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是多少钱 30多年前 上海“一号工程”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2019-05-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5年7月4日,上海市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的地铁一号线第一座地铁车站,在铁路上海站动工.如今,上海地铁一号线年均客运量4.18亿人次,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动脉.不止是地铁一号线的建造,南浦大桥的建造.合流污水一期工程.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和20万门程控电话等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年上海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更为上海今天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第一桶金是多少钱 30多年前 上海"一号工程"第一桶金从何而来?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建设这些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时,上海面临着何等

1985年7月4日,上海市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的地铁一号线第一座地铁车站,在铁路上海站动工。如今,上海地铁一号线年均客运量4.18亿人次,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动脉。

不止是地铁一号线的建造,南浦大桥的建造、合流污水一期工程、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和20万门程控电话等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年上海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更为上海今天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一桶金是多少钱 30多年前 上海“一号工程”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建设这些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时,上海面临着何等困难的经济局面。正是在财力紧张的背景下,上海没有退缩,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勇敢地解放思想、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在国内首次运用国际融资方式建设了当时的重大工程。这一模式创新,不仅盘活了有限的财政资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更创新了一种运用、使用资金的模式。

第一桶金是多少钱 30多年前 上海“一号工程”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亲历者说】从零到一,“用下代人的钱”谋发展

上海要改变面貌,就得大量兴建基础设施。上海每年都有一个“一号工程”,基本上是事关上海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最重要利益的工程,但它往往是一项项基础设施工程,需要的资金动辄百亿元,投资回报期长,社会资本不愿意也根本无力投入。

第一桶金是多少钱 30多年前 上海“一号工程”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怎么办?一方面,当时的上海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和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资金,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当年负责一号工程融资的“操刀手”——原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张桂娟回忆道,“当时,上海人民的生活环境还很艰苦——如厕靠80万只马桶、烧饭靠80万只煤球炉,石库门房子里的72家房客,门挨门,拥挤得很。

住在阁楼上,下面在烧菜,上面脚一蹬,灰就下来了;脚踩得重一点,就在地板上踩出一个洞。浦东与浦西之间,只有轮渡,没有其他交通通道;在公交车上,有的人只能是一个脚站着,挤得很,金鸡独立,根本没有两个脚站立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时上海每年只有60亿元的财政收入。上海要建设、要发展,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呢?

面对困境,上海市委、市政府大胆提出了举债建设的融资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1986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复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第一批扩大利用外资32亿美元,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发展第三产业。

根据国务院94号文件精神,上海市政府确定了第一批32亿美元的利用外资项目,统称为“九四专项”。1987年12月30日,上海久事公司正式成立,取名“九四”谐音,作为“九四专项”总账房,专门承担“九四专项”任务。“其实,上海久事就是为上海基础建设掘第一桶金而起步的。”张桂娟说。上海从此走出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开始了“用下代人的钱”谋求发展的进程。

作为一家政府性的投资公司,久事的定位很明确:想政府所想,做政府所做。张桂娟介绍,久事的投资目标是政府定下的规划,政府导向到哪里,久事的投资就到哪里。

久事公司成立后,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直接筹措14亿美元,投资了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合流污水一期工程、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和20万门程控电话等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为上海解决了很重要的民生问题。“其中,地铁一号线的资金是向德国政府贷款2亿多美元而来。

”张桂娟告诉记者。接着,久事又筹措13亿美元投资了268个工业技改项目,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电真空公司、飞利浦半导体公司、上海冰箱压缩机等,对当时上海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第二产业有了,第三产业也不能丢。于是,久事又筹措5亿美元投资了35个第三产业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华亭宾馆、虹桥宾馆、新锦江大酒店等,有效改变了上海的旅游环境。

这些资金,都是久事出面向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贷款32亿美元,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融资的。“也就是说,上海不要国家一分钱,但是国家给出一条路,上海用将来的钱,用外国人的钱来做今天的事,来做上海的事。”张桂娟强调。

随着“九四专项”项目作用的日渐发挥,有效地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为上海城市建设找到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钥匙”,久事公司也成为国内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先行者。

因为借来的美金不能直接用于造桥建地铁,必须依赖各种经营活动将其兑换成人民币,才能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真正到位。18年来,上海久事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资产和资本经营,为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掘来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桶金”。

【四两拨千斤】资本运作实现国资最大化

“久事的投资目标就是政府定下的规划,投资目标确定了,具体怎么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张桂娟说。

政府性投资公司的目标十分明确:只投百姓需要、政策性强、投资量大且回报期长、人家投不了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投资量巨大,除了借一部分钱,余下的很大资金缺口主要靠资本运作来解决。张桂娟告诉记者:“久事经营的是股权,将股权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本,最后实现国有资产的最大化。”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用未来换现在”。南浦大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越江大桥,由久事公司全额投资建造。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利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时进行了大胆尝试,有期限转让市政设施部分专营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

由城投公司和久事公司出面将南浦和杨浦两座大桥和打浦路隧道45%专营权作价3亿美元,转让给香港中信泰富集团,抽出的资金用于造徐浦大桥。而徐浦大桥未造时其经营权已转让了45%,久事又用这换来的1亿美元投资金融业。2002年,当久事公司资金宽裕了,大桥的经营权被重新买了回来。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建造地铁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2000年,久事公司将地铁资产作为资本投入,联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申通集团,久事占股60%,城投占40%,注册资本260亿元,其中140亿元是实物资产,120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市政府承诺分10年拨款归还这笔贷款。

上海“十五”期间,轨道交通10条线全部开工,意味着要用少量的资金带动项目的整体启动,更大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作用。为此,2001年上海申通集团公司成功地将上市公司凌桥股份重组成申通地铁,使得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部分有效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开发上市公司筹资功能。

解决了筹资渠道,如何运作地铁也事关重要。为此,申通将轨道交通筹融资与投资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离。在具体运作中,申通集团负责投资和项目的管理,上海久事则担当出资人的职责,主要负责筹措资金,解决对申通资本金的投入。

1991年至2003年,久事公司共发行了5次企业债券,累计筹措资金51.3亿元。2003年,久事公司发行的40亿元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债券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发行规模最大的企业债券,认购场面异常火爆,久事以42倍的超额认购倍率创下中国债券发行市场的新纪录。

在新的轨道交通建设中,久事变过去100%的投资为30%的资本金投入,而且这一份额的资金也非100%来自久事,其中还联合区一级政府和国有企业集团的力量,并吸引社会资本多元投入。久事代表市政府投资控股的明珠线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分别吸引了沿线经过的6个区和8个区投资,各区区政府以土地作价出资参股投入。

成功的股权经营,使久事有了大张旗鼓融资的底气。2015年,久事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截至2017年底,久事集团注册资本600亿元,合并资产总额4610亿元,资产负债率39%,资信等级AAA级。

近年来,久事继续大力投资建设上海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居世界前列;投资建设铁路项目,相继建成沪宁城际铁路、沪杭铁路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金山铁路,并正在建设沪通铁路及市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成延安路中运量公交工程以及宝杨路、芦恒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等多个项目。

【灵活经营】平衡“赢”与“亏”,兼顾“公益”与“效益”

当然,政府性投资公司毕竟也是一家企业,不能光做只赔不赚的事情。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桂娟坦言:“我们也不是没有难处,市场上有很多能赚大钱的项目,但如果这种项目不是政府导向之内,那我们就坚决不做,让其他民营、外资企业去做。”

她进一步说:“政府导向的项目事关民生工程,我们一定要去做,但有的项目可能要亏,对此,公司必须要通过灵活经营,弥补亏损的一块,化解竞争压力。否则,老亏损,就会影响企业形象,进而影响信用度,这其实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又如何从各种渠道融资呢?所以,不能因为投资的大多为政府项目,就不去动脑筋妥善经营;相反,更需要盘活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投资项目中去。”

如何平衡“赢”与“亏”这一对矛盾呢?久事的对策是:一是靠政府统筹兼顾,二是靠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合理配置资产。按照这一经营思路,久事在经营方面做足了文章,频出大手笔:

在工业项目上,一旦项目成熟,久事就逐步退出。出资1000万元以100%投资的金山晴纶厂,久事以3500万元转让给了金山石化;久事投资上海外高桥石化丙烯酸厂90%的股份,在政府的协调下划拨给了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久事向宝钢股份转让了其持有的全部益昌薄板股权……这些运作所收回的资金,久事又投到了其他项目中去。

在扶持张江开发区一段时间以后,2002年,作为第二大股东的久事将手中持有的8988万股张江高科技国有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9.

61%)转让给第一大股东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转让总价款是当初投资额的13.6倍。同年,久事公司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给了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这些转让收回的资金,久事用来造地铁。

除了银行贷款和股权经营,地产置业板块也是久事筹资的重要来源。

这不仅仅是房地产,更是上海文化的传承。目前,久事主要承担旧区改造、专项土地储备的任务,公司在外滩核心地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6幢,总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久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吸引了一批著名中外金融机构入驻。同时,积极开发外滩历史建筑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与黄浦区就外滩地区城市更新与保护性开发达成战略合作,在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

久事业务中的体育产业板块,更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知名度。目前久事主要承担了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等重大国际赛事的组织管理和推广运营,以及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开发和经营。

如果单从赛事来算经济账的话,体育产业目前并不盈利,但这些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带动了整个上海酒店业、会展业,更提升了上海在全球的城市知名度。这些隐形的经济效益都不可小觑。

新的创新已经起步。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等领域,围绕投融资模式创新,久事正迈出新的步伐。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轨道交通网络方案,本市未来将形成1000公里左右的市域铁路网络。

作为本市市域铁路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久事集团及旗下申铁公司正以打造轨道交通“升级版”为目标,积极转变投资方式,开展投资创新。据了解,与轨道交通建设不同,市域铁路的投资建设将更多地吸引和运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对于久事而言,投资模式的创新也将带来企业新的发展局面。

40年过去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百姓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到涉及城市管理的公共交通……上海的城市定位在不断提升,久事也随之逐步成长。新时代、新形势下,久事致力于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再次出发。

记者手记:

勇于突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魄力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一帆风顺,有遇到过资金困难,也有遇到过其他困难。

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局,上海坚定“发展是硬道理”这一信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借外资靠外债夯实硬件设施的基础,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融资。南浦大桥将原来一江之隔的浦东浦西联结起来,地铁一号线缓解了“上班族”乘公交的拥挤,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和20万门程控电话让上海市内与市外沟通更通畅。这一笔笔资金的创新利用,开创了一个个新的融资模式。

面对困难,如果固步自封,上海或许没有今天的发展;如果不解放思想,上海或许将在原地停滞不前;如果没有创新的勇气,上海将错失一个个发展良机;如果没有诚信经营,上海将无法“四两拨千斤”,盘活资源,用较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之“魂”。正因为解放了思想,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了新突破。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仅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勇气,是一座城市美誉度的魅力,更是一座城市向着更高目标再出发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