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院士与张澄 张运: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运(1952.9.28-),山东阳谷人,中共山东省委候补委员.内科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8

张运(1952.9.28-),山东阳谷人,中共山东省委候补委员、内科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8月入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6年12月任聊城地区新医院内科医师;1978年8月在山东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3年8月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国家医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200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新技术,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和计划课题30余项,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800余篇,被美国《 SCI》数据库收录150余篇,被国内外杂志和专著引用3000余次,主编和参编专著3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山东省十大成果奖1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6项,担任5本国际SCI杂志的编委、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奖励20余项;多次应邀赴国外讲学和主持国际会议。

已指导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80余人。

张运·故事

2009年2月20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刚一结束,张运立刻被蜂拥而来的记者包围,面对掌声、鲜花、闪光灯的海洋,他依然那么沉静、坦诚,"获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不是一个终点,甚至不应该作为一个中间点,而是要作为一个起点。

"他把自己的获奖归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让人成功的环境和条件",他在大会发言中强调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科技政策,就没有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茁壮成长,就没有今天辉煌的科技事业"。回首来路,张运感慨万千。他所走过的每一步,无不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手抄本"见证求学之路

张运出生于聊城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的他就展露了不凡的才华。然而,成长岁月中恰逢乱世,随着父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牛棚、挨批斗,作为"狗崽子"的他,也受尽冷眼与歧视。但不管现实如何冷酷,却从没有熄灭他对知识的渴求。

后来他在一家小厂做了一名钳工。为了掌握科学技术,他曾经把从一名大学毕业生那里借到的一本《机械制图》,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日夜苦读。这是他抄的第一本书。后来,工厂里所有的图都由他一人完成,不管是零部件还是大型组装图,他都画的得心应手。

1973年,张运被推荐到山东医学院学习。有远见的父母给他提了个要求:毕业后一定要能够用英语阅读专业杂志。当时的英语教材,只有薄薄两册,远远不够用。他悄悄找到了刚从"牛棚"中被放出来的英语教授胡玫。胡教授此刻余悸未消,在张运的苦苦央求下,师生二人达成协议,老师偷着教,学生偷着学。

那时学校正在农村"开门办学",张运每天黎明即起,中午也不休息,避开人群躲进玉米地,把浓密的青纱帐作为安静的书房。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学完了"文革"前一套五年制英语教材,阅读了胡老师赠送的英语《内科手册》,为他的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78年,张运以英语和专业分数全校第一的成绩,师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攻读心内科学硕士学位。

这时,还没有计算机、复印机,看到珍贵资料,他依然是靠手抄,光英文摘要就抄了满满几大本。在他的求学生涯中,陆续抄过十多本书,都珍藏在一个小箱子里。那一箱子"手抄本"如同绝世珍宝,润泽了张运那颗求知若渴的心,也见证了特殊年代里艰难的求学之路。

让洋教授佩服的"娃娃大夫"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了。1983年,31岁的张运来到挪威皇家医院进修。他选定了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定量化研究这个难度大、涉及学科广的课题。面对教授们怀疑的眼神,张运暗下决心:我必须完成。

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题之中。课题涉及到许多他还未及掌握的数理基础、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就借助于各种图书资料、求教于其他学科的中国留学生。他争分夺秒,每天工作都在十六小时以上。做起实验来,经常忘记吃饭,即使上下班的公交车途中也在思考问题。

几个月后,他的第一篇论文完成了,居然解决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多普勒超声难题。其研究成果接连两次在欧洲权威专业刊物《英国心脏杂志》发表,而且都获得不用修改就可发表的殊 荣。整个皇家医院为之轰动。

在挪威两年,张运不仅掌握了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处理方法,而且对200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各种综合研究,使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时间由过去心导管检查的几小时,缩短到多普勒检查的两分钟,并实现了无创性诊断。

1985年,挪威向美国心脏病年会这个世界公认的最高水平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推荐了10篇论文,获选的两篇均是张运撰写的。其中有一篇被选为代表当年学术最高成就的十篇"特征性研究"论文之一。此外,作为进修生的张运,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拿到了别人需要五年才能得到的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也是第一个获得挪威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85年12月 7日,博士毕业时, 挪威皇家医院为张运举行了盛大晚宴。挪威文化科学大臣朗塞特亲临致辞,他说,挪威学生从这位中国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此刻,张运的自豪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狭小天地。

超声心动图学领域的开拓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到1500万人,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第一杀手’。我是一名医生,有责任挽救人们的生命……"张运对记者说。

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诊断心脏病必须把一根导管插到病人心脏里。由于设备限制,操作困难,病人往往要排队等很长时间才能确诊,很多病人会因不可逆转的心血管并发症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身为心内科医生的张运,曾经为此感到愧疚和不安。

从挪威回国不久,张运立刻举办了多期全国多普勒超声技术学习班,并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讲学。经过培训的这批医生,很快把这一高新技术带向全国,使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为使更多医生掌握这项技术,他又苦熬了120多个昼夜不分的日子,完成了一部65万字的专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作为这一领域的必读教材,这本书对于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张运在超声心动图学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血流速度、压力阶差和心内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多普勒定量诊断扩展到多种心脏病,使大多数心脏病患者避免了创伤性的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查;系统建立了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操作技术、标准切面和诊断方法,并将此技术用于介入性治疗和心脏手术的引导和监测;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多平面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软件系统和三维彩色室壁动态技术。

建立了三维超声成像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学,参与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南》;揭示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提出了无创性测量左室舒张功能的系列新方法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国际上首次联合应用血管再生因子和动脉再生因子,成功地建立了缺血心肌的功能性血管网络,实现了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建立了定量评价心肌血流量跨壁梯度的新技术,提高了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动物和数学模型,阐明了斑块易损和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提出了临床预测斑块易损和破裂的新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易损斑块预防和治疗的多个新靶点,在实验动物中应 用基因和药物治疗成功地降低了斑块破裂的发生 率。

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产生了重 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他的一系列成果给无数 心脏病患者来福音,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成 为该领域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张运先后主持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他3次代表中国分别赴美国和香港主持超声心动图学论坛全球卫星转播学术会议并发表电视讲座,成为进入美国主会场的第一位中国专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奖励20余项。

带出一支科研团队

鉴于他在心内科学研究的杰出成就,2001年12月,张运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我省医药卫生界院士零的突破。2002年12月以来,张运先后受聘为厦门大学医学院和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深知自己肩头的重担:"医学领域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心内科学还有很多难以解开的密码,这不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面旗帜,近年来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梯队建设中去。

如何才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以迅速提升我们自己的水平,一直是张运思索的问题,他把这称为"攀几门好亲戚"。美国贝勒医学院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张运利用赴美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广泛联络联系。

流利幽默的谈吐,真 诚热情的性格,给美国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贝勒医学院副院长Major. Bradshaw教授一行,欣然接受来访邀请,并与山大签定了姊妹学校的合作协议意向书。张运还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邀请校友回访母校,使多年游学在外的校友感受到母校的召唤。

母校的深情厚意在海外校友中激起巨大反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加拿大、在整个北美,校友们互相联络传递信息,纷纷与母校取得联系。

张运的手机号码对所有校友公开,不管什么时间,不管正在做什么,只要校友来电,总能听到张运热情的呼唤,赢得校友的高度信任,也得到校友的真诚回报。校友们从事的专业涉及各学科领域,有内科、外科、病理等等,他们纷纷与母校教师协商一起带研究生、共同申报课题、提供实验条件、通报科研信息等,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张运也努力为他们争取长江学者、访问学者等机会,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令他们非常感激。张运感慨的说:"稍微做点工作,校友们就会涌泉相报。"

如何营造一个大平台,使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彼此促进,使多门学科交叉融合,是张运着力运作的又一重要工作。经过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张运所在的实验室,2004 年、2005年,分别被批准为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中重点实验室,并作为"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心血管基因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一边缺人才、一边缺思路的困境终于得到解脱,医学院与医院长期不交往的局面终于成为历史,"夫妻店,小作坊,父子兵"的格局终于打破,为大兵团作战拉开了序幕。

事实证明,张运关于转型的思路是正确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现在,他们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全科医师人人都有课题,多人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获得省部级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

目前,大家人心思上,干得热火朝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他的学生中,已有好几位拿到国家和省级科技奖,他带的两名博士后,一名是学数学力学的,一名是学纳米影像的,他成为全国少有的指导交叉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他解释说,用数学力学来研究血流的压力,看看纳米技术对心血管有什么作用,这是他心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启动点。作为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张运已经先后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80余人。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在心内科学研究领域的攀登中,张运的信条是:永远向前看,永远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