来越弱。 

你看到一朵另你陶醉的花朵,你如痴如醉的欣赏着,这时候你说了一句:这花真美啊!! 

这种美的感觉就变淡了。 

因为你释放了这种感觉。 

一样的父母小时候打孩子,第一情绪,必然是愤怒,你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你,把这种感觉压下去了,取而代之第二情绪是悲伤。 

这个时候在不让孩子把悲伤排解出来,他对你的愤怒会越来越强,直至有一天象火山爆发一样释放出来,那将是很恐怖的。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妈妈说了她几句,让她回屋做功课,她就把妈妈杀了。这看上去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把含辛茹苦抚养你的妈妈杀了,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个小女孩,被宠坏了,被溺爱坏了。

实际不是的,这是长期压抑被悲伤取代的愤怒的结果。 

潜意识里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直接压抑愤怒,那么这份愤怒会不断的相加。 

如果压抑的是被悲伤取代的愤怒,那就很恐怖了,这份愤怒会不断的相乘,像光速一样增长。 

还有个更奇妙的事情是,父母打孩子,第一情绪,孩子产生愤怒,但没有力量反抗,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孩子自动转化为悲伤。在不许孩子哭,第二情绪也被压制下去。这时候心理防御机制就被强化了。 

愤怒=悲伤。 

以后,比如这个妈妈在让孩子产生悲伤情绪的时候,苦口婆心的劝说她回去做作业,这个孩子这个时候长大了有力量了,心理防御机制就会逆转,产生的不在是悲伤,而是直接赤裸裸的愤怒!像原子弹一样的愤怒!! 

有些人跟我说,听到妈妈或者爸爸的声音,就会莫名其妙的愤怒,也是这个原因。 

小时候父母经常打击,讽刺,否定他,他们产生的第一情绪也是愤怒,但他们没力量反抗,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他转化为厌恶。如果父母看出了孩子的厌恶感,却依然追着他,喋喋不休的继续给他讲大道理,这个时候 

愤怒=厌恶。 

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就被加强了。 

等他们长大有了力量,就会反过来 

厌恶=愤怒。 

以至于一听到父母的声音,就会直接产生愤怒。 

很多在外面是“万年老好人”的父母。看上去老实,善良,勤恳,踏实甚至是软弱,绝对服从,愤怒免疫。在家里却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一样的道理 

社会和外界给他们的压力和不公平也让他们产生了愤怒,但他们在外面是弱者,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他们转化为忍让,逆来顺受,甚至还要赔上笑脸。 

愤怒=忍让 

就产生了。 

回到了家里,力量关系马上产生变化,他们成了绝对的强者,而孩子成了弱者。 

关系就逆转了。 

忍让=愤怒。 

这时候他们如果打孩子,孩子表现的越懦弱,越忍让,他们的怒气就会越大。 

边打边说:你这个废物。怂包。没出息的东西。 

孩子如果继续忍让,那会激发出了他们10倍100倍的愤怒。甚至把孩子打死。 

新闻报告,那些把孩子打死的父母,原因是因为孩子不吃饭啊,因为孩子不听话啊,因为孩子不做作业啊。因为孩子在学校闯祸了啊。那只是一个意识领域合理化的借口罢了。 

勇者愤怒时,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时,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 

拖延症:动力越大,阻力越大。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段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拖延症患者,这句话应该反过来“动力越大,压力越大”。 

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传统的领域里,你也许听到的更多是拖延是因为懒惰,没有目标,没有勇气,害怕失败。 

但我依然要告诉你,在我治疗过的很多拖延病患者案例里,他们的内心是极其渴望想要做某件事的,极其想要证明自己的,甚至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想象着这件事的发生。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产生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并非是害怕失败,而是害怕成功。

如果你还不明白,那么我举一个列子。 

你看到一个漂亮的美女,让你神魂颠倒。这个时候,你越想上前去跟她打招呼,你内心的阻力就会越大。越想跟她建立关系,越没有行动。你是害怕失败吗?你也许会说:是的。她这么漂亮,如果被她拒绝,那是一件多丢脸的事情啊。 

但我依然要说:事实是,你害怕成功。你害怕跟她建立了关系,你觉得配不上她,你潜意识里很自卑。 

对方越优秀,这种感觉就会越强,产生的阻力也就会越大。 

那么,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因1:完美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的天花板。 

很多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极其苛刻,已经到了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境界。(父母为什么给孩子提这么高的要求,这里就不分析了,但是绝非“望子成龙”)这时候,孩子永远处于一个受挫的境地,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就像个傀儡一样。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孩子的潜意识会教孩子干一件事,就是把这件事干砸,而最快的办法就是不干。但是不干是会受到惩罚的,于是潜意识就打个折扣——拖拖拉拉。 

如果这个感觉一直被强化,就会被内化,就算以后父母不在自己的旁边,也没人看着你,你依然会拖拖拉拉,马马虎虎。 

因为:你的成功就代表着父母的成功,你的失败就代表着父母的失败。 

一旦孩子和父母生成这种关系,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努力去挫败自己“内化的父母”。用这种失败,表达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不是一个傀儡。 

原因2:害怕成功!一个理想实现之后,不会停下来,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理想。 

一个小女孩很优秀,学习成绩很好,妈妈很得意,但妈妈不会停下来。她会觉得我女儿这么优秀,要更好的激发,于是就给小女孩报了各种兴趣班啊,爱好班啊,补习班啊。逼女儿学这样,学那样。 

这个时候,小女孩的潜意识里就会开始逆反到害怕成功了。 

“没有人不想成功!”这句话是错误的。 

潜意识里害怕成功,不想成功。意识里想成功,很渴望成功。这个时候产生的冲突就会让你变得拖拖拉拉。意识领域里的成功愿望越强,潜意识的反抗就会越激烈,直到你找到那个让你害怕成功的原因为止。 

原因3:享受失败。自己越弱,父母就越喜欢自己。 

有的小孩子会发现,自己越弱,越胆小,越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父母越喜欢自己。这是因为这些父母用的都是“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关系。孩子的强大,会让他们焦虑,产生不安。他们喜欢有人问他们问题,有人依赖他们的感觉,他们阻止孩子爱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当然,这都是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他们意识领域还是会不断的鼓励孩子,督促孩子成长,去外面闯荡。 

更准确的说,是他们心里有个“自卑的小孩”,但是他们不承认,于是把这个小孩投射到自己的小孩身上。他们要做的事就是,帮助这个“自卑的小孩”变成一个“自信的小孩”。 

但如果这个小孩如果很自信,很强大,那么这种投射就不会形成,于是他们就冷落这个孩子,去找家庭里最弱小的那个小孩。 

很多家庭,很宠爱最软弱无能那个小孩,事事都让着他,还得让哥哥姐姐也让着他,绝非是“爱”他“保护”他的表现。 

他只是成了父母“内在自卑小孩”的代替品而已。 

下面讲一个小故事。 

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推倒女儿面前,让女儿吃。 

过了一年。 

最后女儿推翻桌子,离家出走自杀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很奇怪了,妈妈对你这么好,牺牲自己的利益,自己饿着肚子,你为什么什么还要离家出走自杀呢? 

这太奇怪太不可思议了。可能很多媒体就要开始批评责骂这个女儿了,说她不孝,被宠坏了,放溺爱坏了。 

别急,这个故事还没说全呢。 

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推倒女儿面前,让女儿吃。 

但是女儿已经很饱了,吃不下一丁点东西了,女儿说自己吃不下了。妈妈大怒,说你怎么这么没良心呢,妈妈自己饿着肚子,辛辛苦苦省下来的食物,你怎么能拒绝呢? 

妈妈这么爱你,你现在还小,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呢? 

迫于这份“爱”,女儿只好忍着腹痛把食物吃完了。 

过了一年。 

最后女儿推翻桌子,离家出走自杀了。 

很多中国的父母和老师都喜欢无视中间这一段,无视女儿的真实感受。媒体报道出来的,也多是第一段。 

然后就开始歌颂伟大的母爱了,伟大的利他精神了。与之做对比的是女儿的自私,不孝,完全不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的爱。 

美其名曰:脑残90后或00后。 

现在来分析下,这个故事里,女儿为什么自杀了? 

身体上:妈妈挨饿和女儿被撑着,可以说是一样的痛苦。 

心理上:妈妈完全占据优势,从表面看甚至可以说是牺牲自己,成全女儿,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妈妈自己沉静在这种“付出”的快乐中,占领着“道德制高点”。 

女儿却惨了,每天身体上承受着和妈妈一样的痛苦,心理上却有着巨大的压力。这时候,她要是反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马上就招来妈妈和周围舆论的谴责和“脑残90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称号。 

要是不反抗,长期否认自己的真实感觉,去满足妈妈。请问,这跟木偶洋娃娃有什么区别。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我,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我想,如果这个女孩是生活在一个家暴的家庭,长期被妈妈打骂,虐待,挨饿,甚至是被妈妈打的半死,饿的半死,她都会坚强的活下去。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自己该恨谁,自己有一天长大了,足够强大了,就逃离这个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但上面那个被“爱”压迫的小女孩就很惨了,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到底该恨谁?自己的敌人是谁? 

如果她没自杀的话,以后遇到那些对她很好,好的不得了,试图拯救她的“好男孩”,会马上产生厌恶感,逃避,甚至是打那个“好男孩”。 

相反的那些有独立意识的,想干嘛就干嘛的“坏男孩”会对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她能为那个“坏男孩”付出一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全部。如果这个“坏男孩”打骂她,暴力她,甚至逼她去卖淫,偷窃,抢劫。我想这个女孩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有趣的是我们只看这个故事的表面,改一下结局,就成了 

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推倒女儿面前,让女儿吃。 

女儿过的太安逸 

最后推翻桌子离家出走了,遇到一个坏蛋,把第一次给了他。然后就堕落了学坏了,吸烟喝酒,去卖淫,偷盗,抢劫。尽管那个坏蛋天天打他,骂她,不把她当人看,暴力她。但这个女孩却始终爱着这个男孩,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这看上去简直是荒诞离奇,不可思议极了,简直是犯贱下作,下流。 

我们不会同情这个女孩,还会给她更多的辱骂,指责。 

近几年,媒体上曝光了很多类似青少年暴力,犯罪,卖淫的事件。于是我们就理所当然的把“脑残90后”这个称号给了他们。 

请问我们试着去分析,去解剖问题了吗?我们试着去理解他们了吗? 

他们为什么这样,难道是天生的? 

下面分析妈妈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投射机制。 

现在说这位母亲,完全的付出就是最大的自私。 

可能听到这句话的朋友会有点晕,但数据一再表明,忽略他人的真实感受,用“爱”的名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付出,最终的结果是逼得亲人他而去。 

这种“爱”一点都不伟大,相反的这是最大的自私,想把亲人变成自己的木偶。 

现在我们站在妈妈的角度,妈妈那个时代物质极其匮乏,她可能天天挨饿,受冻。于是她的内心就产生了一个“挨饿的小女孩”,她可能会在心中发誓,以后有能力了,绝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受这种苦。 

于是在产生“挨饿的小女孩”的时候同时产生了一个天天都能吃饱的,快快乐乐的“理想小女孩”。 

就是“真实我”和“理想我” 

长大之后,物资好转了,很充裕,妈妈这个“挨饿的小女孩”就被压到潜意识领域了,有了女儿之后,妈妈很自然的就把这个“挨饿的小女孩”投射到女儿的身上,不管女儿到底愿不愿意接受。 

而妈妈干的事也很简单,就是让“挨饿的小女孩”变成“理想的小女孩”。 

所以当我们死命的对一个人付出时,你说,是因为我太爱这个人了,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你太想把“真实我”变成“理想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