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传记 潘乃穆:忆母亲赵瑞云兼记父亲潘光旦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的父亲潘光旦与母亲赵瑞云都是江苏人,从小我们按家乡的习惯和方音称呼母亲为"姆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母亲.

我们的父亲潘光旦与母亲赵瑞云都是江苏人,从小我们按家乡的习惯和方音称呼母亲为“姆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母亲。年少的时候,往往把所受到的母亲的关爱,所见到的母亲的才能、母亲的品格,都当作了自己与生俱来理当享有的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只见其普通、平凡的一面,而不见其深邃和广涵。好似唤一声“姆妈”就包含了一切。这是一个十分可爱的昵称,无论你怎么发音,前长后短,前短后长,拉长“姆”字,或拉长“妈”字,或是着急发狠的一声短促的“姆妈”,都能即时反映出当时当场的母子亲情,传达出心里想说的话的全盘信息。

到了自己的老年,细想往事种种,包括我们所经历过的,和我们未曾经历过而只能听别人说起的,似乎对母亲再有一次新的认识。

“五四”时代的知识妇女

母亲1898年2月8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她的曾祖遭太平天国之乱,夫妇二人带三子一女从原籍江西南丰辗转流离,经过杭州,到达嘉定。途中走失一子;嫁出一女后失去联系;一子去宁波做师爷病故该地。因此落户嘉定时只余一子,其时以卖中药为生,先摆摊,后开小铺。

此一子就是母亲的祖父,娶周氏。生一子,即我们的外祖父,娶王氏。外祖父早逝。家庭生活靠外婆王氏做针黹女红维持。她认为赵家虽穷,仍是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让子女都去上学。母亲幼时曾被缠足,但早被解放。外婆去世也较早,靠长兄赵连城(世璧)在外做事补贴家用,母亲和弟弟赵世昌在家相依为命,因此姐弟感情深厚。

母亲进入浒墅关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读书,以第二届第一名毕业,接着在原校任蚕业教育工作六年。这所学校是1912年改办的新式初级职业学校(其前身为女子蚕业学堂,创办于1903年),学制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

免收学膳费。学业勤苦,学生实习养蚕,夜间要起来喂桑叶。1918年校长郑辟疆到任,他决心引进先进技术,对传统蚕丝业进行改革,目标明确,行动坚决。费孝通先生曾评论说:“他所主持的浒墅关女蚕校不愧是中国蚕丝业改革的发动机。

”母亲和董谟珍、胡咏絮(曾任该校推广部主任)、童益君(曾任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费达生(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等同学,有的后来又同事。幼时在家中常听到她讲“达生”如何如何。资中筠学长写到她的母亲童益君时说:“与她关系特别好的同学中还有一位赵瑞云??她比母亲大几岁,在学校中一直像长姐那样照顾母亲,包括为她梳理那一头乱发。

母亲提到那一段生活时,总要提到‘瑞云姐’。”董谟珍是母亲的好朋友,可惜过早去世了。

在父母的遗物中我们看到一枚图章,是“珍”刊赠“世戬姐清玩”的“世戬之印”。也许母亲曾用名“世戬”,因为排行“世”字和两个舅舅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在家从未听父母谈起过。母亲还留有一把银色的尺,上面刻有“中华民国九年七月江苏省立女蚕校第三届甲部传习科全级敬赠瑞云先生雅玩”。这是她任教期间学生赠予的纪念品。

后来我们的父亲潘光旦留学美国,节约一点生活费供给她入大学读书。她约在1923年前后进大同大学学习,与周撷清(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庄前鼎夫人)同学;后转东南大学生物系肄业,她曾与崔之兰(原北大生物系教授)、张景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雷海宗夫人)等同学。崔先生当面呼我母亲为“九十九”,至于这个绰号的来历我们就不知道了。

我出生以后,母亲一直忙于持家。在我朦胧的意识中,似乎觉得父亲潘光旦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较之作为家庭妇女的母亲更值得佩服。但是实际上母亲在前半生求学任教,曾任蚕校教员六年,学历达到大学。只是婚后才留在家中教育子女。从亲戚间的反映看,当年她属于很新式的女性。所以母亲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妇女和职业妇女,只不过在婚后终止了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