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浅析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國文化精髓 --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淺析 作者:123 出自: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浏览/评论:975/1 日期:2006年6月

中國文化精髓 ——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淺析 作者:123 出自: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浏览/评论:975/1 日期:2006年6月2日 12:46 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于天道”的直立之獸演化而來,逐漸培養出於“天道”即相聯繫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

在文化的創造和發展過程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由文化演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出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物件化,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的文化產品的創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要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文化及其文化精髓,就必須把握其文化的“人類化”本質,並深刻地認識符號媒介對其外在文化產品的創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的過程。

要深刻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精髓,首先我們必須從“中華”“華夏”這兩組詞入手。馮天瑜所著《中華文化史》詳細地介紹了“中華”一詞的來歷:“中華”之得名,由來以久。華夏先民因建都黃河流域,四裔環繞,故自稱“中華”,包括地處中原的華夏族。

中華之“中”,意謂局四方之中;又有“以己為中”之意,與“以人為外”相對立。中華之“華”意謂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各例疏議釋義》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

這裏發掘的是“中華”的文化內涵,而並非局限于種族意義。故“中華”是一個文化人類學的概念,而並非體質人類學概念,正如章太炎對“中華”的詮釋: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而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

關於華夏族之由來,當代著名國學學者李裏先生考據:“華”在古代通“花”意即服飾華美,“夏”由創字角度象徵禮樂之美,綜而言之,華夏族而為“文化”之邦,此意和馮天瑜先生的詮釋不謀而言。

由文化之邦這一釋意再著重研究中國中華的“中”。《尚書堯典》中曾記載堯傳舜時,堯特意囑咐舜,治理天下要“允執闕中”,意即行中道,這一個“中”字也就點出了本文要分析的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庸”,堯所謂行中道,即為“行中庸”之道,便有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舜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於民”。

中庸之“中”為適應之謂;中庸之“庸”為無欲不渝之謂。所以中庸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的態度。從另一角度來說,中庸之道也就是和諧之道,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四個和諧:人與天之和諧,人與人之和諧,人與身之和諧,人與心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