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陈一峰 如果江门只有一条街 它的名字就是长堤风貌街

2017-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夕阳的余晖中,长堤风貌街显得古色古香.街,可以是城市最小的元素,有时候,也可以是最大的精华.如果江门只有一条街,这条街只会有一个名字--长堤风貌街.曾经的江门

在夕阳的余晖中,长堤风貌街显得古色古香。

街,可以是城市最小的元素,有时候,也可以是最大的精华。如果江门只有一条街,这条街只会有一个名字——长堤风貌街。

曾经的江门,因它而神采奕奕、风情万种,如今的江门,因它而沉稳厚重、气质非凡。

充满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

它,承载江门600年的发展史

长堤风貌街属于历史风貌区——长堤历史地段的一个组成部分。长堤历史地段包括跃进路以南、胜利路以北,堤中路以西、蓬莱路以东一片区域,面积约75公顷,核心部分约40公顷。

1950年代的江门长堤。

这片区域是江门老城区的核心,是江门的发源地,承载着江门600年的发展史。从长堤风貌街拐入钓台路,再左转入莲平路,在东南胜街的入口处,看到一条33级的石阶直通墟顶,就是著名的“水埗头”,也称“三桁瓦埗头”。

据说,1000多年前,江门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只有一些小岛浮在水面,小岛中较突出的要算蓬莱山(原江门一中所在地)、烟墩山(蓬苑广场附近)和凤凰山(今文化城)。约在元末明初,我们的先辈在蓬莱山山腰上开辟了一个墟场,叫做“江门墟”,即现在的墟顶街。

那时,莲平路、长堤风貌街均还未形成陆地,乘船而来的人们在“水埗头”靠岸,拾级而上,来到江门墟——江门的城市“原点”。

今天的江门市区,最初建筑在河边的滩地上,因乡民间简单的商品交换而发祥;600多年后,由它而衍生出的这片街区,莲平路、长堤风貌街、常安路等处,依然是小商品的集散地,车来车往,熙熙攘攘。

它,曾经繁华被称为“小广州”

长堤风貌街车水马龙。

长堤风貌街始建于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距今已有86年历史了。“行分南北枕江开,海外商船逐队来。椰子香浓新酿熟,赏心楼近钓鱼台。”长堤近蓬江河,长堤的繁荣一直与水相连。

在清康熙年间的《新会县志》上,江门的范围并不大,到了道光年间,江门就延伸到沙洲上,蓬江河边的长堤上有了比较集中的商铺。随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及1911年新宁铁路斗山至北街连通,长堤又逐渐和北街相接应,人们在长堤下船,到北街上火车,或者在北街下火车,到长堤上船,交通十分便利。那时,五邑人去广州、香港或海外,或者海外华侨回来,都要经过长堤。

1925年,广东省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1929年至1933年间,江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房屋建设,长堤马路得以开辟和拓展,长堤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一时间客商云集,货如轮转。

“酒榭歌台紫洞船,风光最好是堤前”,交通的发达带来商业的兴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堤作为江门五邑重要的客运码头,旅馆、酒店、剧院、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许多海外华侨和各地商贾前来投资经商,一些外商也在江门开设商行,当时仅英、美、德、日等国批发经营石油、洋杂货的外国商号就有13家,长堤一带“华洋杂处,商旅辐辏”,时有“小广州”之称,江门的进出口额也因此在广东居于前列。

中华酒店

见证江门百年繁华与沧桑

中华酒店如今仍以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走过繁忙的胜利路,在蓬江边向左拐入堤中路,沿线便是长堤历史风貌街最具代表性的骑楼建筑群。每朝前迈进一步,就更深切地触摸到其“华洋杂处,商旅辐辏”的过往,这些建筑的门额处繁体写就的旧时招牌——“恒兴昌”、“厚怡行”依然清晰可见。楼高不过三四层,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溯江观望往来的船只和对岸的街景。

据说“十里长堤”初建时,当地富商黄槐庭、李昌明、黄冠球等108个股东集资7万多块大洋修建“中华酒店”,想必在选址、建筑形式上是花了大功夫的。因为这里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外,酒店内部的特别格局总会给人一阵惊喜:客房与走廊间别具一格的狭长天井,不仅有利于客房采光,间种的热带花木及休闲茶座也仿佛一下挡尽了门外的喧嚣,令人闲适之感油然而生。

相传,这间外墙上写着“中华酒店”、“民国十八年,潘秀记建筑”等字样的建筑,是民国时期江门最豪华、最高级的酒店,据曾是中华酒店负责人、已近90岁高龄的赵老伯回忆,中华酒店“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并带动了江门旅业的迅速发展,当时市区内大小酒店、旅馆达30多间,生意红火,繁华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据江门市侨乡文化研究专家梅伟强副教授考证,中华酒店还曾做过日军侵占江门后的司令部和临时医院,并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印尼、越南排华时期,充当过回国华人华侨的临时接待点,见证了江门百年的繁华与沧桑。

钓台遗址

江门风月一台收

钓台故址正门。

沿长堤继续向前,走过异常喧嚣的常安路步行街,再走过充满了现代气息的长堤青年广场,再向前走150米左右,就到了钓台路。路名的由来与路口红砖青瓦、古色古香的“钓台故址”有关。

门上挂着“想当年”、“阿爷那一代”牌匾的古董店与钓台故址紧紧相连,古董店的店主既经营古董又兼任看护钓台故址之责。虽然记不清楚钓台故址是什么时候兴建的,但回忆自己孩提时代,这里的繁华,年近七旬的他仍然很激动:60多年前,江门讲古第一人陈一峰就在钓台故址前讲古,那时候古董店所在地是一块四周围有矮墙的空地,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来听陈一峰讲古,钓台故址两侧都是成排的商铺,门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据《新会县志》记载,最初的白沙钓鱼台,是陈白沙与朋友请客饮酒、传经论道之处,台为半月形,垒石为基,围以铁栅栏,登台可览尽江门风光。

穿过古董店,就是钓台故址,一幅雕刻着陈白沙画像的白石大屏塑在不大的厅堂后墙上,四根高大的圆木撑起梁架,前后圆柱上各有一副对联,“揽胜迹于今辰,纵几经反覆波澜,依旧高台临钓渚;溯通家于累世,与此地平分风月,曾留片石在增江”,“胜迹喜重光,缅前贤寄意钓台,源追泗水;通家联旧好,勉子弟潜心理学,道接江门”。据考,这两幅对联都是增城沙堤乡湛若水的后裔在光绪十四年重修钓台故址时送的。

宝和按当铺

重楼深锁当年繁华

宝和按当铺。

从钓台故址出来,继续向前走,当走到蓬江桥下时,长堤风貌街就算走完了。从桥下路口向左转,向前走约60米,就看到一座碉堡似的建筑,这就是江门目前仅存的两间民国时期著名的当铺旧址之一——宝和按当铺。

宝和按当铺鹤立鸡群般矗立在上步路一带的民居中间,整栋建筑呈长方形,外墙由巨大的长方形石条垒成,十几米高的外立面光滑平整,防御性的长条窗眼镶嵌在石条中,就算再高明的窃贼也无从下手。

据相关文献材料记载,过去人们去当铺当东西是很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当铺一般设在小巷里,门开得很小,为的是方便当主进出;另外,门开得小也便于看管。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我们看到的宝和按,旧时是当铺及储存当物的库房,俗称“石屎楼”,当然,现在里面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副坚固的外壳。据史料记载,宝和按当铺,与位于市区东南胜街54号的永安按当铺旧址,均是民国期间江门地区12家当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