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的童话 写给当下和未来孩子的美好童话――王秀梅研讨会在我校

2017-09-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给世间万物以生命"是王秀梅创作<魔术师>一书的初衷,她在作品中给一枚钢�注入生命,由此而展开叙述.胡丽娜肯定作者以一枚有灵性的钢�"小魔杖"为叙述者的设计,<

“给世间万物以生命”是王秀梅创作《魔术师》一书的初衷,她在作品中给一枚钢�注入生命,由此而展开叙述。胡丽娜肯定作者以一枚有灵性的钢�“小魔杖”为叙述者的设计,《魔术师》选择硬币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给其作品本身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难度。

在行文中,作者赋予“小魔杖”过多主观判断,而非让读者通过故事体悟作家的价值评判。常立认同这一观点,要讲一个好故事,应去除标签式的评述,让人物的行为、动作、对话来自动呈现。

钱淑英认为,作品采用拟人的视角时,主角无须过多地自我解释,而应让主角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自然确立逻辑,角色情感力量的传递才能让无生命的主角具有温度。在赵霞看来,平衡拟人化和物性、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表现玄妙的两个处理对童话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对《魔术师》叙述视角的探讨,实际上触及了童话写作的重点话题,即如何使无生命的主角得到拟人化的生动表现这一创作。对童话创作而言,视角的选择只是起点,好的作品更需要作家对叙事感觉的精准把握。

成长主题的书写与阐释

《魔术师》的结尾,具有魔力的钢�“小魔杖”灵性逐渐消失,拼尽全力完成最后的一次弹跳后变为一枚普通的钢�儿。研讨者针对这一结尾及儿童文学成长主题展开探讨。在常立看来,儿童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希望,支撑和力量。

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倘若给世间万物以生命的话,不能以灵性的丧失作为成长的代价。王秀梅回应说,灵性消失后的生命并非就是回归平凡,而是让生命回归原初的状态。钱淑英援引爱尔兰作家马丁・瓦多尔的创作理念,提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希望,但又不歪曲我们相信的真理,她认为故事的结局并非关键,问题是作家“怎么写”童话。

成人文学作家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往往因为作家对儿童文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设定使得作品趋于保守,具有较强的教育性。

赵霞则认为,任何成长主题的作品中,主角情感、观念、意识的变化过程是叙事的重心。成长主题作品中,主角的成长可分为两种:一种渐悟型,一种顿悟型。《魔术师》一书中,钢�的成长本是渐悟的过程,钢�每次的探险都应为它的成长产生影响,但童话中钢�的成长却是被一个事件激发的,这使作品呈现出顿悟的叙事感觉。

儿童文学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涉及成长主题的书写和阐释,与会者关于“成长为何”以及“如何成长”的探讨,提醒我们儿童文学创作中需要进行思考的面向。

语言表现与创作理念

“今天的童话作家,在写作中似乎不加一些洋元素就没法讲故事。”方卫平指出,当前的童话创作中,作家喜欢使用外国人名、西方魔法等进行叙事。韦苇建议童话的语言要充分文学化和民族化。“好的儿童文学一定要有故事性和可读性”,林文宝如是强调,他认为童话需要界定读者的适读年龄,并使用恰当的长度的语句进行叙事。

书中表现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研讨者们的关注,常立认为,当下小学教育现场,教授给孩子们的是“琐屑的知识”,而非系统知识,这在作品中也有一些体现。在他看来,创作者应仔细考察科学知识,谨慎使用唯一“标准答案”。他期待儿童文学作家能够对当下教育理念进行反思。林文宝认为,现代教育更应强调个体思考和独特创意,在涉及教育现场和教育问题的文学作品中,作家要注重提问方式和解答过程。

刘海栖认为这部作品的“童话外壳装了一个现实小说”,建议作家“跳到空灵的童话写作中来”,方卫平则认为,不管是偏重写实还是空灵,作家应把文学的品质做到极致。在研讨会坦率、真诚、自由、包容的讨论氛围下,王秀梅认真梳理了与会者的看法并作出回应。

她表示自己会审慎地对待儿童文学文学创作,并将之作为自己创作的挑战,她还说:“从成人写作转型到儿童文学写作,的确要更好地把握儿童文学写作的艺术规律”。刘东杰社长表示,他感佩作家坦诚的胸襟气度和研讨会直率的批评风格,山东教育出版社将更加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出版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平台和学科积淀,红楼儿童文学新作系列研讨会一直倡导独立、纯粹的学院批评精神,从2008年彭学军《腰门》研讨会的召开至今,红楼儿童文学新作系列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三场。

《魔术师的荣耀》研讨会延续了之前的批评风格,与会者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阐述了对王秀梅新作的真实看法。研讨者一致认为,有温度、有思考、有生命体验的儿童文学书写,才是写给当下和未来的儿童看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当前,有越来越多卓有成就的成人文学作家转向儿童文学创作,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专注于儿童文学出版事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上一篇内容: 图像叙事的文学:柯倩华学术讲座在我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