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 方法对可能不用剩俩昆仑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而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对于固有之学的称谓并不统一。梁启超在作于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流行语。在此之前,严复习惯于使用中学概念。而康有为、谭嗣同则同用孔教概念,并引发了两人国学理念的诸多相同之处:第一,康有为、谭嗣同将中国固有之学统称为孔教(又称孔学、孔子之教或孔子之学,四者异名而同实),出于以教治教的动机,在有意无意中彰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意蕴。第二,与以孔教称谓中国固有之学一脉相承,康有为、谭嗣同将诸子百家归为孔学一家,意味着将孔子视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代言人,也表明了孔子的至上权威。这一做法与严复对老庄的推崇差若云泥,与梁启超将孔子和老子、墨子一起奉为“三圣”相去甚远,与章炳麟断言老孔墨三人中墨子在道德上超越老孔、老子在学问上胜于孔墨迥异其趣。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康有为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谭嗣同断言教无可保;康有为推崇儒学,谭嗣同皈依佛学。不同的宗教观和文化观共同促成了两人国学观的差异:第一,康有为推崇的孔教为儒家代言,立孔教为国教从根本上说是立儒教为国教。谭嗣同推崇孔教并不为儒家代言,甚至明言“盖儒家本是孔教中之一门”。这就是说,两人都以孔学称谓国学,国学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康有为视界中的国学以儒学为母版,而儒学在谭嗣同理解的国学中只是一个分支而已。第二,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康有为的第一经典是《春秋》,谭嗣同的第一经典则是《周易》。《春秋》是儒家经典,以《春秋》为第一经典表明康有为不仅为孔教代言,而且为儒家代言。

谭嗣同《仁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是:1、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仁学”因而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2、形式神秘:“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 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3、儒学性:谭嗣同的仁学从思想形式而言,内容烦杂,兼有中西,并且反对礼教纲常,但就其实质而言仍没有 摆脱传统儒学的范畴。首先,谭嗣同反礼教而不反孔子。他相信儒学 内部的仁和礼两个方面并不是一体不分的,儒家的 礼教在发展中变质为专制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孔子思想的精义是仁学,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平等相通的思想。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的文学主张是配合他改造社会、适应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其骈散结合的散文理论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语言革新与言文合一的主张以及对报章文体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改良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

对于这一史料,在梁启超的大弟弟梁启勋写著的《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中曾披露过这件事,书中说:“梁启超劝谭嗣同共同出走日本使馆暂时躲避,谭嗣同说,我与你不同。理由是,一、大概往后这十年八年,国内没有我们的立足地。逃亡的话,华侨多为广东人,我既不能讲英语,又不会粤语。一些活动能力都消失了,成为废料;二、我父亲在官,我跑了,一定会株连家属;三、我有肺病,寿命不会很长了;四、世界史先例,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你该逃生,我则待死。”

谭嗣同:“我知道是因为我,不听兄弟劝告,走错了,最关键的一招,使康师傅指挥的,这局棋,满盘皆输,一起输掉的,将还有几个兄弟,项上的人头,将在菜市口交割,再挂在正阳门城楼上展览,其实在棋刚输掉时,我只要一转身,就溜掉了,但我知道,我的几个兄弟,溜不走了,所以我也留下来了,但在菜市口,使我最心寒的不是那,雪亮的大板刀,而是我的两个好兄弟,那两双眼睛,到最后,看都不看我一眼,我真的好想说,对不起了我的兄弟,是我没有听,你们的话,铸成了大错,但看在我,可走而不走,老婆丢家里不管,留下来陪兄弟们砍头玩儿,还不能再叫我一声兄弟吗?”从这个记载中,我们明白了谭嗣同选择从容赴死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唤醒四万万铁幕下同胞,更重要的是,谭嗣同在考虑家庭以及自己的情况作出的抉择。而作者伊湖水的死因说法,更是纯属个人意淫行为,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 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 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长沙宿儒李篁仙长女李闰,少即好读博览,擅胜诗韵,被推列晚清“湘中五子”。1883年春嫁嗣同,恰芳龄十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初,谭嗣同奉诏入京参与变法,戊戌风云突变、谭嗣同刑场被害之际,李闰正在陪同谭父(继洵)南归浏阳道上。闻此锥心撕肺的噩耗,她立时惊起,由船首跃入湘水,幸被救回。苏醒后,即乘轿赶至长沙巡抚衙门。

其时的湖南巡抚,乃同情变法的陈宝箴。陈将谭夫人让进内室,方欲宽言劝慰,李闰已如山崩岳颓伏地恸号,俄尔,悲声道:“吾先曾谋虑如何救谭君,现在惟愿朝廷速治罪捕吾。如此,则吾与谭君即可相会于地下矣。”言犹未了,但见寒光闪处,李闰从袖间抽出匕首,抹颈自刎!鲜血喷溅巡抚一身。衙中诸人莫不惊骇,慌忙唤来医生,包扎伤口,把李闰小心翼翼护送谭府。

“谭嗣同不仅是谭氏家族的谭嗣同,也是长沙、湖南乃至中国的谭嗣同。”150年前的3月10日,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血性悲壮一笔的谭嗣同出生。昨日,其后人从各地赶来浏阳,与社会各界一道深切缅怀其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事迹。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玄孙谭士恺说,谭嗣同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是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谭嗣同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浏阳、长沙、湖南的谭嗣同,更是全国的谭嗣同。他为追求真理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谭志宏表示,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谭嗣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对谭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他在2013年牵头成立了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

“‘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继承的宝贵品质。”谭志宏说,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关爱扶助,对社会爱国公益事业提供支持。一年多来,谭嗣同爱国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