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电影推荐 动画萤火虫之墓堪称神作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旨在表达人性在战争里的脆弱,战争会使人灵魂都变得麻木,之前也提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说过,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来,因为任何一部战争片都带有能量和冒险的感觉,那最终只会令战斗看上去充满乐趣.倘若特吕弗能活着看到<野战排>(Platoon),这部1986年的最佳影片,可能会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野战排>以一个自下往上的角度看待战争,从普通一兵的视角出发,并未令战争看上去充满乐趣.它由奥利佛•斯通编剧并执导,斯通曾在越南打过仗,之后就一直想要拍

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旨在表达人性在战争里的脆弱,战争会使人灵魂都变得麻木,之前也提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

弗朗索瓦•特吕弗说过,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来,因为任何一部战争片都带有能量和冒险的感觉,那最终只会令战斗看上去充满乐趣。倘若特吕弗能活着看到《野战排》(Platoon),这部1986年的最佳影片,可能会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野战排》以一个自下往上的角度看待战争,从普通一兵的视角出发,并未令战争看上去充满乐趣。

它由奥利佛•斯通编剧并执导,斯通曾在越南打过仗,之后就一直想要拍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不求花哨,不求传奇,也不求传达什么隐喻或讯息,只是简简单单地呈现出自己的回忆。

1967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放弃学业,和其他美国士兵一起,乘飞机飞抵西贡。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执行任务,步兵连中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因战争而成了疯狂杀人机器巴恩斯,心肠极为冷酷,而伊莱亚斯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

在一次战役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伊莱亚斯极力劝阻巴恩斯的暴行,巴恩斯因此怀恨在心。某次激战中,伊莱亚斯负伤,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伤员,撤退,自己则趁机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他甚至想杀掉知晓真情的泰勒,然而,正好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知觉。他们醒来后,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而泰勒则将枪口对准了巴恩斯,扣动扳机……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反黩武主义始于《光荣之路》,在《奇爱博士》中得到彻底释放,并在这部改编自越战记者古斯塔夫•哈斯福特(Gustav Hasford)回忆录的电影中得到了延续。《全金属外壳》是在伦敦周边的古老码头区拍摄完成的(据说部分原因)在于导演库布里克喜好隐居,他不希望拍摄地距离位于赫特福德郡的家人太过遥远),影片刻画了士兵从基础训练到踏上战场的全过程,借此对为越南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控诉。

电影以列兵小丑(马修•莫迪恩饰)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小丑是个精明圆滑且愤世嫉俗的新兵,因为怀有成为作家的梦想,在经历新兵训练营之后他被编入新闻组,当上了军方杂志《星条旗》的战地记者。由于越来越厌倦掩盖事实真粗,小丑又被指派到前线,在那里他与几位伙伴同样来自帕里斯岛训练营的老朋友再度打上了伙。

李?艾尔米在影片中所饰演的魔鬼教官军士长哈特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艾尔米起初只是在剧组中担任技术顾问,但他指导演员们完成了一段长达两分钟且中间不停顿不重复的谩骂戏份,库布里克被他的表演所打动,于是便让他担当了哈特曼一角。从很多方面看,小丑这个角色就如同一出解谜的密码,通过他的兽化过程,我们看到了将“大好青年”改造成杀人机器的兽化过程,正如哈特曼无情的羞辱和贬斥年轻的士兵们,只是要将他们训练成“战斗机器”。

影片中出现这样震撼人心的一幕:肥胖且脑袋有些不太灵光的列兵派尔(文森特?诺费奥饰)因为屡次连累所在班组在战斗过程中失利,导致全队受罚,因为遭到同伙们的殴打。最终,派尔发狂自杀。这一幕堪称是征兵宣传电影的极端反例,他向我们展示了当战争之冷酷让人尊严尽失时,将会招致怎样可怕的后果。

由于帕里斯岛训练营和越南战场的剧情之间缺乏过渡,《全金属外壳》可被视为是由两段影片拼接而成的。这两段剧情之间存在明显存在明显的风格差异,哈特曼对新兵们的肆意侮辱让前者呈现出幽闭似的恐惧感,而后者则转移到越南顺化市区危机四伏的开阔地带,在那里,士兵们胡乱攻击他们既不了解也看不到的敌人,而炸裂的金属脆响则让观众的恐惧感浸湿全身。

《光荣岁月》的剧本剧情取材于编剧兼导演约翰?保曼二战时期在伦敦的童年经历,影片不仅获得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更获得了五项奥斯卡提名。尽在银幕上亮相多一次的塞巴斯蒂安?赖斯爱德华饰演了电影中的主角——伦敦一户家庭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子比尔•罗文,比尔的父亲应征入伍,去前线参加二战。影片通过比尔的视角审视了战争,从伦敦空袭到男女之情,年幼的他目睹了战争中的众生百态,虽然他自己尚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切。电影大部分的篇幅展示了比尔被各色女性所环绕的家庭生活,以及在战争年代一个男孩子如何经历自己的成年礼。

约翰•保曼执导的这部抒情电影作品并没有回避战争年的恐慌情绪,同时它又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比尔怪异却充满爱的家庭,战争现实视家庭团圆受到威胁,但小男孩无法感受这一点。对于九岁的比尔来说,战争不仅让人着迷,甚至偶尔还能给人带来快乐。比尔并不担心在前线作战的父亲的安危;房子被炸毁之后,他的母亲带着儿女搬到乡下父母的家中。虽然战火依然在肆虐,但比尔却度过了一个田园诗般的快乐夏天,他跟着坏脾气的祖父学大板球,也看到了发生在母亲、婶婶和怀孕姐姐这些女性身上的感情纠葛。在比尔眼中,战争很少会对家人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在一次空袭中,比尔一位同学的母亲不幸遇难,但即使这样的悲剧对于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也是不真实的,虚幻得如同他们每个周末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战争片。比尔的姐姐和一个加拿大士兵相恋并怀孕以后,对方并没有抛弃她或在战场上牺牲,而是偷偷回来找她。甚至当家人退居的乡村田园也遭到轰炸后,比尔的生命安全依然没有受到威胁;学校被炸毁更是让他满怀欣喜地逃离沉重的学业负担。《光荣岁月》没有和其他大多数战争电影一样以悲剧收尾,而是以婚礼场面划上句号。

《光荣岁月》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作品,它的出现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战争电影的体裁。影片以对战乱年代满怀柔情的回忆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他不能亦不应当完全理解战争彻底颠覆生命的天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英国小男孩吉姆(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首个银幕角色)的奇特遭遇。由于日军进攻上海,在慌乱中吉姆与父母离散,被抓进日军集中营,但集中营中的非人生活却让小男孩一步步迈向了成熟。

在美国人贝西(约翰•马尔科维奇饰)的教导下,吉姆逐渐掌握了小偷小摸的伎俩和善于应变的本事,从而在集中营里成功立足。汤姆?斯托帕德的剧本将J?G?巴拉德(J•G•Ballard)半自传性质的原作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转化为了精彩的视觉镜头,同时又通过这些镜头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了吉姆的心理创伤和困惑。影片中描绘美军飞机为饥饿的幸存者空投食品以及吉姆目睹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所发出的闪光的场面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斯皮尔伯格大师级的导演技巧,再加上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优雅的电影配乐,二者的相互融合令《太阳帝国》散发出超凡的魅力;家庭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论断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中最常见的主题,在本片中,导演、摄影师(艾伦•达维奥(Allen Daviau))和作曲家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则让这一主题带上了微妙的辛酸感。因此,在电影剧情发展的高潮时刻,导演有意回避了类似影片中常用的煽情手法。影片聚集了一个孩子的战争体验,其悲剧性的结局在风格上游离于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和保曼的《光荣岁月》之间,前者弥漫着对暴行的彻底绝望,后者则相当于一出浪漫的怀乡曲。影片之所以获得成功,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克里斯蒂安•贝尔引人注目的出色表演。从战前的傲慢自大,到最后拖着憔悴的躯体,两眼无神地蹒跚在被战火无情蹂躏的大地上,贝尔所饰演的吉姆从内至外的脱胎换骨一下子就勾起了观众的同情心。

当美军飞机轰炸集中营附近的机场时,吉姆开始狂奔,穿过牢房的屋顶,而镜头在身后紧紧追随着他,这一幕相当经典。爆炸让空气中充满了硝烟和尘土,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飞机呼啸而过,机翼几乎触到了地面。一系列的推拉镜头过后,摄影机逐渐以全景开始展现吉姆不知所措的姿态和目瞪口呆的表情。他圆睁的双眼中交织着恐惧和好奇,而凝视的模样则将他错乱的情感状态无与伦比地传递出来。只有在那些心理受过创伤但又少年老成性格刚强的孩子们的脸上,你才能找得到这样的表情。

罗宾•威廉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主宰了巴瑞•莱文森执导的影片《早安越南》,莱文森凭借出色的判断力让前者得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才华。影片的主要魅力——同时也是其狂揽一亿两千万美元国内票房(在那个年代,一部电影能获得一亿美元的票房就算是及其了不起的成就了)的吸引力来源——在于威廉斯精彩演绎的美军DJ阿德里安•诺劳尔为观众带来的一系列让人捧腹的精彩笑料。他热情随性语速超快的广播主持风格为越南战场的美军士兵带去了快乐,但同时也让两位毫无幽默感的顶头上司(布鲁诺•柯比饰和J•T•沃尔什饰)感到了不快。

莱文森鼓励威廉斯在电影中加入各种即兴创作的反正统笑料,后者的创造力由此被彻底激活。威廉斯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打动了奥斯卡评审委员会,从而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那一年迈克尔•道格拉斯凭借《华尔街》(Wall Street)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如果《早安越南》是一部坚持走《疯狂高尔夫》(Caddyshack)喜剧风格的越战电影,那么它也许只会成为喜剧频道的经典之作。但不管怎么样,它还是对充满争议的越战的复杂性以及文明冲突进行了必要探讨,这也让电影产生了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剧情设置。

威廉斯饰演的诺劳尔和越南人也发生了纠葛;他对一个漂亮的越南女孩(琴塔拉•苏卡帕塔娜饰)产生了爱意;又和女孩的弟弟成了哥们;还在一所破败的学校了教英文。为讨意中人的欢心,他展现了自己机智诙谐且富有魅力的口才,他说:“你知道吗?你真是漂亮极了,你还这么文静。我不习惯和太文静的女孩子交往,除非她们嗑过药了。”这一套在美国也许管用,但对于一个天真又年轻的越南女孩来说,这有些过于激进,而且会招致反感,此外,对方有限的英文水平也无法衬托出诺劳尔的机敏和幽默感。

这些剧情反映出基本的不足。诺劳尔的幽默和态度在美国观众那里大受欢迎(电影的票房足以说明这一切),但考虑到他在影片中与越南人的交往,他的上述优点又显得不那么真实,他的浪漫技巧很容易被视为是耍小聪明。诺劳尔教他的学生学习街头俚语,虽然电影的观众被逗得哈哈直乐,但对学生而言,这些技能根本无用。当越南伙伴加入越共的军队时,感情受创的诺劳尔觉得对方背叛了自己——如果他们只是牌友的话,这倒也是合情合理,但这里是战场,友谊又怎敌得过文化背景的差异。

根据野坂昭如(Akiyuki Nosaka)半自传小说改编的《萤火虫之墓》是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最著名的动画电影之一。而且该片的导演并非是大名鼎鼎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它是为数不多的直接展现了孩子们的战争遭遇的动画战争电影之一,在1988年的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被授予了儿童权利奖(The Rights of Chindren Award)。此外,颇为值得一提的是,《萤火虫之墓》还是唯一一部迪斯尼没有获得销售发行权的吉卜力电影作品。

电影主要描绘了二战快结束之时一对兄妹在日本神户挣扎求生的悲惨故事。哥哥清太(辰已努饰)和妹妹节子(白石绫乃饰)是亲兄妹,两人的家在美军空袭中被毁,母亲被严重炸伤,还没来得及被送到医院就不幸遇难了。此后,兄妹俩被一位远房亲戚勉强收留,后因物资稀缺,亲戚渐渐心生不满,甚至强迫清太将去世母亲的衣物拿去换米,结果这一对兄妹很快又变得无家可归了,只好搬到防空洞中居住。电影细致刻画了清太为了维持自己和妹妹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作出的绝望努力。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斗争中,梦幻一般的美丽时刻还是会让兄妹俩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夜晚照亮夜空的萤火虫为防空洞里的清太和节子提供了短暂的光明。翌日清晨,萤火虫死去,而兄妹俩的生命之光也随之熄灭。就如烟火一般,萤火虫为夜晚漆黑的天空带来了光明,并照亮了持续轰炸神户的美军飞机。与此同时,萤火虫短暂的寿命也暗喻了人类生命的转瞬即逝。

影片分别以清太的死亡和节子的死亡作为开头和结尾来展开剧情。电影最后一幕展现了清太坐在地上怀抱着睡着的妹妹,望着从神户市升腾起来的浓烟。间宫芳生(Michio Mamiya)的配乐既契合了剧情,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正如影片中轴枕镜头的频繁使用一样,电影配乐让观众体会到了日本美学中“距离和谐”的概念,即通过静来凸显影片的情感张力。《萤火虫之墓》既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也是一部展现兄妹之情的写实之作,让人看过之后很难忘怀。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的大多数电影作品,如《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和《反抗军》(Defiance,2008),都将镜头对准了受迫害的少数族裔,他们拒绝成为受害者,继而选择奋起反击。影片《光荣》则是兹威克的第一部——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展现了上述主题的作品。电影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了最早由黑人士兵组成的马萨诸塞第54支援步兵团英勇作战的故事,这些黑人为了争取自由,并在战场上证明自己,选择了浴血奋战。

电影改编自彼特•布哈德(Peter Burchard)的著作《一次英勇的冲锋》(One Gallant Rush)和林肯•克里斯汀(Lincoln Kirstein)的小说《戴上这顶桂冠》(Lay This Laurel),同时还从时任第54志愿步兵团指挥官的罗伯特•古尔德•肖(Robert Gould Shaw)的书信中汲取了灵感。饰演古尔德•肖的马修•布罗德里克通过出色的表演才华让该角色在资本家式的冷漠和发自肺腑的高尚平等观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通过自己的画外音旁述,观众了解到古尔德•肖在家信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他既为黑人部下们的英勇感到骄傲,又觉得自己对他们的生存困境不够了解。这样的剧情设置让这部电影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美国复杂的阶级和种族政治动向。

除了刻画了古尔德•肖的作战指挥才能外,《光荣》还对四位黑人士兵的作战经历进行了描述。在其中的一幕关键场景中,性情暴烈的黑人民族主义者特瑞普(丹泽尔?华盛顿饰),因为被误解为开小差而错误地遭到鞭打。在鞭笞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的后背上早已布满了先前在被当作黑奴使唤时留下的伤疤。如此悲剧且充满丰富寓意的一幕相当于从黑人的角度解读了内战的内涵,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内战实质上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反抗北方联邦军体制化的种族歧视的斗争;其次,它也是一场抗击南方奴隶主邦联军队的战争。

这部电影另一个令人称道的闪光之处在于对历史细节的重视,而摄影师弗雷迪?弗兰西斯(Freddie Francis)更是要以自己精妙的摄影技巧真实再现了联邦军队的训练营、补给线和战前动员(他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影片以第54步兵团在瓦格纳堡垒展开了正面进攻的场面告破,相比多数内战电影表现了振奋人心的战斗场景的俗套做法,这部电影则为观众

描绘了一出残酷血腥的战役,并以此来为这个特殊兵团为自由而奋战致死的精神大声喝彩。

所有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电影史的研究都表明,即使是最奇异最荒诞的故事也并非是凭空捏造,臂如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的电影《欧罗巴,欧罗巴》,它讲述了一个犹太男孩在二战时期的传奇经历。男孩的遭遇有些类似于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他在本可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德国纳粹的眼皮底下安然脱身,保全了性命。

为了躲避纳粹的屠杀,德国裔的犹太男孩所罗门•索利•佩雷尔(马尔科•霍夫施耐德饰)在十三岁成人礼那天被迫与家人逃亡至波兰的罗兹。但随着德国入侵波兰,索利与哥哥伊萨克(其饰演者 雷纳•霍夫施耐德也是索利的饰演者马尔科的亲哥哥)失散,独自逃到了远东,并被苏联军队所救。获救之后,索利被送到了一所学校中,接受斯大林主义信念的灌输。由于德军进一步入侵了原本由苏联控制的欧洲地区,索利再一次踏上了流亡之路,最终被纳粹巡逻队俘虏。通过隐藏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凭借对德语、波兰语和俄语的熟练掌握,索利为德军当上了翻译。某一次,他所在的连队遭到苏联军队的重创,全军覆没。孤身一人的索利便尝试 返回苏战区,因为在那里,他的生命安全相对有所保障。

熟料,在误打误撞之下,索利竟然领着德军俘虏了自己原本一直在寻找的苏联军队,从而立下战功。成为德意志英雄的索利随后便被一位纳粹将军领养,又被送到位于德国大后方且精英云集的纳粹青年学院中学习,在那里,他成功地蜕变成为一个雅利安人。所罗门是个典型的犹太名字——但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希特勒青年” 这样的标识何尝不是一种更为明显的讥讽呢?对于推崇所谓的雅利安高贵血统并同时极力贬低犹太人种的纳粹思想来说,打入其内部的索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超越且成功地颠覆了这种愚蠢的意识形态:在底部刻有巨大纳粹标志的学校泳池中比赛时,他击败了所有对手;在一节优生课上 ,教官将他唤到讲台上作教学范例,并最终凭借其良好的颅型判定他为纯种的雅利安人。

索利身上唯一无法掩盖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标识便是割礼,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火车上勾引一位纳粹高级女特工。索利通过这样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性魅力,而电影则通过这样的剧情设置,阐明了“以 纳粹的游戏规则来玩弄纳粹”的理念

在这部根据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同名小说改编的动作电影中,现代城市犯罪电影的先驱人物迈克尔•曼将镜头对准了十八世纪的美洲新大陆。影片中的纳撒尼尔?“鹰眼”?坡(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是一位被印第安莫西干人养大的白人孤儿,他与一位英国军官的女儿可娜(玛德琳?斯托饰)一见钟情,结果陷入法军、英军、美国殖民者和印第安土著的多方混战中。

虽然鹰眼与可娜两位主角来自于不同的世界,但陷入热恋的他们还是通过无声的眼神交流以及热烈的拥抱展现了二人之间浓烈的情感之火。饰演鹰眼的戴?刘易斯以一贯优异的表现传达出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格。他的英国口音反倒成为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以至于让鹰眼的措辞显得有些令人难以分辨——即正常的英语中掺杂了各种方言口语。而斯托饰演的可娜既聪敏又固执,不计后果的追随着自己深爱的鹰眼。

从视觉角度来看,《最后的摩根战士》无疑是迈克尔•曼最出色的电影作品。老搭档但丁•斯宾诺蒂(Dante Spinotti)的摄影术华美而庄重,充满了十八世纪的风情。影片中角色的装扮、丰富的色彩细节以及对美洲原住民的自然刻画都令人不禁会想起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或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这些早期的美国艺术家。影片用于描绘无尽荒野的广角镜头显得异常宏伟,人类置身其中,就如同一粒四处飘散的尘埃落到了一块宽大的画布之上。电影中的很多战斗场面都拍摄得非常精彩。惨烈的亨利堡围攻战是一场诡异的夜战,在崎岖的苍茫大地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亨利堡的守军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意欲复仇的休伦族人马瓜(韦斯•斯塔迪饰)的同伙的伏击,这场战役堪称一出色彩和暴力的狂欢:先是陷入绿色丛林中身着鲜红制服的英军被近乎全裸、身上涂着黑褐色颜料的印第安勇士们分割包围,然后便是战斧和毛瑟枪的短兵相接。随着在一片混乱之中音乐的静静响起,影片通过慢动作展现了鹰眼英勇地向着可娜飞奔而去的情景。《最后的摩根战士》自始至终都充满了高尚的献身精神:一位自命不凡的英国军官为可娜献出了生命:鹰眼的莫西干兄弟安卡斯(埃里克•施维克饰)也为可娜的妹妹爱丽丝(乔迪•梅饰)而献身。看来,士为知己者死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