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曾益新 从海归到院士——访中国肿瘤学专家曾益新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于2005年在43岁的时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年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在"广东癌",即鼻咽癌这一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进行了

他于2005年在43岁的时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年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在“广东癌”,即鼻咽癌这一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他牵头制订的医改方案,是十个医改方案中唯一一个来自医疗界的方案,受到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他就是著名肿瘤学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

留学“开阔视野”

曾益新1990年获得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他先后在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深造,从事信号传导及肿瘤抑制基因调控机理的研究。

1997年,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现已与中山大学合并)一举召回10多位海外学子,此举曾轰动一时,而曾益新就是当时的回国人员之一。当被问及选择集体回国到底图什么时,曾益新只说了4个字“学有所用”。

回想5年的海外学习和生活,曾益新感慨良多:“对我来说,留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在日本我体会到什么是勤奋和认真,在美国则感受到真正的自主和创新。国外5年学到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海外生活期间,曾益新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常常思索日本和美国之所以高度发达的原因。这些都为善于思考和交流的他奠定了在科研和管理方面成功的基础。

回国“学有所用”

归国12年,曾益新一直在试图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和好的管理方法,移植到国内的土壤中,使之在中国生根发芽。他带领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特别是2005年年底,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鼻咽癌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上,揭示了鼻咽癌成为“广东癌”的奥秘。

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曾益新带领的团队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初步明确了EB病毒亚型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发现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

这些研究进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癌症研究》和《病毒学杂志》等国际权威杂志上。曾益新也因此当选为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的理事长(2006年至2008年)。

12年间,曾益新获得过许多基金的资助,并作为“十一五”863重大专项的总体专家组组长,主持“我国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2005年,43岁的曾益新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2006年获得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这些科研成果与个人荣誉本已令多少人羡慕不已,但这些并不是曾益新成绩的全部,在潜心搞科研的同时,曾益新在医院管理和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也表现出战略家般的胆识和眼光。

曾益新回国不久就被任命为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医院院长和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上任后,熟知国外科研管理模式的他,很快就把已在国外普遍实行的“课题负责人制”引入研究所,以此整合所内资源,为埋头钻研的人提供更优化的平台。曾益新自身的海外留学经历,也使他更注重培养和引进国际型人才。他在担任院长后,医院每年拨出经费大力选派优秀年轻人出国进修。

曾益新说:“我希望他们不仅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能在视野和思维方面有大的进步。我常对医院的科主任们讲,当科主任管理是第一要务,而管理中理念最重要,好的理念来自于广阔的视野、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思维。”

身为院士的曾益新,还承担了博士后管理制度改革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等课题的研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医疗体制改革。

作为中国科学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咨询项目负责人,曾益新带领一批广东专家制订了全国10个医改方案中唯一一个来自医疗界的方案,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提出务实的解决方案,受到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

回归“让我着迷”

作为在上世纪90年代前往日本和美国留学的青年才俊,曾益新能在12年前我国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时候选择回国,令有些人觉得“不好理解”。1997年曾益新回国之初,当年他在日本的导师曾发邮件给他,就认为他的回国“是一种浪费”。

据曾益新讲,回国前他的朋友常在他面前说回国发展的压力很大,但曾益新对自己12年前的选择显得坦然而自信:“回国虽然不是爱国的唯一方式,但当时确实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觉得回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国学习、提高自己、回国更好地工作。”

“安顿下来,融入进去,发挥优势。”这是曾益新总结的留学人员归国三部曲。回国之初,面对与美国根本无法相比的工作环境,曾益新选择的是放平心态,融入进去。

他坦言,刚开始时确实有一个相对漫长而艰难的“休克期”,但自己赶上了“好机遇”,赶上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各项措施的落实。回国这些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能亲身经历并参与到国家这些年快速发展、进步的过程之中”。

他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向海外留学生发出求贤信号的姿态令我感动,如今国家具备了站在国际视野当中看人才、选人才的胆识和眼光。”

曾益新最后说:“从自己归国发展的经历来看,回国发展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每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都有机会、有舞台。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精神上的文化认同感,这个层面上的‘回归’让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