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段进 庄惟敏:建筑创作进入新时期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房地产创新年代,建筑设计向何处去?互联网 的到来,又将为建筑师提供怎样的创作新思路?9月10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

在房地产创新年代,建筑设计向何处去?互联网 的到来,又将为建筑师提供怎样的创作新思路?

9月10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当前的建筑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借助大数据采集等新的技术手段,建筑师在创作上将能够更真切地了解用户需求,未来将更具有话语权。

中国建设报:如何理解建筑创作进入新时期的判断?

庄惟敏:判断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受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城镇化建设呈现放缓、放慢趋势,从以速度取代质量、以建设成果衡量业绩时期,发展到追求质量、追求品质时期。

二是多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更新,包括互联网 、大数据采集、统计技术等,这些东西的加入,使得建筑设计本身在方法论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说要去研究一个新农村建设,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通过大数据采集,将这个村里边原有所有历史的点、文脉的点、所有的现状了如指掌。

通过无人机建立三维模型后,只要点击进去,每个房子里边所有的居住者、居住者的行为、居住者的状态、年龄都可以掌握。通过普遍安装的摄像头可以统计人们的行为模式,通过每家每户安装的智能电表可以获取家庭用电情况,这样就为精细化设计带来可能性,而不像原来那样只在图纸上做文章。

中国建设报:这种改变会对项目方案设计产生实际影响吗?

庄惟敏:当然。首先使我们了解的范围更宽了、了解的深度更深了。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使我们了解的一些数据和甲方需求以及建筑师希望达到的设计成果,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是很重要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要从功能、结构、经济出发,还要考虑技术、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而大数据本身可以带来这样的东西。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应用在新农村改造项目上。因为它的数据太复杂。

中国建设报:改变已经习惯的设计思路、方式方法,建筑师的角色是否会产生新变化?

庄惟敏:应该说,以往的设计属于比较工具型的设计,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业主和建筑师之间的关系原本是一种,业主想好了要做什么,建筑师按照要求做出来就完了,建筑师就是一个绘图匠。但是今天就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承担了咨询置业顾问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这种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建设报:建筑师的话语权会得到加强吗?

庄惟敏:是这样的,而且建筑师的业务领域和视野更宽了。在城市快速化进程中,我们要进行思考和研究。一方面指的是建筑师水平要提高,另一方面领导本身也要加强文化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不是在设计技法上的提高,而是在前期提供咨询能力上的提高,建筑师有没有建筑策划的理念、能不能在前期把握住项目很关键。

中国建设报:前期研究必须透彻。

庄惟敏:对,我们很多项目是题出错了才造成了短命。住房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说过,我国住宅寿命只有30年,回过头来我们仔细看住宅为什么短命?短命的很多原因不在质量上,而是一开始定位有问题,或者说一开始这个项目本身的题出错了。怎样把这个题出好?前期就要研究,这个研究借助于今天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更加深入,而且建筑师介入其中进行建筑整体策划论证后,可以把设计任务书科学合理地制定下来。

中国建设报:如此一来,建筑师在今后承担设计任务时会更有自信了。

庄惟敏:很显然,因为我们现在建筑师的发言权不仅仅在述标那一刻,更加主要的是希望讲到设计图纸背后的东西,让业主接受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会带来什么。这些东西都是通过现在的研究得到的。所以,未来建筑师的自主程度会更高,和业主沟通的层面也会更厚实。

中国建设报:这种变化是不是更有助于设计地方特色建筑?在前期大数据的基础上,后期做方案才可能更好地体现地域风情。

庄惟敏:确实如此。所以说留住乡愁也好,和地域建筑结合也好,其实就是基于这个研究。原本我们更多是抄袭,或者更多是复制,玻璃幕墙怎么样、墙面怎么样。但是在更多地研究环境后,通过和大数据结合,就可以从建筑策划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任务书,研究符合地域特征的建筑设计。

以我们正在设计的丽江博物馆项目为例,我们的设计策略并不是单纯重复纳西族特色,因为丽江是多民族聚居地,更多的还带有藏族特色。所以,这个设计完整地运用了地方文化,采用土坯墙、木楞窗、坡屋顶等符号,体现一种文化传承。此外,还要能够和当地自然、气候、大山、大水、宗教结合起来。我们之所以中标,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大山大水的理解,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小桥流水、区别于进入酒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