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老公 转载:武凤霞老师资料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洋溢生命律动的课堂上行走 □ 本报记者 刘润涛  她在山东省乐陵市的一次报告,引发该市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反思和改革.她就是濮阳市子路小学副校长武凤霞

在洋溢生命律动的课堂上行走 □ 本报记者 刘润涛  

她在山东省乐陵市的一次报告,引发该市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反思和改革。她就是濮阳市子路小学副校长武凤霞。 近几年来,武凤霞这个名字,已经为全国各地的教师所熟知。豫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本土名师,在几乎被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小学语文界树起一面属于河南的旗帜。

提起武凤霞,就不得不提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理念,因为这是她的课堂教学特色。这一特色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走近武凤霞老师可以发现,答案就蕴藏在她的经历中。

彰显生命关怀的课堂 武凤霞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已经站了21年。她用21年的积累,把自己的课堂打造得别有一番韵味,有人用“张力”来形容,有的说是“充满人道的生命关怀”,还有的说是“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第一个评价源于名满全国的特级教师王崧舟,第二个评价出自《人民教育》,第三个说法来自《中国教育报》。武老师执教的《检阅》在全国小学语文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请看课堂的一个片断: 《检阅》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

有个叫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教学中,武老师带领同学们在交流探讨中明白了“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在大家都认为课似乎应该结束的时候,她却突然抛出几颗“炸弹”。

“我觉得让博莱克站在第一排的做法是很好的。但是,中间少了一个步骤,大家想想,是什么?” 一阵沉默。学生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 “没有征求博莱克的意见。”有的学生兴奋地说。

“对。队员们给了博莱克机会,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们应该告诉他这个决定或邀请他来参加这次讨论。为什么?” “因为博莱克才是讨论的主人。” “既然如此,课文这个地方就应该改动一下。还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 “鼓励他。” “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这个轻描淡写的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迟迟不敢作答时,武老师再次把同学们带入了从未有过的思索:“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不同的选择都有,但原因却出奇地一致:为别人、为集体着想,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不参加这次检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大家观点出奇一致的时候,武老师的问题再一次走出了同学们的视野。

又是一番思考,讨论,交流。同学们明白了:尊重残疾人,不仅要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武凤霞的课堂上,无不体现着她对生命独立意识的关注。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的整体和谐。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武凤霞平静地向记者诉说着她的课堂理念。 “武凤霞的教学内容多了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尊重每个生命权利的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中,努力使每个生命都获得应有的尊重。这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而是每个老师通过反省、追问都能够做到的。

”《人民教育》的记者赖配根在2006年第一期的《人民教育》中作出这样的评价。 武凤霞用这种充满生命意识的思想充实着课堂,使课堂充满了人文精神的魅力。

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课堂过程中,她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语文课堂就不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就不能用一个方法教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设计,使每节语文课都像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磁场,让学生得到有效吸引。

”武凤霞说,自从做了语文教师以后,这便成了自己永恒的追求。 常怀三种心态 “现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这么多年积累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轻易被挫折击垮,强烈的责任意识,常怀感激之心,是我常怀的三种心态。

”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武凤霞这样对记者说。 “上了3年师范,不当老师太遗憾了!”抱着这种朴实的想法,1986年,武凤霞一毕业就踏进了刚刚成立的濮阳市实验小学。

“在这个没有鸡只有鹤的地方,任何人也不要幻想能够鹤立鸡群,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长成骆驼!”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校长铿锵有力的话语震得武凤霞的心在颤动。 虽然胸怀大志,可是,她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

第一次邀请校长听课,她上的是《刻舟求剑》。当时她自以为非常有创造性,没想到看到的却是校长失望的眼神:“你10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又用30分钟重复学习了一遍。这样重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上课不能只求新求异,要遵守教学原则,尊重教学规律。

” 天生乐观的武凤霞,转眼就让这件事淡出了心海。不久,校长请来一位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上课。武凤霞根据自己朗读的特长和课堂激情饱满的特点,用一个晚上倾尽全力备了一节《刘胡兰》。

没想到那位特级教师听完课后告诉校长:“这样糊涂的老师怎么还能在一线教学?” 一次次的失败让武凤霞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明白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也长不出美丽的翅膀。从此,那个快乐得像百灵一样的女孩儿变得凝重了许多,她憋了一口气要努力改变自我。

付出自有回报。此后的几年里,武凤霞所带的班级3次代表学校参加濮阳市教育局组织的抽考,3次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一次竟然高出第二名8分! 教学成绩的优秀并没有泯灭武凤霞的课堂梦。

刚刚站稳脚跟,她心中的那个“要上课,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的梦想又萌生出来了。为了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她常常几易其稿,不厌其烦。其中《捞铁牛》一课创下了最高纪录——用完了整整一个教案本!

前前后后写了8遍! 听人说写教学后记有利于专业成长,于是,失误后的反思,成功后的思考,听课中的心得,谈话时的感受,她都及时记录并促使自己反思。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或者说没有人知道她这样做,但她一直乐此不疲,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个不灭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武凤霞大胆地拿起笔,把自己的点滴心得写成文章,投向了《教育时报》《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报刊。她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课堂负责,对笔下的文字负责。

她说:“一个人不能追求写了多少篇文章,而要看写了多少高质量的文章;一个老师不能追求上了多少节课,而应该知道上了多少高质量的课。” 从此,武凤霞拥有了登上各类公开课讲台的机会。从濮阳市的赛场到河南省的公开课舞台,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到首都北京。

几年的时间里,她把各级各类观摩比赛的证书和奖杯揽入怀中。 读书,读人,读课 读书,读人,读课。对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武凤霞做了这样简练的总结。

武凤霞认为: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如果教育理论建构的是知识体系的骨架,那么文学阅读生成的就是知识体系的血肉,骨架和血肉相依相偎,才能让我们拥有完整的生命。 武凤霞提倡进行有坡度的阅读。

所谓的有坡度,就是要有阅读的难度,读自己不懂的文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书籍,能让你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其中的奥妙。 最初阅读《教师之友》杂志时,每一篇好文章她都要反复阅读十几遍,每一遍阅读后都要写下自己的感想。

这样下来,页面总是被写得满满的。后来,这家杂志社就用这些页面做了两期的封面。 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向上爬行的过程。她说:“我们在阅读中需要经历一个由一无所知到恍然大悟再到铭记于心,最终将阅读内容变为自己的语言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流淌的过程。

这样我们的头脑中就多了一份额外的营养,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思维就会被牵引到更深广的空间。” 武凤霞除了读书,还喜欢读人。“读一本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我在抽出时间大量读书的同时,很注重读人。

走近一个人,其实就是走进他思想的场域。我就用他的思想和观点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武凤霞说,“在与刘铁芳教授、王菘舟老师、窦桂梅老师和闫学老师等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读出了他们思想别致的地方,获得了无尽的愉悦。

” 除了读书和读人,武凤霞还坚持读课。武凤霞说:“年轻老师和名师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课堂调控和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而名师之所以发挥出色,是因为他们在运用教育智慧的基础上善于积累。

年轻老师要想成长,就需要从名师的课例中体验他们的教育智慧。” 武凤霞认为:“向名师学习应该关注细节,比如,他的导入,他在学生出错时是怎么引导的,他说话的语气,他怎么表扬和鼓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课堂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因为那是他们教育智慧的直接表现。

如果把课堂比做一颗大树的话,细节就像大树的根须,为大树的成长输送着养分,使课堂教学更具智慧。” 对于自己的成长历程,武凤霞平淡地向记者叙述着,其间的艰辛和喜悦,不时在她的眼神中显现。

采访即将结束时,武凤霞坦诚地对记者说:“我今天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跨越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跨越,充其量只是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经历了一次沉默到喧闹的变迁之后,我将再一次重复那曾经的追赶。”

是什么成就了武凤霞 □本报记者 刘润涛  

任何人都像电脑中的一个文件夹,合起来时别无二致,一旦打开,里面精彩的内容足以震撼人心。武凤霞老师就是这样。 采访武凤霞老师,是记者藏在心头许久的一个想法。聆听她的公开课和讲座,反复观看她的课例,细细品读她的成长过程,一个不屈不挠、在语文课堂上执著跋涉的身影清晰地显现在我眼前。

不轻易被挫折击垮的精神,为她拓开了一条虽然曲折但通向光明的道路;深深的责任意识,促使她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篇文章,充盈着前行的实力;对身边的人心存感激,形成了她的人格魅力,使她获得了更强劲的助推力。

在武凤霞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探寻,我收获着感动,但更多的是思考。读书、读人、读课的成长经验,使她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关怀,而这丰实的底蕴和独树一帜的课堂特色又为她提供了行走和跨越的力量,使她能在几乎被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小学语文界树起一面属于河南的旗帜。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深知道,采访名师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他们的成绩,而是探索他们成长历程和教学特色中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内容。

虽然名师不可复制,但是,他们成长的内因和经历一定会对其他老师有所启发。真诚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能从武凤霞老师成长的经历和教学特色中寻找到自己向上的动力,确定好自己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