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探究暨冯天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隆重举行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文化史探究暨冯天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隆重举行.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胡永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

中国文化史探究暨冯天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隆重举行。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胡永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湖北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陈昆满、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宏兰、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武汉市文史馆馆长吴胜家等及冯先生在海内外文化界、学术界的友人、弟子约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及相关庆典。

    本次研讨会是由冯天瑜先生众弟子发起的一次民间学术活动,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都是冯天瑜先生的老朋友。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黄惠贤教授、陈国灿教授、吴剑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董方奎教授,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邹贤敏教授、陈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唐翼明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著名书画家陈立言先生等一批年逾七旬老教授、老专家的出席,更使本次学术研讨会增色。

    此次研讨会虽是民间学术活动,但是,至始至终都得到了武汉大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在各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首先致词,对冯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冯天瑜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文化史学家,是我校的资深教授,也是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一方面,冯先生幼承家学,冯父冯永轩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第一期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另一方面则与先生的勤学深思密不可分。从早年的《明清文化史散论》到《中华文化史》再到《中华元典精神》,都可以看出冯先生在文化史研究领域超越前人的见解 。

    谢红星副校长指出,冯先生虽然早已声扬海外,名望卓著,但仍笔耕不辍,勤于著述,近年来推出的新著《“封建”考论》,以洋洋数十万字考论“封建”一词,思通古今,论贯中外,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那些几十年固守在一小块研究领域的学者相比,冯先生这种“老骥伏枥”、勇于开拓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他说,冯天瑜先生还是辛亥革命和张之洞研究的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冯先生曾与人合作出版过《辛亥武昌首义史》。其中不少地方证前人之谬,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今年,他又在多年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扩充成60余万字的洋洋巨著。

虽说是对旧作的修订,但规模多出近一倍,资料和论证也多有增益,不啻又是一部辛亥革命研究的经典之作。他的张之洞研究享誉海内外。冯先生在这一领域数十年的耕耘,使他成为了辛亥革命研究和张之洞研究的一面旗帜。

冯天瑜教授在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历史文化语义学”,贯穿古今,打通中西,体现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均有借鉴意义,也反映出冯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

    谢红星副校长最后说,在座诸位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个体会,冯先生虽然学识渊博,却待人平易,谦逊儒雅,有谆谆长者之风。

我们经常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像冯先生这样学问深厚、为人平易的师长,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堪称所有教师的模范。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冯天瑜先生作为湖北历史学家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学术领域孜孜不倦,成就非凡,在品德方面亦为人之表率。

冯天瑜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新近出版的《辛亥首义史》,极大促进了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在海峡两岸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年冯先生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学问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最近出版的《“封建”考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期冯先生在辛亥首义史方面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极大推进了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认为,冯天瑜先生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及满足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等方面意义重大。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冯先生对中国文化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胡永继在发言中以清邓石如的自题联概括了冯天瑜先生的学术与为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祝愿冯先生学术之树常青,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良师益友”作为他对冯天瑜先生的评价。冯天瑜先生在学术上的勤奋有为让他记忆尤深,即使身在医院,依旧手握书卷,学习不息。在当下中国文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回归经典,而冯先生在文化领域做出的贡献必将给每一代人以新的启发与滋养。

    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作为冯先生的弟子回顾了师生情谊,对冯天瑜先生的学术轨迹进行了概括。他说,冯先生最大的学术贡献是不仅开辟了文化史研究的方向,而且持续不断的往前推进。

他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被评为文化史研究的“报春花”。其次是《中国文化史断想》以及《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接下来就是《封建考论》,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史研究的方向开辟和确立以后,不断地往前推进。

《封建考论》这本书,大家更多的是从对“封建”概念的挑战来看,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把陈寅恪的“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这样一个概念演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论著,这一点我觉得他贡献更大。

80年代后期,中国曾经兴起“文化史”热,但是持续不断地开创文化史的新局面,国内为数很少。只有冯先生一直是走在学科开创和发展的前列,这是冯先生最大的学术贡献。     其次,冯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发挥到了极致,在今天功利泛滥的社会,像“从容淡泊”等这样一些“君子”的优秀品质都能在冯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也是冯先生的弟子。

他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冯先生的学术理念。一是德业双修;二是为之一日而天下,为学问而学问;三是义理考据辞章;四是打穿中西,贯穿古今。

    此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教授,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萧致治教授、陈国灿教授、覃启勋教授,武汉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余品绶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董方奎教授,湖北大学历史学院何晓明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邹贤敏教授,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艺术家何祚欢,湖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熊召政,武汉市方志馆研究员方向明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总结了冯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高尚的人格品行和浓厚的师生情谊,高度赞扬了先生在中华文化史、辛亥革命史、历史文化语义学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著名美术家陈立言、李寿昆,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彭池博士、张薇教授、傅才武教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涂文学教授等人向冯先生赠送了画作与寿联,表达了对冯先生的祝福与敬意。

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尹章旭、著名美术家李寿昆和广州惠州学院万齐洲教授等分别即兴表演,奉献了各自的精彩“绝活”,为本次研讨会增添了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