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图)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作品:残荷 (图片由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提供) 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图片由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作品:残荷 (图片由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提供) 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图片由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提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思恩):朱炳仁是目前中国铜雕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设计修建了当代中国的十大铜建筑,拥有几十项国家专利,开创了全新的熔铜艺术,朱炳仁还创建了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为您介绍铜雕大师朱炳仁。 朱炳仁今年65岁,他出身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绍兴市的制铜世家。

朱炳仁是制铜世家的第四代,从小就对铜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铜有特别的感情。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我把铜和铁、金对比,感觉到铜是一种非常可贵、非常理性的金属,铜,默默地坚守着自己沉稳的、温馨的、永恒的理念,所以我对铜有比较深的感情。

” 朱炳仁介绍说,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把铜作为财富的象征。历史上,铜曾经被用作礼器、祭器,后来拓展到日用品范围,比如酒器、容器、铜镜等等。

在浙江一带,有女儿出嫁的人家,都会想方设法为女儿制备铜器做“嫁妆”。因此,绍兴的铜艺相当发达。 朱炳仁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铜艺领域的。那时,中国改革开放,朱炳仁和他父亲在杭州开了专做铜字招牌的“金星铜”店。

不到几年,铜店的生意就走向兴旺,当时仿效的厂家很多。面对这个情况,朱炳仁深知自己所做的铜装饰只是一般的铜工艺,缺乏高科技含量,所以人人都会做。朱炳仁决心让自己的铜艺术再上一层楼。一年多时间,他翻阅、手抄的涉及金属加工、建筑领域和民间工艺的资料加起来有一人多高。

发奋学习,加上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传统文化和铜艺技术,还曾经广泛涉足过建筑、景观策划、化工、服装设计等领域,朱炳仁终于使几代家传的铜艺真正从日用工艺向造型艺术转变。

朱炳仁艺术作品影响最大的就是集铜工艺之大成的铜建筑。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铜建筑,但是关于铜建筑的资料非常有限。朱炳仁从2000年开始进入铜建筑领域。杭州灵隐寺铜殿是他的第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运用了铸、锻、刻、雕等12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设中综合运用多种工艺的先河,并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2001年,杭州著名的雷锋塔重建,关于是否使用铜建筑形式,专家间有激烈的争议。

朱炳仁回忆说:“对于建筑来说,大家更习惯用砖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古建筑。专家答辩会上,我做主讲,把历史上用铜的实际情况,包括铜的寿命都讲了。说明铜有非常优良的抗腐蚀性,非常优良的作为建筑结构的物理性能。

所以,铜完全可以适应在建筑上用。” 当时,朱炳仁表示,中国共有3000多座塔,如果雷锋塔继续使用旧法修复,只不过是再多一座用砖木堆砌而成的塔,而如果将铜工程运用于塔的复建中,“它将是一座传世之塔”。

朱炳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激情最终打动了其余专家。最终,他用了280吨铜,铸就了高72米的雷锋塔。而且他还突破了铜建筑领域色彩的局限,使雷锋塔成为第一座彩色铜雕塔。 朱炳仁介绍,当代铜建筑,是以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为主体,以铜在外表做装饰,比如铜瓦、铜柱、铜梁、铜天花板等等,就相当于给建筑穿上铜衣服。

朱炳仁作为铜总工艺师,参与了多座历史文物修复重建工程。其中四川峨眉山金顶高26米,总面积1600平米,是朱炳仁用铜雕塑的中国最大的铜建筑。

朱炳仁建立了中国唯一的铜建筑艺术标准和体系,并不断创建新的铜建筑形式。他说:“不断在调整,不断在增加新的铜建筑的内涵,原来做过铜殿、铜塔,后来做过铜亭、铜桥、铜船,铜的鼓楼、钟楼。

铜建筑领域越来越扩展。以前没有铜桥的,没有铜船的,现在都可以在这方面做新的探索。” 2006年,朱炳仁在重建150多米的中国最高佛塔常州天宁宝塔时,即将完工的工程发生火灾。

宝塔后来成功落成,而那次意外,开启了朱炳仁新的探索之路。朱炳仁说:“我发现烧化的铜千姿百态,非常漂亮,每一件都是不同形态出现的。我把烧化的铜留下来,做成一些艺术品。熔铜艺术就从这里开始,形成了新的门类。

后来我又研究怎么能在炉子上把铜熔化后,怎么通过它的流畅和人工的控制,把我们艺术理念融合进去,做成非常多的、非常丰富的,表现手法很有特色的艺术门类。” 艺术界将他的熔铜艺术称为“解形熔意”,评论家则认为他的熔铜创作具有当代实验艺术的特征,而又具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朱炳仁的熔铜作品。 朱炳仁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

4年前,朱炳仁倾其所有,在杭州建造了将近3000平方米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青铜民居,以江南民居造型。目前,建筑已基本成型,并免费开放接待游客。博物馆内,展出的艺术品也都是用铜来表现的。朱炳仁告诉记者,实际博物馆只完成了他构想中的五分之一,他还要不断补充,想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