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袁国华 海南农信社:“支农支小”攻克国家重大课题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何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既"普"且"惠"又"可持续",从而走出一条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子,一直是海南农信社攻坚克难的主方向.去年

如何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既“普”且“惠”又“可持续”,从而走出一条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子,一直是海南农信社攻坚克难的主方向。去年8月,国家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三农”实践研究正式启动,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出任首席专家。

海南农信社结合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模式,探索出了以“九专五交”机制为核心的“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新模式,闯出了一条以农村普惠金融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贷”动农民发家致富

林桂美,屯昌县枫木镇的农妇,从2008年开始在农信社贷款种瓜菜、养土鸡,由于勤劳努力,加上政府贴息,她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成为当地富裕户,而且信用等级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信用记录”的农民。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带领国情调研组来海南调研时,听了她的情况,拉着她手说:小额信贷好啊,让“苦瓜大姐”充满甜蜜笑容。

这是海南农信社助力农民致富的无数个故事当中的一个,也是这些年来被誉为“海南农信社现象”的一个小细节。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海南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人口60%为农民,全省地方生产总值33%来自农业,而去年海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085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条件赋予了它热带农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但大量农业项目却因缺少资金而发展缓慢。

为此,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下,海南省农信社锐意改革,不断增强农信社“支农支小”的普惠色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资权,建立起不同于传统银行信贷发放、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九专五交”机制。

“九专”是指:成立琼中小额信贷总部,在全省乡镇设立小额信贷服务站,让服务农民小额贷款有了专门机构;招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建专司服务农民信贷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成为流动的自行车银行;以农民最讲诚信为基础,打造以“不喝农民一口水、不抽农民一支烟、不拿农民一分钱”的“三不”特有文化理念;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设立专门应对农民需求的小额信贷产品多达16种;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专贴息政策,解决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专门的电脑系统和覆盖到村的电子自助设备终端,让农民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成为现实;成立专家团队,资金 技术,发挥了1 1>2的效应;设立伤残互助基金,让贷款农民即使遭遇意外情况也无后顾之忧。

“五交”是指: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让普惠金融不再是一句空话;把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也让信贷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有效限制,同时让诚信变得有价;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信贷员,通过鱼咬尾、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调动小额信贷技术员的放贷积极性,让信贷员不再“谈小色变”;把贷款管理权交给电脑,降低成本,提升管控风险的能力。

截至2016年8月末,今年全省农信社50万元以下贷款投放达49.36亿元,贷款余额89.35亿元;自省联社成立以来累计投放5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达252.18亿元,惠及67.98万户。

精准扶贫发力拔“穷根”

符桂英是昌江县重合村人,因小孩生病而返贫。了解到符桂英人品好、勤劳肯干,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就主动送贷上门,并做好创业指导扶持工作。符桂英先后4次贷款扩大养殖规模,贷款金额从5000元增长到3万元。如今符桂英勤劳致富,不仅还上了40多万元医药费,生活也明显改善。

记者了解到,2011年8月至2015年7月之间,海南农信社向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达37.80亿元,惠及8.99万农户。前述国家重大课题报告认为:海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率与小额贷款规模呈现明显反向变动的关系,以小额信贷推进农村精准扶贫,扶到了点上、根上。

“我们的优势就是金融支农力求精准。”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吴伟雄在博鳌亚洲论坛小额分论坛上分享小额信贷经验时这样说。的确,精准调查正是海南省农信社“草根金融”的优势之一。为确保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海南农信社在给农民贷款的同时,着力修炼三项独特的技术:一是用农业技术来武装小额贷款技术员,培养出懂农村、熟农情、有农技的接地气现代金融工作者,农信社600多名小额信贷技术员被称为小额信贷童子军,又亲切地被称为“小鹅”,是农民朋友对他们的最高赞誉;二是发挥大数据的优势,用IT技术强化了信贷工作的管理,为95%以上的农户建立起了金融信息档案,找准脱贫项目,让信贷员们做到“心里有档,放款有胆”,贫困农户“家底摸得清,发展有信心”;三是组建专家团队,对农民实现点对点的技术培训,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此外,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借鉴格莱珉模式做法,开展五户联保,重点扶持农村贫困妇女发展生产,点燃了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激情,增强了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三亚市崖城镇拱北村赵少梅在了解农村小额贷款政策后,积极联系和她一样有创业想法的妇女,组成五户联保小组,于2010年5月向当地农信社申请并拿到第一笔农民小额贷款2万元。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同村的妇女姐妹也纷纷争取项目贷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拱北村获贷妇女就达到246人(次),共利用小额贷款193万元发展瓜菜种植。

金融扶贫到底有多大效果?课题组和海南省统计局的统计显示,由于得到了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的扶持,31.16%的农户及时解决了子女上学难的问题,29.70%的农户购买了新家电,29.27%的农户盖起了新房,3.46%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

提供金融扶贫新模式

从2007年前的“谈小色变”,到现在小额信贷在海南省农村遍地开花,海南农信社创新思路,走出一条扶贫的新路子:从打破农民金融诚信的瓶颈出发,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转向保护性和精准扶贫,赋予农民真正拥有自行发展、摆脱贫困的能力。

无疑,海南省农信社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探索为当前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人们更为关切的是,海南小额贷款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海南调研时所说:海南农信社一手给资金、一手给技术的做法,应当是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希望海南农信社在这一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为全国提供经验。

而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组认为,复制、推广海南省农信社的创新经验,重在把小额贷款作为支农惠农强农的综合平台,加大农村金融资源的下沉,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能够带来“裂变”效应,发挥小额贷款在助推农村全面小康,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