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家族的故事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茅以升家族的故事    近年的钱塘江大桥通车纪念,触动了已经做爷爷的茅于润先生,促使其动笔写自己的父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父亲茅以升>,回忆公众眼里

  茅以升家族的故事

  

  近年的钱塘江大桥通车纪念,触动了已经做爷爷的茅于润先生,促使其动笔写自己的父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父亲茅以升》,回忆公众眼里伟大父亲的平凡之处。

茅于润以一个小儿子的视角忆起了父亲那些和桥有关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以及父子之间的珍贵往事。

  

  之前,茅氏家族的成员茅青通过《我们家的人和事》,讲述了茅家这个科技工程世家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茅青是茅以升的外孙女,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外甥女,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主持人。



  

  茅氏家族史渐渐清晰,茅氏家族几代人的人生境遇以及选择令人深思,而时代变迁中茅氏家族成员个人血脉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丰满的历史。



  

  茅氏家族的变迁紧随时代而动,茅氏家族的命运也清晰地折射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茅家几代人几乎都是知识分子,经商者鲜有。梳理茅氏家族几代主要成员的人生轨迹,可见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这些知识分子的参与、努力和奋斗。



  

  茅谦

  

  茅谦,茅以升的祖父。

镇江举人,办过学,办过报,参加过公车上书,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是茅家后来能发展成为科技世家的关键人物,也是改变茅家命运的重要人物。

  

  茅谦小时候家中贫困,四处逃难。

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常常是一人中举,全家转运,这使他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希望通过读书、中举,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也为后代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但他一试未中。

  

  1894年,茅谦四十五岁,终于考中。这是茅氏家族最重大的一次改变,它不仅改变了茅谦的一生,同时为他的子孙日后的成长和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改变了茅家的命运轨迹。



  

  中国当时处于动荡和变革的前夜。茅谦中举数日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泱泱大国被小小的日本打败,这样的耻辱,令茅谦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开始反思中国现状。

  

  接着,茅谦进京参加进士会考。

至京城第二天,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茅谦赶上并参加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干涉时政。

  

  举人茅谦的视野逐渐扩大,他认识了谭嗣同,还认识了去过外国的杨文会。

他在杨文会家第一次看到从国外带回来的洋玩意儿时,惊诧不已,这些洋玩意儿有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子午仪、经纬仪、纪线仪、叠测仪、地平仪、罗盘、陆地记里轮、水银风雨表、量风器、量雨器、量潮器。

这些仪器还附有大量的图纸,让茅谦大开眼界。

  

  他们成立了金陵测量学会。

每有空闲,茅谦就去杨文会家摆弄各种仪器,这也许就是茅家后代对科技情有独钟的初端。而此时的茅谦,是隐隐地有了科技强国梦想的。随着见识的扩大,茅谦慢慢开始办学办报,提倡西学,以期实现心中蒙眬的改变现实的理想。

他还因此送了次子茅乃封到日本学军事。

  

  茅谦自中举到去世的二十五年里,中国政治舞台演绎着波诡云谲的历史大剧:清王朝被推翻,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革命、骚乱、变革,此起彼伏,繁杂交错。

尽管如此,社会还是在进步。大人物们在筹划谋国,小人物们在改变命运。

茅谦,就这样在人生的最后二十五年里见证了这一切。

  

  茅乃登 茅乃封

  

  茅谦留下了三个儿子,茅乃登和茅乃封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茅谦由于中举,见识扩大,结缘宽广。

清末,新军兴,茅谦结识了新军九镇统制徐绍桢,并为两个儿子茅乃登和茅乃封在徐绍桢处谋得两份差事,这使得茅乃登和茅乃封跟随徐绍桢参加了辛亥革命,亲历南京光复,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覆灭,成为他们这一代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经历。



  

  辛亥革命成功后,由于茅乃登、茅乃封兄弟立了功,茅家着实风光了一阵,家境随之好转。但好景不长,宋教仁案引发二次革命,茅家开始避难。



  

  茅家兄弟二人晚年都不尽如人意,茅乃封潦倒,茅乃登为整理父亲的文集殚精竭虑,六十一岁便撒手离世。



  

  而茅乃登的下一代茅以升这一代,跨越世纪,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变化的年代。

  

  茅以升 茅以新

  

  茅以升和茅以新是茅家以字辈的代表人物。



  

  在上两代人的影响下,茅乃登的两个儿子茅以升和茅以新兄弟从小便有了自己的梦想,希冀寻求科技救国之路。

事实上,二人一直在逐步实现着祖父茅谦的梦想科技救国。

兄弟二人都获得了公费奖学金赴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他们一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努力应用所学的科学技术,为国服务,为家努力,一边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培养一代新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茅以升这代中国人的努力和带动,中国科技的发展才有日后长足进取的基础。



  

  茅以升和茅以新这一代人见证了我们这个国家从动荡中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他们参与这个过程并为之付出全部努力。



  

  茅以升(18961989),是目前茅氏家族最负声望的人。

  

  茅以升1916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在美国学习桥梁专业。

1919年回国后,于1933年应当时杭州建设厅厅长曾养甫之召,辞去北洋大学校长之职,赴杭州筹建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

1934年到1937年,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无数波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在杭州设计并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工程竣工后,他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中国桥魂、楷模、一代宗师

  

  从此,茅以升和大桥密不可分。

提起茅以升,人们想到的都是大桥。那是个革命的年代,中国是革命的中国,科学在无形之中扮演着推进革命的角色。

而茅以升,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怀揣着他的历史使命艰难前进。

  

  钱塘江大桥竣工之时,正值日寇来犯,为了割断日寇尾追,茅以升忍痛炸毁了刚刚建好的大桥。

抗战胜利后,他又亲自主持了大桥的修复工程。茅以升经历了主持建设、炸毁、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全过程。一个人和一座桥,竟有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关系。



  

  茅以升去世时,他的弟弟茅以新已重病缠身,一年后也与世长辞。

  

  茅以新比茅以升小七岁,两人有着比较相似的人生,只是茅以新默默无闻,这符合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1921年,茅以新大学毕业,学业优秀的他,被学校派出公费留学。



  

  留学回来,茅以升留美时的同学侯家源正接手建造浙赣铁路(当时叫杭州铁路),急需人才,便邀请茅以新去;同时茅以升也向弟弟发出邀请去他主持的钱塘江大桥项目工作。



  

  一边是哥哥的建桥项目,一边是更符合自己专业的铁路项目,茅以新选择了铁路,选择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

从此,茅以新便同铁路结下一生的缘分。因为浙赣铁路,茅以新一家在杭州住了六年。

浙赣铁路通车时,茅以新激动不已。那天,茅以新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参加了通车典礼。当火车从面前呼啸而过,全家鼓起掌来。茅以新有四个孩子,除了大儿子茅于轼出生在南京,二儿子茅于杭,女儿茅于兰,小儿子茅于海都在杭州出生。

凝聚着茅以新心血的铁路建成了,茅以新因此获得了交通部颁发的银盾奖牌。

  

  文革十年,茅以升被挂牌批斗,妻子因惊吓过度离世;茅以新成了臭老九,七十高龄被下放到干校劳动;但他们终于迎来了重见天日那一天。

文革后的中国,科学家的地位被抬高,茅以升再一次登上了社会荣誉的顶端,茅以新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地位得到明显改善。

茅以新行事低调,作风谦虚,到了晚年,吃饭时还会说一句: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吃饭,真是浪费国家粮食啊 !

  

  茅于轼 茅于杭 茅于海

  

  茅于兰 茅于燕 茅于恭

  

  茅于榕

  

  这几位是茅家于字辈的代表。



  

  文革十年,茅家三代人都赶上了,受影响最深的、心最痛的就是于字辈一代。

时代的烙印是如此深地刻在了这一代人身上。正如媒体人茅青所言,他们经历并见证了自己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走过的所有弯路,也见证并经历了后来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



  

  茅于轼是茅以新的大儿子。他和自己的伯父茅以升同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年仅二十八岁,年轻有为。

那是一个令中国一代人都难忘的年代,铁道部要给他的伯父茅以升一点颜色看,但茅以升名望太大,所以把其侄子茅于轼打成了右派。茅于轼就这样从铁道机械工程师变成了一名养路工。

  

  命运的走向似乎隐约而行,却又清晰可见。

右派使茅于轼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方向,却最终促使他转向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饥饿差点毁了茅于轼的健康,而在文革中,他又惨遭毒打,死里逃生,被当做危险人物赶出京城尽管如此,茅于轼仍是幸运的,因为他活了下来,并在80年代开始专注研究经济学。

那时,他已经五十岁了。

  

  而现在,茅于轼的名字已经常常与社会上的各种争论联系在一起。

他的三个基本思想是主张市场经济,国家不要过多干预;反对特权;强调社会道德和信用,隐隐反映着他一路走来的坎坷人生,恰似与过去的历史在隐隐对抗。



  

  茅于杭是茅以新的二儿子,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毕业后留校教书。文革期间,他是兄妹中唯一没有下放到农村劳动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他大胆改行,从事计算机行业。80年代初,他看准了中文计算机这一行,先从汉字编码入手,设计了拼音联想码,后来又开发了汉语语音合成系统,使计算机可以说中国话。

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也没有兴趣开发市场。90年代初,他发现他开发的上述两样技术能帮助盲人解决读写汉字难的问题,于是主动同北京盲校联系,向老师们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教盲童学汉字,同时给他们提供软件和计算机设备。

他在这一领域一干十几年,影响逐渐在全国扩散开来。后来,他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开发了盲文点字显示器,比进口的盲文显示器便宜很多,引起了各国商家的极大兴趣。



  

  现在,茅于杭早过了退休年龄,却仍天天上班。他现在的科研小组有十个人,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运转。



  

  茅于海是茅以新的小儿子,茅于轼的弟弟,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留校。他是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做研究。

留校后,他成了电视教研组的科技尖子,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视为身边红人,还入了党,意气风发。

  

  文革期间,茅于海情绪一落千丈。

1969年,茅于海夫妇双双被下放到江西,但因为他在专业领域的才能,被人直接从水田里拉了回去,担任江西省电视大会战的技术总指挥。他拼命干了一年,把江西电视台从无到有地建了起来。

但因他有海外关系,被隔离审查,并被禁止参加保密的科研工作,还被戴上了特嫌分子帽子。他在此期间写出了《频率捷变雷达》一书,但领导说他沽名钓誉,不安心工作,不但禁止他出版,还开会批判他。



  

  文革后,茅于海发现自己的业务早就落后于国际水平不知道多少年了。于是他又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始工作,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1984年,茅于海发明了自适应捷变频雷达,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那本被批判的书也得以出版。第二年,美国国防部竟将此书译成了英文,他本人也被多国请去讲课。

1990年,他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接着他发明了用普通电话线同时进行数据传送和通话的方法,被国际电信联盟特邀参与制定有关的国际标准。

  

  21世纪,跨过世纪之交,茅于海以古稀之年,带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的大师经验和新的想法回到国内,积极筹备着设计与制造中国自己的电视芯片,开始了新的创业。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创新,不喜欢守旧,而今天的中国正是创业者的新天地,他觉得还是在祖国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茅于兰,茅于轼的妹妹,她是茅氏家族中少有的文人,曾做过记者,当过大学老师。



  

  茅于兰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急需各方面人才,高中毕业的茅于兰就到了北京日报社工作。

后来她考上山东大学中文系,停薪留职上了大学,后又读了两年俄语学院。山东大学毕业后回到报社当记者。

  

  茅于兰的事业很顺利,但文革很快开始了,她去了干校。



  

  1980年,她调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当老师,为中文系开了外国文学课介绍当代外国文学。

她喜欢阅读外国小说,工作就是阅读、介绍和分析外国文学。

  

  正是她,开始反观自己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思索自己家族的命运,有了把茅氏家族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

她由此开始寻亲、访友,搜集资料。但她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女儿茅青身上。

  

  茅于燕,是茅以升最小的女儿。

茅以升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子承父业,但茅于燕始终对父亲的专业不感兴趣。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心理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茅于燕被下放劳动。文革后期,有人发话说心理所还是有用的,她才被调回北京。

因为对弱智儿童成长的忧虑和关心,1973年,她开始从事提高弱智者的智力研究,开始关注弱智儿童。如今,她已是国内从事婴幼儿智能追踪研究的少数几个知名学者之一。她开创了中国弱智儿童早期教育的先河,被称作中国弱智儿童之母。



  

  因为取得的不凡成就,她被选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国际知名人士录》和英国剑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

2000年,她获国际大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她还创办了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二十多年来,先后对六百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训练和教育。

  

  文革之后,茅家于字辈大多已到退休年龄,他们的美好时光已在过去的年代中被消磨殆尽,能活下来已属幸运。

还好,他们中很多人并不甘心虚度自己的一生,各自在人生的余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成就。



  

  但更多的人并未如此幸运。

  

  茅于恭,茅以升的侄子,193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茅以升建议他向英国工业协会申请半工半读。

接着他赴英读书。1939年,他通过了英国工程师的全部考试,又去德国参观工厂。此时,二战打响了,茅以升又建议他去美国继续学习,于是他前往美国,在美逗留近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建议他回国。他放弃美国的工作,于1950年回到祖国。

  

  他先是在长春汽车厂任总工程师,后又调到洛阳拖拉机厂。

本来希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但没想到接下来是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文革期间,他全家被发配到乡下,住牛棚,吃牛食。一个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就这样与牛共度数年。

那时他已将近六十岁。

  

  文革后,茅于恭的地位和名誉渐渐恢复,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迫害和打击之后,他渐生去意。

当儿女都定居美国后,他选择了重新踏上美利坚国土,并最终长眠在那里。

  

  茅于榕,茅于恭的弟弟,一个有才华的法律专家,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十年,直到1980年,他的历史问题才得以解决;茅于润,茅以升的小儿子,经历惨痛的文革岁月后也出国定居。

这几位命运多舛的于字辈亲属,晚年按照自己的方式尽量多地做些事情,以弥补中年时期浪费的时间。



  

  茅家为字辈

  

  茅家为字辈是于字辈的下一代,他们明显比他们的长辈幸运,他们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挨斗、挨打、挨批。

尽管他们曾经失学,受过歧视,受过委屈,挨过饿,但同他们的长辈相比,他们没有受到精神折磨,物质生活也好多了。



  

  改革开放以后,茅家为字辈中很多人选择了移居国外。茅以升的孙子辈大部分在国外定居,茅以新的孙子辈多数也在国外生活。

茅以南(茅以升的哥哥)的孙子孙女也多告别故土,远涉重洋。

  

  茅家为字辈的人现在大多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一些年轻的也在不惑之年了,他们生活安定,儿女成行。

他们中出国定居的,多数在美国从事高科技工作,或在公司任职或在大学教书。

  

  他们在跟随父辈经历了文革之苦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块曾养育他们的土地,离开曾让他们伤心的地方。

但是他们移居国外后总感到一种失落。尽管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生活习惯上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尽管他们之中大部分人的生活优越富有,但他们仍旧感到失落。

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进入中老年,他们开始反思。跟他们的长辈相比,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他们的生命显得过于苍白。但时间飞逝,他们将老了

  

  即使如此,他们仍是努力的,优秀的:茅于宽的儿子茅为友做断裂力学和残余应力测量方面的研究和咨询,长子茅为众定居土库曼斯坦,在中国石油公司当翻译;茅于轼的儿子茅为星在美国拿到机械系文凭,在汽车公司工作;茅于轼的女儿茅燕星定居加拿大;茅于杭的儿子茅为华读完博士学位在苹果公司开发芯片,成就斐然;茅以升的外孙女徐依协1979年就考上了李政道的研究生,后到英特尔公司做研究员,入住硅谷。

茅于恭的长女茅为红成了美国的实业家

  

  茅家尚字辈

  

  2006年1月,十七岁的美籍华裔高中生茅尚程获得了美国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得到了一千美元奖学金。

因为他发明了从动物粪便中提取能量并转换成天然气。半年后,他被哈佛大学重奖录取,主攻胚体细胞研究。

2007年,他又获得了哈佛的海克史梅斯奖学金,走上科技之路

  

  茅尚程是中国大名鼎鼎的茅以升家族成员。

他是茅家的新生代,茅氏家族为字辈的后代。茅家的尚字辈就像新生的种子,没有污染,没有伤痛,鲜有瑕疵,他们在愉快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被精心地呵护,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如此地单纯、向上、积极、透明,苦难、受辱、压抑、悲愤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他们正在成长,有的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有的还在读大学或中小学。他们思维新颖,见解独特,以崭新的视角和眼光理解世界,理解人生。但不可否认,他们正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传承着家族之风: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