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新瀛海威 张树新:忘掉瀛海威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一个更像书房的会客厅,一个4平方米的椭圆形木桌上堆满了书籍,<洛克菲勒>.<华尔街资本主义>.<非理性繁荣>--它们都横横竖竖地摆放在那

这是一个更像书房的会客厅,一个4平方米的椭圆形木桌上堆满了书籍,《洛克菲勒》、《华尔街资本主义》、《非理性繁荣》……它们都横横竖竖地摆放在那里。

整个房间都被原木的深褐色所映衬,沉静之中也显现出主人的个性。与零乱的书籍相对的,是一排整齐的搁物架,上面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原木收藏品,这是这个房间里不多的商人印迹。

但这的确是一个商人的会客厅。它的主人是一个与中国互联网的诞生息息相关的女人,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张树新。

在这间屋子的窗台上,摆放了一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是1986年,刚刚毕业不久的张树新。那时,她的职业是《中国科学报》的一名记者,脸上还有一丝风尘仆仆的痕迹。旁边的一张彩色照片,是一个白净、文弱的女孩,这是她的女儿。

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和瀛海威——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企业,没有了半点瓜葛。张树新也拥有了新的公司、新的身份——联合运通控股公司董事长。但在近10年之前,可以说瀛海威曾经是张树新的全部。

10年的时间,瀛海威从中国第一间互联网企业,一步步从峰顶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12月16日被北京市工商局注销而消失于无形。

“墓碑”、“先烈”,这位昔日瀛海威公司的创建人对于媒体的渲染已淡然处之。的确,一个人不可能被曾经的一段经历所占有。“瀛海威”已经成为一段历史,张树新也没有去刻意抹掉这一段历史。现实总会封存着一丝记忆:在会客厅的搁物架上,还有一个镜框镶嵌着当年张树新在中国某家知名商业杂志的封面人物照片。

对于在瀛海威的沉浮往事,张树新认为这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她对记者说,每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体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每个人注定都会做一些有投入但却没有回报的事情。“那就是一段个人经历,失败和成功都是个人财富。时代恰好需要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扮演一个角色,而我刚好碰上了。”

“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市俗的社会当中,都不能免俗。”张树新说。

张树新自认是一个生存智慧较高的人,多变、丰富的从商经历也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点。她当过记者,做过政府官员,进入过通讯寻呼行业,更因为瀛海威成为“IT精英”,之后又转身与资本亲密接触,步入投行业。

她个性特质里透着一股商人的韵味。“我做什么都能成,这是一种本能的东西。”张树新说。西班牙人曼纽尔.卡斯特更在《网络世界的崛起》一书中,称她是“在男性统治的中国商界内,一位少见的强力女性”。

她是一个有着领导天分的商人,刻苦而又善于思考问题。她可以做到在生孩子的时候自己是个妊娠专家,而在做互联网的时候是最优秀的互联网专家。可以想象,一个“可以把读哲学当作休息的人”,她所拥有的可怕的潜力和爆发力。

张树新说自己下海的最初目标就是赚钱,因为太穷。1991年挣100多元工资,那时她的父亲已是癌症晚期,想买点吃的都买不起,就把所有东西都抛弃了下海。原始积累时期的张树新什么都干过。赚了点钱以后,就琢磨怎么去做企业。最初的选择是做寻呼台,之后机缘巧合做了瀛海威。

但尽管瀛海威集中了张树新自己许多事业理想和大企业抱负,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功亏一篑,付诸东流。

但不管怎样,瀛海威的3年无疑是张树新的一段特殊经历,它极为复杂、困惑,就像是一个难解之局。

张树新无疑曾经相当困惑。离开瀛海威以后,她问过自己当初到底想做什么,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局面,为什么到今天一直没有人能讲清楚,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的利益主体不一样?

她最终为自己找到了明晰的答案。她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那样一个股东利益主体不明晰的状态中,在那样一个行业环境中,我觉得后来的结果是正常的。首先,一个企业做一个行业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特别因素才能长大,比如资本的强力支持,股东利益完全一致。总而言之,要有补这个缺陷的东西。第二个致命缺陷是股东利益主体的不明晰,对于操作这家公司的股东来讲,不仅有瀛海威,还有克尔克,这就使这个问题变得极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