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创夏的立场 透视绿营中的外省人:立场极“独”换政坛立足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台海网10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近日,台南市议员王定宇因追打来台作学术交流的张铭清院长而一夜"暴红",其恶劣行径遭到有良知人士的

台海网10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近日,台南市议员王定宇因追打来台作学术交流的张铭清院长而一夜“暴红”,其恶劣行径遭到有良知人士的纷纷谴责,令人惊讶的是,对大陆如此仇视的他居然是“荣民”之子,即外省第二代。事件发生后,前“总统府秘书长”陈师孟,同样为外省第二代,也跳出来声援王定宇,并且叫嚣:“要施暴的话,我的暴力恐怕比王定宇要强过十倍。”这些外省籍第二代的“台独”立场之鲜明,让很多本省人汗颜。据台湾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支持“台独”的外省人,大概超过外省人总数的10%,也算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在“本土意识”极其浓厚的“绿营”内部,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台湾《中国时报》主笔黄创夏先生。

名词解释

“外省人”通常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后来台的大陆各省人民,特别是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而随国民党败逃到台湾的大陆人士,与其相对的是住在台湾本省的本省人。现在“外省人”人数因与本省人通婚而难以判定,一般认为约占台湾现有人口的13%~15%。

僵而不死“外独会”

讲到外省人支持 “台独”,不能不提到上个世纪末成立的一个 “台独”组织——— “外省人台湾独立促进会”(简称“外独会”)。该组织于1992年成立,由段宜康、马永成、陈师孟、廖中山等人发起,首任会长为廖中山。

“外独会”的重要目标是要冲破台当局所营造的“大中国”传统,卸除了充满“迷思”的原乡情结,声称“台独”是台湾人的唯一活路。十几年前,廖中山常率领会员,深入城市或乡村,操着很浓的外省腔宣传“台独”理念,在台湾蔚为奇观。

事实上,“外独会”是民进党坚定的支持者,该组织在章程中表达其要做 “外省族群之代言人”的愿望,但它在外省人中始终没有什么影响力。2002年起“外独会”已形同解散,目前仅存网站意见交流版。

黄创夏表示,“外独会”虽已名存实亡了,但这个群体还客观存在,有定期聚会或其他交流活动。目前活跃在台湾社会各界、并被贴上 “绿色”标签的外省人有段宜康、马永成、陈师孟、周威佑、谢志伟、金恒炜、顾立雄、钟佳滨、范巽绿以及近日一夜成名的王定宇。

“台独”原因五花八门

这些外省人为什么会选择支持“台独”甚至加入“独”派政治团体?黄创夏认为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出于理念上的认同,有的因为受到国民党不公正对待,更多的是利益上的考虑,即留在民进党内寻求更好的发展。

“外独会”会长廖中山“义无反顾”投身“台独”,主要因为他有亲属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中不明不白地死去。陈师孟支持民进党则是因其家庭在国民党统治时受到不公正对待,其祖父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在大陆解放前夕自杀。陈家迁往台湾后,不被蒋介石所信任,处处受猜忌,日子并不好过。在威权统治下,他养成了反叛性格。作为外省第二代,他对大陆已没有印象,再加上长期受反共教育,故对大陆更没好感,最后走上“台独”道路也不足为奇。另外,1949年后来台的 “荣民”也不是100%支持国民党的,黄创夏透露,当时有部分是以 “抓壮丁”形式入伍,且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来台,最后弄得妻离子散。退伍后,没找到好工作,也无钱成家,即使有了家庭、子女,仍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样的家庭一般会对国民党产生怨恨,容易成为“绿营”的支持者。

黄创夏表示,外省人第二代的大学时代,几乎都生活在岛内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如果某人加入官办社团,就会遭人耻笑,反国民党成为校园内的主流”,他们纷纷加入非官方社团,在台大读书的段宜康、钟佳滨、顾立雄都是台大“大陆社”的成员,这个社团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民进党的骨干。以段宜康为例,他出生于深蓝家庭,但为理想还是与家庭“决裂”,加入当时有民主气象的民进党。黄创夏透露,段宜康年轻时思想比较激进,也是“外独会”的发起人之一,但后来逐步趋于理性与务实。他担任公职多年,在“大染缸”中未染上不良习气,外界把他看做民进党内保持理想性、有想法的青壮派政治人物。

至于台南市议员王定宇,黄创夏认为他当初加入民进党以及追打张铭清可能都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黄创夏指出,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治生态明显不同,国民党喜欢搞按资排辈,加上党内人才济济,以40岁的“高龄”当一个助理的现象比较常见。但在民进党,30岁就可以是位阶很高的干部了。上个世纪末,台湾全面开放选举后,民进党因形象清新显得很有潜力。一些外省人觉得奇货可居,便选择加入民进党。这次追打张铭清,王定宇趁机捞取政治资本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黄创夏表示,国民党若给王发展空间,他可能就是“发展两岸关系”口号喊得最响的人。

“台独”口号喊得最响

一些外省人当年参与创办或参加民进党,并非支持“台独”,而是他们认同民进党的“反独裁,争民主”等理念。黄创夏表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民党宣布“解严”,开放党禁、报禁,并推动各级公职直选后,民进党的“民主”诉求便失去着力点,追求“台独建国”便上升为其主要诉求。民进党内某些外省人,如费希平、林正杰等就因理念不合而陆续淡出民进党。当然,也有新的一批外省籍第二、三代加入民进党,为 “公投”、“制宪”、“入联”等“台独”大业而“奋斗”。

“但在本土意识异常浓厚的‘绿营’内部,外省人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其对‘台独’大业的忠诚度常受到怀疑”,黄创夏指出,只有“台独”口号比本省人叫得更响、更极端,才能在民进党内立足,远的如自焚殉“独”的郑南榕,近的如陈师孟、谢志伟、金恒炜之徒。廖中山曾叫嚣,如果到2000年,台湾还不能“正名”为台湾,他就不会留在世间做 “中华民国”国民;金恒炜在政论节目中因发表极端 “台独”、挺扁言论,在直播现场曾被林正杰掌掴;谢志伟呛马心切,便口不择言,最后适得其反,成为马英九的“超级助选员”。

黄创夏表示,民进党的头面人物,虽然几乎都是本省人,但是为了凸显民主、族群融合等诉求,也会用一些忠诚度较高的外省精英来点缀门面,以图吸引外省族群的支持,本质上也是一种“统战”。黄创夏最后指出,不排除部分外省人因认同其理念而加入民进党,但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事实上是一种相互利用关系,即民进党用外省人来粉饰族群和睦,而他们则利用民进党这个平台,来做自我发展,以捞取个人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