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的一二感想

2018-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东坡传>开篇译者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谈道:他要力避欧化文体,诸如"当--的时候"."假若--的话"之类的结构全避而不用.译者先生既不用欧化文体,所用定为汉语

《苏东坡传》开篇译者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谈道:他要力避欧化文体,诸如“当……的时候”、“假若……的话”之类的结构全避而不用。译者先生既不用欧化文体,所用定为汉语文体无疑。但是什么样的表述才是真正的汉语文体,这对我这个生长于文化传统断裂之后的后生有着令人着魔的诱惑,甚至超过我对本书内容的好奇。

自北宋迄今,中国的读书人命中注定要读苏东坡的诗文,经典权威的《古文观止》选录东坡文字竟有十一篇之多。现今之世,《古文观止》不是必读的书目,同学们也多畏惧其“生涩难懂”。虽然,但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大家也是烂熟于心的。

苏东坡一生命途坎坷,却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的浩然之气不容他有半丝的虚伪,面对滚滚如潮的弹劾,他多是一笑置之。他厌倦了,他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有着魔力般的人格,难怪林语堂先生,包括恩师汉风先生的现当代名人千古文人独爱他。

东坡已逝,不朽的是他的诗文和伟岸的人格。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林语堂先生在传记中用十分精彩的语言深刻刻画了。我在此絮絮叨叨愚蠢的表达,真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之嫌。我还是接着谈“令人着魔的诱惑”吧。

依稀记得书院周日国学讲坛,高淮生先生曾说过相似的话。《红楼梦》里的语言世界就是纯正的汉语世界,典雅、简洁而深刻。于此,我不得不感慨一下:汉语的前生如斯美丽,而今的白话文章只是阉割后的变体。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从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从文言文逐渐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

以《红楼梦》为证,除却诗词歌赋,语言已然是白话了。然而,《红楼梦》的文字美好而温暖,现在的白话为何生硬而干涩呢?我以为如今的白话不是自然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中那些值得尊敬的先辈们,他们参照西方语言习惯改造汉语,使白话失去了滋润它的土壤,这真是阉割。

白话的时代必将到来,而在千古未有之变局中我们确实心急了些。揠苗助长,不死已是幸事,营养不良自然难免。

国学必将复兴,但我不希望文言文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那与袁世凯的复辟又有何异。然文言文的学习更要焚膏继晷、不可荒废,没有文言文的传承何得白话文的繁荣?我读《苏东坡转》忘其全篇精义而醉心于典雅白话的欣赏中,大概因小失大了。倘若东坡有知,不知赞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