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唐天骄 把阳泉最有特色的面食“挖”出来——随央视《远方的家》采访侧记之一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是用记者带领观众行走四方的方式,关注百姓民生.社会发展,同时赏美景.品美食.探寻人文奥秘.体验旅行的乐趣,展示中国的自然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是用记者带领观众行走四方的方式,关注百姓民生、社会发展,同时赏美景、品美食、探寻人文奥秘、体验旅行的乐趣,展示中国的自然人文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弘扬深厚的中华文化。

其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电视媒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央视多个频道、各地卫视频道和国外电视台曾播出该节目,有些还多次重播,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称《远方的家》“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有生气”。

10月22日至29日,《远方的家》栏目组用8天时间聚焦山城阳泉,拍摄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本报记者也随行对我市独特的面食文化、精湛的特色手工艺制作和淳朴的民风进行了深度挖掘。——编者

提起面食可以说是我们每个阳泉人的最爱。揪片、削面、面条……做法多样的面食总能成为我们饭桌上的常客,筋道的面食不仅外形多变,而且味道可口。我市有哪些面食吸引了《远方的家》系列栏目《长城内外》摄制组的目光呢?

两层白面夹一层玉米面——包皮疙瘩

拍摄前,摄制组提前对我市的面食文化进行了了解,并委托协助单位市旅游局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得知在粮食比较紧张的时候,一种叫包皮疙瘩的两面面食曾经是人们饭桌上的常客,时下也成为很多市民回味往昔的一种美食,摄制组决定寻找这种有着历史记忆的美味面食。

虽然现在人们对包皮疙瘩的钟爱已经大不如前,但小河古村62岁的窦素花家却常常把这种面食作为改善饮食的特色品种,也把这种传统的做法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了解到远方来的客人想要看看这种面食的制作过程,勤快的窦素花马上开始忙活起来。

窦素花边忙边说:“包皮疙瘩是我们这里非常有名的一种面食。以前大家的光景不太好,家里的白面得省着吃,有的人家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一顿。为了节省白面就把玉米面包在白面里做成面食一起吃,口感独特,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把一小块和好的玉米面像包包子一样包在了白面做的一个大面饼中攥好口,然后用擀面杖擀成稍厚一些的面饼,切成菱形,下锅煮熟,一碗热腾腾的包皮疙瘩就出锅了。

《远方的家》的出镜记者唐天骄虽然只有25岁,但已经走遍了大江南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行家。看着窦素花做面食,唐天骄说:“看着阿姨做面食,感觉就像是在变魔术!包皮疙瘩这种面食两层白面夹着一层金黄色的玉米面,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而且做法新颖,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一撮一捻一卷——盂县莜面栲栳栳

阳泉的另一种美食也得到了摄制组的钟爱,那就是远近闻名的盂县莜面栲栳栳,软筋适口的味道让品尝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盂县梁家寨乡鳌头村的崔晓琴和她的婶婶王玉芳就给摄制组露了一手。她们用相同比例的热水与莜面和好面,趁热均匀地揪下来,一撮一捻一卷,然后一个个筋薄透亮的栲栳栳被整整齐齐地码在笼中,大火蒸15分钟就出锅了,再配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葱炒辣椒,那味道别提有多棒!

品尝了地道的盂县莜面栲栳栳,见多识广的摄制组是赞不绝口。

长如挂面细如粉丝——漂抿曲

漂抿曲也叫“小河捞”,是阳泉特有的一种面食,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然是很多山城市民的最爱早餐,摄制组也想一探究竟。他们通过网络、朋友和协助单位市旅游局的帮助,找到了一位家传四代的面食达人马艮小。

在平潭早市的双和谐面馆,栏目组的编导梁译元见到了马艮小。说起漂抿曲的特色,马艮小说的话很形象:“长如挂面,细如粉丝,而且煮制时要水多、面少,只要面一漂到水面就必须出锅,否则影响口感。”

想要做一碗香喷喷的漂抿曲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马艮小说至关重要的是要掌握白面和绿豆面的比例,绿豆面放多面就发硬,难以下咽;绿豆面放少,口感和白面面条又没有区别。专门的压漂抿曲工具也必不可少,有了它漂抿曲的味道才能更纯正。看着这个“神器”,唐天骄有些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做一碗。她一边压着抿曲床一边说:“想要压抿曲,不是件简单事,要学会用巧劲。”

品尝了一漂就得出锅的漂抿曲,唐天骄还吃了马艮小一再推荐的另一种美食——撒。小米、倭瓜和玉米面的绝妙搭配,再来一碟土豆丝和酸菜混搭的小菜,唐天骄说:“‘撒’里加了碱面,颜色更好看,吃在嘴里很黏很糯,香味醇厚,营养丰富。阳泉的美食真是不错!很有创意!” (冯梦琪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