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的资料 张光斗:有江河处就有他的目光

2017-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6月25日,中国水利水电泰斗.两院院士张光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中国几乎

  6月25日,中国水利水电泰斗、两院院士张光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水电站的坝址上都有张光斗的身影。

  学成后报效祖国

  1912年,张光斗出生在江苏常熟县鹿苑镇一户贫穷人家。1934年,张光斗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抗日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张光斗毅然谢绝了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和导师的再三挽留,辗转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中国如果亡了,我得个博士学位也没意思,没用!”多年以后,张光斗先生回首往事时,依然未改初衷。

  1937年秋,一艘法国轮船载着风尘仆仆的归国青年张光斗从汉口沿长江逆流而上。那一年,他25岁。

  船行至三峡,他不禁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壮美山川发出赞叹,同时又联想到出国前考察时看到各地的洪涝灾害频繁、水利事业不兴,山河破碎风飘絮,祖国的内忧外患让年轻的张光斗笃定水利报国、造福人民的决心。

  从1937年到1942年,张光斗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为中国建造第一批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的水电站,为军工生产提供电力,支援抗战。

  1948年下半年,在台湾的同学和友人纷纷来电,催促他去台工作,均被他婉辞,张光斗还巧妙地将准备运往台湾的技术档案和资料保存下来,用于新中国的建设。

  走过的桥比常人走过的路多

  1958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整个枢纽包括两座主坝、5座副坝、3座开敞式溢洪道等共19座建筑物,总库容44亿立方米,对潮白河下游防洪、灌溉和缓解首都北京供水紧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密云水库这座世界水利工程史值得书写的水利设施,被周恩来誉为“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曾先后为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

  有人说,张光斗走过的桥比常人走过的路还多。可是张光斗总对学生说,“水是流动而变化的,即使你已经设计了100座大坝,第101座对于你依然是一个‘零’。”对于每一座水利设施的建设,他都秉承因地制宜和创新。

  1980年夏天,张光斗37岁的儿子张元正突然发病去世时,他正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老年失子,无比悲痛,欲哭无泪,惊呆无语”这四个词,恐怕是为人父者最强烈的情感表达。然而,在儿子追悼会结束后,张光斗把自己关了两天,写出了一份长达万言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让助手送交水利部和长江委设计单位。

  89岁爬上水坝检查质量

  三峡工程开工时,张光斗已82岁高龄。和许多人一样,他对三峡工程一直魂牵梦萦,情有独钟。不同的是,他见证了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以至开工建设的全过程。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张光斗就参加了三峡工程的勘测。1944年,美国著名的大坝工程权威萨凡奇应邀两度考察长江三峡,并提出由美国垦务局代作设计、由美国政府贷款,兴建三峡大坝。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张光斗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方案,这一次张光斗没有反对,而是十分赞成,并且参加了筹建工作。

  过去,张光斗经常跋山涉水、露宿野外,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这一次也不例外。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回忆说,张先生每年必来三峡工地,每至工地,必到施工现场。

  当时,考虑张光斗年事已高,大家总是力图劝阻他,但总是无效。“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你们是不是想捣鬼,不敢让我看啊?”这都是他冲破“阻挠”的口头禅。

  2001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89岁的张光斗到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张光斗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6米高程的底孔,用手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等凹凸不平的麻面,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

  他经常用中外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根残留的钢筋头会毁掉整条泄水隧洞。“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后一次完成实地考察的老工程师留给后人这样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