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丁文集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威廉·戈尔丁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其作品主题一般是与黑暗邪

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其作品主题一般是与黑暗邪恶有关,但他的小说中也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这部小说也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角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开始写作。父亲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学者,痴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相信科学。母亲是位主张女性有参政权的妇女。戈尔丁继承了父亲开明、理智的秉性,自小爱好文学。

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丁度过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不擅长数学。他自己曾回忆,童年时他喜爱文学,“象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

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事。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波罗,他就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

在从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学毕业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攻读英国文学——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心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和一份教学许可证。1934年,在毕业的前一年,戈尔丁出版了处女作——一本题为《诗集》的小册子,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被收入新星诗人丛书中(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其中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在一家小剧院当过临时演员、导演和编剧等各种工作。

1939年,他同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步父辈的后尘,并在英国南部萨利斯布里的一所教会学校——霍兹霍斯主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

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后,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以后他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蝇王》到《纸人》,展现了人的本质是罪恶的观念。

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继承都》、《平彻·马丁》、《赢得自由》、《塔尖》、《金字塔》等作品。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1962年退休之前,戈尔丁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堆林斯学院做了一年客座教授。1970年获布赖顿市萨塞克斯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就在旅游、演说、教书、写作、拨弄乐器和航海中度过他的时光。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年)、《品契·马丁)(1956年)、《自由堕落》(1959年)、《塔尖》(1964年)、《金字塔》(1967年)、《看得见的黑暗》(1979年)、《航程祭典》(1980年)、《纸人》(1984年)、《近方位)(1987年)、《巧语》(1995年)等。

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晚年的戈尔丁过着从容优裕的生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88年赐予戈尔丁爵士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