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短短35年的光阴及徐志摩与三个传奇女人的婚恋爱情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是当地一大户人家,家里办有私塾.所以,4岁入学,受严格传统教育,为以后其成为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13岁进入杭州中学堂就读,受梁启超思想影响,在校刊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轰动一时,也为其人生带来转折.徐志摩的一生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是当地一大户人家,家里办有私塾。所以,4岁入学,受严格传统教育,为以后其成为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13岁进入杭州中学堂就读,受梁启超思想影响,在校刊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轰动一时,也为其人生带来转折。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他们的爱情短暂易逝,随着徐志摩留学外行,这段爱情便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徐志摩的爱情路上先后遇到静女林徽因,倩女陆小曼,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爱情最终宣告终结。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离婚案件是当时民国第一件仿效西方国家的离婚案件。因为林徽因的冷静和现实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才子佳人。 

张幼仪简介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江苏宝山。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徐志摩与张幼仪感情发展

当时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公权到学校视察,看见了这篇文章,认为徐志摩很有前途,就自作主张,给徐志摩父亲写信,把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了徐志摩。因为张家也是江苏宝山的大户,张幼仪的几个哥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因此张家求之不得。1915年10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但徐认为张是乡下土包子,张才知道徐其实对自己并不满意,这为他们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婚后,徐志摩到北大读书,张幼仪在家侍奉公婆。

在北大读书期间,徐志摩得到张幼仪哥哥的帮助,拜梁启超为师。在梁启超推荐下,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留学。此时的徐志摩崇拜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哈密尔顿,立志要做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所以学习刻苦,广泛涉猎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逐渐地又崇拜上了英国哲学家、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罗素。为了追逐罗素,1920年9月,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但到了英国后,罗素却因为反战和婚姻问题被学校辞退。徐志摩感到很失落,写信要求张幼仪到英国。其父因为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之事没有得到家里的同意,未及时回信。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发展

徐志摩到处拜访和结交英国名流。为结识英国大文豪狄更生,他找到了时任世界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的林长民,希望代为引荐。在林家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志摩的才华也为林徽因所动,互相倾慕,走动频繁。年底,张幼仪终于到了英国。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徐志摩经常魂不守舍,常常借故外出,出去就是一天,后来终于发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

当时受新思潮的影响,把争取婚姻自由,与父母包办的婚姻决裂作为一种时尚,尤其在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之中。当时林徽因也表态: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于是徐志摩提出了离婚。其时,张幼仪正有孕在身,作出让步,同意徐志摩纳林徽因为妾。俆受罗素的影响,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坚决要离。1922年,他们离婚,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成为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但当他离完婚回到英国时,林徽因已回到国内,并与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

陆小曼的简介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感情发展

1924年,经胡适介绍,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她有貌有才,擅长琴棋书画,会唱京剧,通晓英语、法语,更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当时,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只是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寂寞,徐志摩也是失恋之人。男才女貌,加之感情上的缺憾,所以相见恨晚。1925年底,在陆小曼的坚持下,其夫跟她离婚。1926年的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婚礼上,主持人梁启超在主持词中说,他俩都用情不专,要他们重新做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老师对弟子婚姻生活的担忧,不料担忧后来成了现实。

婚后,夫妻俩在上海定居,上海的社交比北京更甚,陆小曼如鱼得水,长期沉溺社交和舞会中,开销甚巨,后来竟染上毒瘾,两人矛盾显现。初时他还能容忍,经常劝她,但没有效果。其间陆小曼还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常跟陆小曼在一起,徐陆矛盾加剧。陆小曼用烟枪向徐志摩砸去,砸坏了他的眼镜,他离家出走。三天后,徐志摩乘飞机赶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会,飞机出事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最爱林徽因,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呢?这却是几十年来的一个公案。至于林徽因为何和徐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因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只有找到徐志摩的那几本英文日记。

徐志摩有一皮箱,箱子里除了一些文稿外,主要是徐志摩的几本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陆的日记骂林徽因的为多,不宜交林徽因保管。而徐志摩的日记写的又是当年跟林徽因的恋情,也不便给陆小曼看。所以他交给信得过的女作家凌叔华保管。徐志摩死后,很多人都想得到这个箱子,尤其是陆小曼跟林徽因。陆小曼是想要里面的资料为徐志摩编书,林徽因怕的是那几本英文日记落入他人之手,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和家庭。后来通过胡适的周旋,林徽因得到了箱子,陆小曼又要了回去,转来转去,那几本英文日记却不见了踪影,都说没有看见,日记的丢失,使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永远成了一个谜。

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林徽因对其他两人,可能只是同情、怜悯跟不屑。最恨林徽因的要算陆小曼了,在日记里骂林徽因骂得够呛,这骂声中有一股酸楚的味道,因为徐志摩身在曹营心在汉。此外,徐志摩的死也与林徽因有关系,陆小曼恨她在情理之中。张幼仪也恨林徽因,但不是恨她把他从自己身边夺走,而是恨她骗了他。

从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看,当时处于最弱势的人,结局最好。既享天伦之乐,又活到了88岁的高龄。当时处于强势的两个人:一个病魔缠身,早逝:一个晚年凄凉,孤独离世。从她们的结局我们似乎感悟到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