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凯阳导演 《我的燃情岁月》进入后期 导演姜凯阳特写青春

2017-06-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浪娱乐讯 比起两月苦战平潭岛的"战斗"生活,现在的姜凯阳显得轻松许多.目前,由浙江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电视剧<我的燃情岁月>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新浪娱乐讯 比起两月苦战平潭岛的“战斗”生活,现在的姜凯阳显得轻松许多。目前,由浙江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电视剧《我的燃情岁月》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作为导演,姜凯阳表示每一刀都要亲自动手。“画面非常美,每当删剪一个镜头我都会心疼。”

“死是为了渲染生的美好”

《我的燃情岁月》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气息,在姜凯阳的童年记忆里清晰可闻。那时,年少的姜凯阳经常坐着父亲的车到处游历,他还依稀记得一些手持红缨枪的人拦下他们的车。姜凯阳说,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天很蓝,水很清,树很绿,人们的眼神很干净,他对那个年代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

因此今天,姜凯阳努力用镜头寻找他的记忆:大片的蓝天,几近无瑕的眼神、神圣的使命感……

“这是一种如花的美丽,生命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戛然而止,但死不是我要去用力讲的,我所要渲染的是青春期的绽放。”于是,在表现叶苇和刘军莲的死时,画面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鲜亮,生命瞬间的停止绽放出更为刺眼的绚烂,很多的生命在这种绚烂的滋养下得以成长。“这里所说的死,都是青春期的死亡,突然,惊心,但却无比美好。”

于是,我这样定义这部题目宏大、刻画细致的电视剧:全篇80%的时间,你是在被天真的可爱女兵逗笑,20%的时间,你会为消失的青春动容,而全篇你一直是笑着准备落泪。

“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只有解放军才能解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所以他们的幸福是纯真的。”于是,姜凯阳把这部戏从某种意义上划分到喜剧的范畴,而这出喜剧最大的主角无疑是身兼无数形容词于一身的干革命。他是时代的产物,那么扎眼地存在于一群女兵之中,他总是不招人待见,他的一生可笑,可怜,甚至可悲。

而干革命是导演手中一颗关键棋子,也是姜凯阳释放他无限想象力的地方,“我把他比喻成一把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一把刀,而刀本不该有思想,但干革命赋予它思想。虽然这种思想看来有些可笑,但在那个年代并不滑稽,甚至是严肃。”姜凯阳说,为什么他会有思想?因为他真把自己当一把刀了。“他是一个真的在认认真真做事的人。” 

“那个的年代青春偶像剧”

当有人把《我的燃情岁月》比作“电视剧版《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就已注定这不是一部寻常的商业电视剧。而对于长期辗转于爱情悬疑剧中的姜凯阳来说,他也曾对前景担忧。因为故事没有一个主体事件,没有连绵跌宕的情节起伏,更没有摄人心魄的悬疑,而这样一部着重文艺的电视剧到底凭什么抓人眼球?

“这样的戏,只能靠对那个年代的还原程度,以及对那个年代人物的准确把握。”姜凯阳对自己在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一直信心十足,“我比较善于刻画人,但这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还原历史,我需要大量的素材。”于是,在开机前,姜凯阳和毛小榕之间的碰撞,碰出了镜头里无数鲜活的小细节。

导演会在监视器前对这一场几近完美的戏喊“咔”,原因就在于桌上的药用棉球穿帮了,他会吩咐到剧组重新把整团棉花扯开,搓成一个个小球,蘸上碘酒。细节的力量在《我的燃情岁月》中被发挥大极致。

姜凯阳给这部戏的观众群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过那个时代记忆的人,另外一部分人是今天的年轻人。“前一部分人是来挑刺的,一旦他们认为不真实,就意味着毁灭。而后一部分人,我们就要给足他们认为的荒诞感。”从两者的侧重上来说,姜凯阳显然选择后者,他把《我的燃情岁月》定义成那个年代的青春偶像剧。

“还原是没有尽头的,说白了,也是没有力量的,如果年轻人不爱看,那么那些记忆就留着我们自己回味得了。今天的人眼睛里都透露着痛苦,因为他们眼神里的东西太多、太散,所发散形成的是个扇面,而那时的女兵的眼神是透亮的,就像当这些散的目光都汇集到一件事上的时候,就形成一把剑。

人越复杂,越没有力量。”在爱情观上,姜凯阳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悟,也许,这是他之前没有机会表达的情感,“我们现在很少有人会静下来看星星,但是真的静下来一个人看星星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透亮,会想得很多,现在的人无暇去想很多,生活中都是一些行尸走肉的东西。

”就像很多演员跟我说的那样,姜凯阳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导演,他的思想并不直接来源于剧本,而是发自体内敏感的细胞。

于是,《我的燃情岁月》文艺的调性似乎已成定论,但经过一个多月的拍摄,姜凯阳开始有了信心:“当时《激情燃烧的岁月》多少人不看好,《士兵突击》的剧本辗转过很多台都没人敢拍,它们都不商业,所以我们容易把自己狭隘地定义。”

“林园让方捷立了起来”

在戏剧性的另一端,对历史的还原度仍是姜凯阳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开机前一周,姜凯阳组织演员上岛,像排练话剧一样,穿上军装集体读剧本。

但姜凯阳有一种本事,他从来不要求演员挖空心思地去寻找人物身上的感觉,却能最终呈现出演员与人物之间完美的结合点。他总是说,别指望演员能演到你想的程度,只有从他们自身的特点上寻找与人物的契合度。

林园是姜凯阳在拍摄中感触最深的演员,因为这部戏,姜凯阳多了个“女儿”。林园刚进组时,依旧是《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李霹雳,表情和说话都是一副典型的“85后”,这让剧组一度萌生换演员的想法,但是最终姜凯阳说服了所有人。

“林园刚拍戏的时候一直很紧张,整个就是紧张僵硬的状态。后来我就专门找她谈一次,我说你现在就叫林园,你完成剧本中给你的提示,然后放大,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给我,我会在监视器里客观地看待,然后我再给你,依据你的东西给你。一周以后,她就脱胎换骨了。”片场中,林园经常给她的“小爸爸”一个眼神,而姜凯阳也似乎能读懂小女孩的心思,就像姜凯阳所说,他能看见人们眼睛里的东西。

“我第一眼见到林园的时候就是一个小黄毛丫头,干干瘦瘦的,但在镜头里看就很生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忽然想到周迅,一上镜,两个眼睛就会放光,特别亮,一下就特别可爱。林园也是这样。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她把我想像中的人物复活了,这样这个人物绝对就树立起来了。”

但是大部分时候,姜凯阳会事先挖掘出演员身上潜在的特质,然后融入角色中。剧中饰演老邱的侯岩松进组时,姜凯阳就问他:哪里人?什么星座的?“我必须知道一个演员特别具体,才有设定人物的依据。所以他在戏里头就说朝鲜族普通话,这样这个人物就好玩了。”

“太多导演本末倒置了”

画面设计上,看得出导演有过精心的设计,大量的摇臂运用,蓝得不动声色的天空和青葱的树林,还有与天空一样湛蓝的海水,一切意境都在表达着美好。而这些明净的画面除了要归功于两台价值不菲的高清摄像机外,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姜凯阳曾经的身份:画家,摄影。

但姜凯阳似乎不太愿意有人夸赞他的画面,他总说,他只是一个说故事的人,画面是故事中的配件。“人经常会本末倒置。我发现经常有摄影或者美术出身的导演,在自己擅长的那块领域里营造,对画面的讲究一丝不乱,但他恰恰忽略了电视剧是一个叙事体的长篇小说。

”对于一个已经把美学溶进血液里的人来说,这种条件反射已是与生俱来,再刻意追求,就是一种过渡。“我的画面要表达的,只是配合人物流露出的一种情绪,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有也是对背景的一种交代。”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天比现在蓝得多,夜晚的星星也比现在繁密;树是绿的,海是蓝的,人们的眼睛是亮的,一切都是通透的,就像存在于画中。一种近乎完美的意境是不是也预示着,这些曾经鲜活过的人和事,在今天看来,已经圣洁得难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