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书法作品欣赏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谭嗣同书法作品欣赏谭嗣同生于1865年,于1898年逝世.他从小博学多才,除此之外,谭嗣同书法也是极好的.谭嗣同书法没有李大钊,康有为的名气大,却也是不可多得的

谭嗣同书法作品欣赏

谭嗣同生于1865年,于1898年逝世。他从小博学多才,除此之外,谭嗣同书法也是极好的。谭嗣同书法没有李大钊,康有为的名气大,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最为著名的有《绝命词》以及他作为戊戌变法倡导者却被抓进牢房时写的《狱中题壁》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的书法作品。

谭嗣同书法图片

谭嗣同书法在现在是极为珍贵的收藏品,出手价格也高达数十万元,当时的谭嗣同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谭嗣同的楷书和小行草广为流传。

谭嗣同书法中楷书刚劲有力,行草形乱神不乱,形散神不散。谭嗣同书法有如此成就,少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谭嗣同书法中每一个字都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主笔优先,空间也很大,显得张扬放开。左右结构有上下,主笔旁边要占有很大的空间,上下结构要很有型。

谭嗣同书法就是笔酣墨饱,他的笔墨在纸上挥洒的很畅快,很充分。这让他的书法、诗文酣畅浑厚,使得后人垂青。当他书写行草的时候笔下龙蛇腾跃,他的笔势雄健洒脱。谭嗣同行草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就像是一笔而成的。上下结构贯串,前后首尾呼应,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掰开来看的,上下全文连城一篇,远看如同一个字跃然于纸上,近看全篇字形如同美妙的舞蹈一样。

谭嗣同故居的相关简介

谭嗣同是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惨遭处死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死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损失,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大义凌然以及慷慨就义,换回来了国家的自强和复兴,同时谭嗣同等人也生生世世受人尊敬和敬仰,每年在谭嗣同生日和忌日里,许多人都会前往谭嗣同故居哀悼谭嗣同。

谭嗣同故居

根据网络上面的资料记载,谭嗣同的故居总共是有两处,一处现在位于北京的浏阳会馆,是最初的原湖南浏阳会馆,另外一处故居就在浏阳的“大夫第”,据传这两处故居都曾经是谭嗣同居住过的地方,同时也是谭嗣同等人变法商量的集聚地。

谭嗣同故居之一原湖南浏阳会馆其实是谭嗣同在1898年的时候在北京居住的地方,当时的原湖南浏阳会馆和谭嗣同被处死的北京菜市很近,只要是沿着北京菜市的西南走不到50米就可以看到谭嗣同故居了,现在的谭嗣同故居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这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谭嗣同等人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红墙灰檐的四合院墙角下面堆满了何种杂物,门槛上面几处斑驳的红漆,就好比是当时谭嗣同的一腔热血,时刻见证着自己变法的成果。

另一处就是位于湖南浏阳的“大夫第”了,这个建于明末清初的谭嗣同故居,比起北京的小四合院来说明显高气派的多,整个房屋坐西朝东,布局严禁,陈设讲究,高大宽敞的庭院像来人昭示着这里曾经有多么的繁荣,然而即便再富有,在谭嗣同的心里,没有什么比国家的荣辱和复兴更重要的了。

揭秘谭嗣同儿子

谭嗣同儿子只有一种说法,是他并没有儿子,但是很多人也不相信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形势下,以谭嗣同的家境不可能没有儿子传下来,而且谭嗣同难道真的只有李闰一个妻子吗?如今这些其实都很难说的清楚,但是人们说的比较多的是谭嗣同儿子真的是没有,而且也只有李闰一个妻子,并没有其他妻子。

谭嗣同剧照

根据记录李闰谭嗣同之间是有一个儿子的,从谭嗣同19岁结婚到33岁的时候去世,他和自己的妻子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在外面奔走,据说两人刚刚在一起不久有一个小孩,没过周岁就死去了,此外再也没有孩子了。

虽然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是李闰却很理解自己的丈夫,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丈夫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而抱怨,一直是支持自己的丈夫的。可是这种结果很难让人相信,谭嗣同自身的实力再加上当时的形势是不可能只有一个妻子的,毕竟当时还是清朝的天下。

谭嗣同当时一直忙着为创新而作斗争,自己的妻子一直在他的老家,根据现在的一些资料来看,他的妻子李闰是不赞成当时的有钱人纳妾的,她和谭嗣同在一起也受到了自己丈夫的影响,思想比较先进,同时她也比较的尊重自己的丈夫。而谭嗣同是很爱自己的妻子,所以这个根据是正确的,谭嗣同是有儿子,但是去世了,此外再也没有后世。

根据两人之间的感情,和后来谭嗣同妻子的几种死法得出,两人唯独有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去世之后,由于时常不在一起,所以谭嗣同并没有后代。

谭嗣同诗三十首

要说起谭嗣同的诗那是数不清,谭嗣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像是1898年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被捕之后,在监狱里写下的那首《狱中题壁》,这首诗可以说是谭嗣同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了,尤其是那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直以来激励着无数的革命烈士,慷慨就义,舍身救国。

谭嗣同雕像

当然,谭嗣同的诗不仅仅只是有这么一丁点而已,在光绪十九年的除夕之夜,谭嗣同还曾经写过“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还有在谭嗣同早年的时候也写下过不少的诗词歌赋,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望海潮·自题小影》,也是其留下来的比较经典的著作之一,而且一直流传至今,为众人皆知。

然而,无论谭嗣同的诗词歌赋有多少,没有一首都是可以与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首《狱中题壁》相比较的,人们在了解或者是认识谭嗣同的时候,都是从他的《狱中题壁》开始的,《狱中题壁》不仅仅是他写的诗词,更是他志向的表达,是他赤子之心对国家的深切厚望和热爱。

而任何人在读谭嗣同的诗词歌赋的时候都一定会读他最后的一首诗,并不因为谭嗣同所著的诗词寥寥无几,而是他的诗词歌赋太多,但是任何一首都没有他最后一首要感人,试想人之将死的时候,还能保持这样的情怀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

谭嗣同是我们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很多青少年甚至有些中年朋友都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对于谭嗣同就义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朋友不知道谭嗣同是谁。不过如果提起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参与者,大家或许就会想起一个为了变法英勇就义的勇士,这个人便是谭嗣同。

谭嗣同雕像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洋务运动,是为了摆脱贫穷,复兴强国的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可是腐朽的清政府,特别是慈禧太后一群人,并不能接受所谓的戊戌变法,因为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制度的改革,这些废科举建学校修铁路等等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对于当时那些皇权派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侵害了这些帝制独裁者的的利益,所以当时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这些独裁者逮捕,谭嗣同就义牺牲。

谭嗣同就义是整个清政府维新图强希望的破灭,当时的老百姓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给列强深恶痛绝,谭嗣同就义彻底改变历史潮流,让老百姓看清了清政府不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任何希望。

当时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给软禁起来。谭嗣同就义以及很多支持变法图强的人就义在当时对整个清政府是个不小的打击,当时老百姓看出皇权派不愿意放下手中权利,依然干着卖国的勾当。

谭嗣同就义,让老百姓看清楚了清政府是一个不能托付的政府,是一个堕落的政府,是一个不愿意改革自强的政府,是一个只知道享乐,奢侈,签署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卖国政府,这样的政府必然会走进历史的坟墓。所以在谭嗣同就义后不久,大批的革命者用鲜血推翻了这个王朝,历史再也没有给清王朝生还的机会。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是什么

要说谭嗣同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记住,为什么对他的评论都是对他的赞美和佩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爱国人士,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更是体现了他的这一品质。

谭嗣同画像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想要除去那些伤害国家百姓的恶人,却感叹没有足够的能力,但能够为了国家而死,却也值得。在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在和命运做最后的对抗,以及谭嗣同内心的不甘心,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这一句话,也把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完全的体现出来了。

他在有机会逃跑的情况下,没有选择逃亡,而是毅然选择面对死亡,并在死亡之前说了这一番豪言壮语,也体现了他在腐败面前不卑不亢,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临危不惧的精神。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肯定很难做到谭嗣同那样不惧死亡,并还能在临死之前说下这样一句充满热情的话语,更重要的是他的不卑不亢的精神。都说大丈夫要能伸能屈,所以很多人可能对谭嗣同的这一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是嘲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多人会这样说,可以逃跑就逃跑,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但这个人是谭嗣同,他的精神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真的逃了,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谭嗣同了。那时,可能他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吧。

总之,谭嗣同从他出生到他最后死的前一秒都在诠释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