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创夏的立场 透视绿营中的外省人:以立场极“独”换政坛立足

2017-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创夏表示,外省人第二代的大学时代,几乎都生活在岛内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如果某人加入官办社团,就会遭人耻笑,反国民党成为校园内的主流",

黄创夏表示,外省人第二代的大学时代,几乎都生活在岛内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如果某人加入官办社团,就会遭人耻笑,反国民党成为校园内的主流”,他们纷纷加入非官方社团,在台大读书的段宜康、钟佳滨、顾立雄都是台大“大陆社”的成员,这个社团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民进党的骨干。

以段宜康为例,他出生于深蓝家庭,但为理想还是与家庭“决裂”,加入当时有民主气象的民进党。黄创夏透露,段宜康年轻时思想比较激进,也是“外独会”的发起人之一,但后来逐步趋于理性与务实。

他担任公职多年,在“大染缸”中未染上不良习气,外界把他看做民进党内保持理想性、有想法的青壮派政治人物。 至于台南市议员王定宇,黄创夏认为他当初加入民进党以及追打张铭清可能都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

黄创夏指出,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治生态明显不同,国民党喜欢搞按资排辈,加上党内人才济济,以40岁的“高龄”当一个助理的现象比较常见。但在民进党,30岁就可以是位阶很高的干部了。

上个世纪末,台湾全面开放选举后,民进党因形象清新显得很有潜力。一些外省人觉得奇货可居,便选择加入民进党。这次追打张铭清,王定宇趁机捞取政治资本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黄创夏表示,国民党若给王发展空间,他可能就是“发展两岸关系”口号喊得最响的人。

“台独”口号喊得最响 一些外省人当年参与创办或参加民进党,并非支持“台独”,而是他们认同民进党的“反独裁,争民主”等理念。黄创夏表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民党宣布“解严”,开放党禁、报禁,并推动各级公职直选后,民进党的“民主”诉求便失去着力点,追求“台独建国”便上升为其主要诉求。

民进党内某些外省人,如费希平、林正杰等就因理念不合而陆续淡出民进党。当然,也有新的一批外省籍第二、三代加入民进党,为 “公投”、“制宪”、“入联”等“台独”大业而“奋斗”。

“但在本土意识异常浓厚的‘绿营’内部,外省人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其对‘台独’大业的忠诚度常受到怀疑”,黄创夏指出,只有“台独”口号比本省人叫得更响、更极端,才能在民进党内立足,远的如自焚殉“独”的郑南榕,近的如陈师孟、谢志伟、金恒炜之徒。

廖中山曾叫嚣,如果到2000年,台湾还不能“正名”为台湾,他就不会留在世间做 “中华民国”国民;金恒炜在政论节目中因发表极端 “台独”、挺扁言论,在直播现场曾被林正杰掌掴;谢志伟呛马心切,便口不择言,最后适得其反,成为马英九的“超级助选员”。

黄创夏表示,民进党的头面人物,虽然几乎都是本省人,但是为了凸显民主、族群融合等诉求,也会用一些忠诚度较高的外省精英来点缀门面,以图吸引外省族群的支持,本质上也是一种“统战”。黄创夏最后指出,不排除部分外省人因认同其理念而加入民进党,但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事实上是一种相互利用关系,即民进党用外省人来粉饰族群和睦,而他们则利用民进党这个平台,来做自我发展,以捞取个人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