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教授解读《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 背 景 据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94亿,但2006年IDF的这一统计数字已增长到2.46亿,

一、 背 景 据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94亿,但2006年IDF的这一统计数字已增长到2.46亿,预计2025年将达3.8亿。糖尿病是发达国家的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大量证据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正进入糖尿病流行期。

IDF临床指南工作组主席Stephen Colagiuri教授表示:目前,糖尿病被视为人类面临的大规模流行病之一,也是引发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每年因糖尿病致死的人数有380万。其中有许多还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控制不良伴随肾病、肾衰竭、失明、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另外,有报道显示血糖控制不良与抑郁有很强的关联性,抑郁反过来又为糖尿病的控制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2型糖尿病(T2DM)的发展特点是渐进的胰岛素作用减低,到B细胞的功能恶化,最后至胰岛素分泌缺陷。在出现糖尿病临床症状前,代谢紊乱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原因为第一时相分泌缺失、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以及胰岛素缺乏导致的餐后肝糖原输出抑制减低。

餐后高血糖是1型和T2DM非常常见的症状,即使以糖化血红蛋白评价代谢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可以见到餐后高血糖。

IDF为推动全球糖尿病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全球性糖尿病餐后血糖管理指南,在糖尿病治疗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内 容 在2007年第43届EASD年会上,IDF发布了一项最新制定的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指南——餐后血糖管理指南(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是国际上首个专门针对餐后血糖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可见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已引起全世界糖尿病学界的高度重视。

该指南号召运用更有力度的措施并且制定规范控制餐后血糖,达到优化糖尿病控制,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新指南包括以下议题:餐后高血糖、治疗策略和饮食治疗、自我血糖监测、非药物及药物治疗。

餐后血糖 该指南通过对一组问题的阐述,揭示了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强调控制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 餐后高血糖有害,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加、心肌血容量和心肌血流下降、癌症风险增高及T 2DM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相关,还可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

(2) 控制餐后血糖带来的益处:控制餐后血糖减少血管事件;同时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可达到最佳血糖控制许多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显示,积极控制血糖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延缓其进展。

Hanefeld等的荟萃分析显示,专门控制餐后血糖的阿卡波糖有降低心梗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显著趋势。 STOP-NIDDM研究也表明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糖耐量损害(IGT)患者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危险。

也有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相近的2DM患者口服瑞格列奈(作用于餐后高血糖)后CIMT减少者多于格列本脲组(52对18)。与安慰剂相比,阿卡波糖也能减少IGT患者的CIMT。

此外,一些间接证据表明,通过控制餐后血糖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指标的水平,如硝基酪氨酸、内皮功能、甲基乙二醛和3-脱氧葡糖醛酮(3-DG)等。Kumamoto研究显示,控制空腹血糖9.3时,餐后血糖的贡献率约为40。 Woerle等对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空腹血糖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