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国家一等奖 盛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炼成记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9日,山东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盛瑞")的"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种赞誉纷至沓来.8

1月9日,山东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盛瑞”)的“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8AT项目从无技术、无人才、无产品的“三无”状况起步,发展到今天的年销量6.5万台(2016年销售数据),这个国家科技大奖意义非凡。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称赞道:“我非常高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诞生60多年、国家科技进步奖28年来,汽车零部件企业首次独得一等奖,充分说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表现足够精彩。”

8AT项目技术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阳激动地说:“十年时间,一路走来,团队所有人的付出、国家和行业人士的大力支持,这都是我们能坚持下来的动力。”

十年磨砺,名动天下。盛瑞经历了什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又是如何拿下的?

徐向阳(左一)、刘祥伍(左三)等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 破釜沉舟的勇气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将盛瑞8AT的成功看作一个传奇故事,津津乐道;然而,作为旁观者,却无法感受到十年前那个夜晚盛瑞董事长刘祥伍内心的焦灼与果决。一切其实起始于一种宁生不死、破釜沉舟的勇气。

故事起源于当时以生产柴油机配件为主的盛瑞正谋求转型,刘祥伍几经思考选择了与自身动力系统业务相关的变速器行业,但怎么进入和从哪方面进入成了让刘祥伍头疼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想从成熟的4AT、5AT入手,但成熟的市场意味着技术封锁,中国当时连4速变速器都没有,也没有一家自动变速器企业。”刘祥伍介绍说。

2006年4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谭伯格来中国进行第五次演讲,他的8AT概念和理论让徐向阳和刘祥伍眼前一亮。一个晚上,四个小时,8AT诞生之旅开启。

“我的办公室在17层,8AT如果失败了,我从17楼跳下去!”刘祥伍在8AT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这句话铿锵有力,展现了他破釜沉舟的勇气。

从零开始,何其艰难。除了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图纸,技术、人、资金,要啥啥没有。当时盛瑞只能求助于国际化的工程公司,但天价的开发费用让盛瑞望而却步。得道者天助,上天还是眷顾盛瑞的,2008年金融危机让盛瑞抓住机会,与英国里卡多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8AT变速器。

2009年7月,盛瑞8AT进入工程化阶段,样机制造出来,新的问题产生了:如何检测和标定。

8挡自动变速器(四驱)

“样机如何实现产业化,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盛瑞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书翰告诉记者,“批量生产必须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覆盖性和耐久性,我们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自主开发了自动变速器控制软件和整车标定匹配。我们不断摸索,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很多问题,从投产到现在的故障模式分析有2800多个,这些都是需要用钱、人、时间来解决的,不是一两句话的事。”

2012年11月,搭载盛瑞8AT的江铃陆风X5在广州车展上正式发布上市;2015年8月6日,搭载盛瑞8AT的陆风X7车型成功上市;2016年11月29日,第10万台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在盛瑞下线……十年10亿元,一路走来,万般辛苦终结硕果,2016年盛瑞8AT共销售6.5万台,销售收入13亿元,跟7家企业16款车型匹配,2017年会有9款新车型搭载8AT上市。

“盛瑞8AT可以说成功了。首先,我们抢占了技术最高点,填补了国内自动变速器行业空白;其次,我们拥有了核心技术,打破外资垄断,迫使国外自动变速器产品纷纷降价,单价至少降低50%,开发费用降低了5倍;再次,我们带动了自动变速器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了自动变速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王书翰告诉记者。

对于盛瑞8AT的成功,中欧协会齿轮传动产业分会秘书长李盛其高度评价:“8AT项目本身是产学研用、汇智全球、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取得成功的典范,开创了整零合作的新模式;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到关键零部件技术与整车共同进步的双驱动时代。”

■ 坚韧给力的团队

在盛瑞8AT的成功故事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没有这些人,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

“对盛瑞来说开发了国家先进水平的产品,但带来的意义却远不止一个产品,培养了一批具有全新产品开发能力、集机电液控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团队,这一意义更加重大。”李盛其这样表示。

徐向阳回想起当初的情形不胜唏嘘,他说:“项目开始时只有8个人,没有一个人懂得自动变速器技术,几乎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现在技术团队有150人。我们有很多可以总结的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才的培养。作为技术负责人,我带领我的博士全程参与,与盛瑞工程师一起解决匹配、标定、自主软件开发等困难,这些人如今都在盛瑞技术研究院的关键技术岗位任职。”

王书翰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博士生,2007年在读博士的他就开始参与盛瑞8AT项目,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正式加入盛瑞。其实,盛瑞8AT的第一批研发团队成员都是像王书翰这样的年轻人。

8AT装配线

刘祥伍说,在8AT项目的10亿元投入中,有几个亿是花在了人才培养上。为了留住核心人才,刘祥伍把公司部分股份拿出来奖励给他们。盛瑞“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到2020年,占员工20%的技术骨干将全部持股。

人才培养的回报是丰厚的。正如李盛其所言,盛瑞的这支研发团队是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团队。这支团队不仅研发了8AT,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研发了第二代、第三代样机;同时,13AT样机也研制成功,正在研发混合动力系统的6AT。

王书翰表示,为应对研发需求,2017年盛瑞研发人员要扩招100人左右。这些人也将成为盛瑞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