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

2017-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盛中国(1941- ),江西临川人,著名小提琴家.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195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赴苏联留学.1

盛中国(1941- ),江西临川人,著名小提琴家。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195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赴苏联留学。1962年参加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多次应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他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十多张唱片以及CD、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被誉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等。

2009年4月1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记者在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联系了屡次之后,终于在位于北京罗马花园的盛老师的家中见到了“真人”。一进门,心直口快的盛老师一边擦拭着手中的小提琴,一边直奔主题地对记者说可以开始采访了。

记者本打算先细细品味客厅中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古董和字画的,无奈之下只能先“割爱”了。我们的采访话题从不久前刚刚去世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开始。(以下记者简称“记”,盛老师简称“盛”)。

记:听说您和林耀基先生是同学?

盛:是的。我和林耀基先生是同一批去前苏联留学的同学,相互之间有着纯洁的友谊。林先生不仅是“名师”,更是“明师”。

记:盛老师能否解释这两个名词有何不同的涵义?

盛:“名师”很好理解,就是很有名的教师的意思。中国的小提琴“名师”大多集中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音乐名校中。而“明师”光有名不行,还必须是非常“明白”的教师。只有“明师”越来越多了,才会使学琴的孩子少走弯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小提琴学生。

记:林耀基先生就是这样的“明师”。

盛:由于林先生非常“明白”,所以才能够“点石成金”,培养了一大批“冠军学生”。也就是说,学习小提琴除了须有较高的天分、良好的乐感、有着一双条件非常好的手外,还须遇到“明师”。 遗憾的是,现在像林先生这样的“明师”太少了,这才有了小提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与“古典音乐听众的培养”

记:正因为有了林耀基这样的小提琴大家,国内的音乐院校小提琴专业的教学水平才能取得今天如此的成绩。

盛:成绩是有的,问题也不少。前不久刚刚结束的CCTV小提琴比赛获奖的选手几乎都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全国其它音乐、艺术院校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根本无法与这两个学校相抗衡。

盛:是啊。差距太大了。这两所音乐学院是“第一世界”,其它地区和院校是“第三世界”。

盛:没有。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存在着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优秀的音乐师资几乎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自然就加快了这些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中、西部等边远地区由于缺乏一流的音乐师资,相应的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当然就无法和前者比肩。另外,换个角度看,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个慢功,古典音乐听众的培养也是需要细水长流的。

记:所以您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夫人在全国各地举办音乐会。

盛: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个问题非常重要——音乐会的演奏曲目选择。原来开音乐会,是“曲目推人”;现在开音乐会,是“人推曲目”。一场音乐会,如果你演奏的曲目全都是听众喜欢的、熟悉的曲目,那么听众的欣赏水平就无法提高;如果你演奏的曲目全都是听众不熟悉的、有前瞻性的曲目,那么听众必然会拂袖而去——远离古典音乐。

记:所以说,从事古典音乐演奏,“度”的把握还是很有学问的。

盛:没错。不仅是小提琴,钢琴也是如此。钢琴是古典音乐王国的皇帝,小提琴是皇后,通过这两件乐器将古典音乐介绍给听众,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记:盛老师和夫人——日本著名钢琴演奏家濑田裕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组合嘛,可以说是“琴瑟和鸣”。

记:盛老师有没有想过百忙之中抽空做一些小提琴教学的工作?

盛:我倒是想搞教学,但是我太忙,分身无术。我每年有100多场音乐会,根本无暇亲自指导学生们。然而看到现在各地很多学小提琴的人的错误演奏,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参与一些“大师班”的教学。比如说吃一块蛋糕,明明可以直接伸手将蛋糕拿起然后放进嘴里的。但很多人却偏偏先要将蛋糕高高举起,在空中划两三个弧线,然后再放进嘴里。这样就将很简单的一个运弓给复杂化了——方法错误。

盛:一部分是。还有演奏者本人对小提琴艺术的理解问题。很多人认为小提琴就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我则不然。我认为音乐是深刻的,真情应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我现在演奏小提琴不是用手拉,是用心在演奏。

记:您能否为我们读者举例说明?

盛:比如说我拉《梁祝》。我每年在国内外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达百场之多,其中每场的保留曲目就是《梁祝》。如果不演奏《梁祝》,音乐会主办方和听众都不答应。60年过去了,《梁祝》仍显现着巨大的艺术生命力。目前,我演奏的《梁祝》有5个版本。其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如果仅仅考虑到技巧的话,很难把每次的不同表现出来。我从力度、速度、音色等各方面,把该主题的每次出现都表现地同中有异。

记:说到《梁祝》,我想到了一个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琦崇子。不少人说尽管她对《梁祝》情有独钟,但可能是她的日本文化背景的原因,她演奏的《梁祝》总给人一种不够“正宗”的印象。

盛:(笑)西琦崇子是一个在香港靠演奏中国作品赢得听众青睐的外国小提琴演奏家。《梁祝》和其它中国小提琴作品透露出的中国民族音乐的美,是需要细心品味的。

记:我注意到您刚才说在做全国小提琴比赛评委时,评委中小提琴演奏家只有您一位,其他都是小提琴教育家。这是否反映出我国小提琴界“教琴”的要远远多于“拉琴”的?

盛:现在既能“教琴”,又会“拉琴”的小提琴家越来越多,如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薛伟、柴亮、童卫东、徐惟聆等人。原来有些小提琴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几乎不示范的,现在基本都能示范了。

记:希望盛老师这样的“名师”能够为我院的“全国音乐教师等级认证”小提琴师资培训班培养一批明日的“明师”,使得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将来既能“教琴”又能“拉琴”。

盛:如果来自基层的每位小提琴教师都既能“教琴”又能“拉琴”,那么这不论是对中国的小提琴事业,还是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都将会起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作用。如果说小提琴艺术是金字塔的话,他们都是“塔基”,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