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临商周金文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印张:24 金文是商周时期镌铸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人们习惯将铜称为金,故称之金文.由于青铜器多为用于乐礼之器的钟.鼎,所以也称钟鼎文;

印张:24 金文是商周时期镌铸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人们习惯将铜称为金,故称之金文。由于青铜器多为用于乐礼之器的钟、鼎,所以也称钟鼎文;是古文字中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晚期以来,随着青铜器出土的增多和古文字、金石研究的倡行,金文书法逐渐成为书坛一枝既古且新的艺术品类。

虽然曾先后出版过《金文诂林》、《商周青铜铭文选》、《殷商金文集录》、《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及《金文编》等专集和专书,但由于这些编著,或因出版年久,或因书价不菲等原因,不易获得。

而且这些图书,是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古文字而蒐集的工具书,绝少顾及或着眼从书法角度提供给人们赏习金文书法的可能。现今学习和欣赏金文书法的人日益增多,目前却苦于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金文书法字帖。

笔者曾见到数种,仅是简单地将金文拓片汇集而成,读者难以从中掌握了解金文书法的艺术真味。因此,本书的出版,为广大金文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理想的范本,同时也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

    本书由临本、拓片,释文三方面组成。其中临本是体现该书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所在。临本出自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艺术家蒋维崧教授之手。

蒋先生以深厚的古文字学识和精湛的书法艺术造诣,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使得学者化程度很高的金文书法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其价值与意义在于:     一、 所选铭文,皆为字形优美、铭文清晰、字数较多者。

且具有不同时期特点的代表性作品。临本包括了商代的《小子□□》、西周早期《利簋》、中期《墙盘》、晚期《毛公鼎》,以及春秋早期的《秦公钟》等具有重要影响的43件铭文。

这些作品自殷商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正是金文书法生成初期直至成熟精美的全过程。从中可见金文发展的趋势和不同时期各具风采的金文书法全貌。     二、临本弥补了金文拓片某些侵蚀剥泐的缺字或笔划,为临习者提供了完整无误的铭文。

尽管临本所选原则皆为铭文清晰、拓印精良之作,但终归难于避免铭文局部,因年代久远造成的泥土侵蚀,和青铜器自有的锈斑;以及整理时带来的剔文等所形成的字形漫漶失真之处。

这些都会对金文书法爱好者带来临习的不便或误识。对字迹不清或缺笔的字,蒋先生用原器相同的铭文或与该器相关的其他铭文、或同时期的铭文补之,使其完整无缺,此举非熟谙金文者而不能。

比如《旅鼎》中首行“保”字,右上角斑蚀造成的假象,不易辨识,在临本中却清晰地表现出来,体现出蒋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     三、临本源于拓片、高于拓片。

蒋先生的临本忠实于原作,特别是对不同时期金文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精神气质,体现得真实入微。所谓高于拓本,是指蒋先生并不完全拘泥于拓本铭文,因为经过了写、刻、铸、拓等环节;和日后的失真,已不是原来书写的原貌。

蒋先生一贯主张,由铭文想见当时毛笔书写时的书迹,力求再现金文书法的原始风采。所以重视发挥毛笔的弹性,运用诸多笔法变化,创造出流美的艺术表现。与拓本相比,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同时临本也体现出蒋先生对金文书法的审美意趣。如对于过于险仄和荒率的字形,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使其造型趋于优美。蒋先生的艺术实践成功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临摹与自运,真临与意临等艺术关系,实现了他提出的“藉古开新”的艺术理想,体现着蒋先生对金文书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使清代发展起来的金文书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蒋维崧临商周金文》一书,由蒋先生携弟子刘绍刚君共同编成。

书中前言由刘绍刚君撰写,这篇逾万字的文字概述了金文书法及蒋维崧先生的金文书法艺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对读者不无裨益。蒋先生在耄耋之年,经两年时间,在不断应索的繁忙之中,编写出这本金文字帖弥足珍贵。加之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蒋维崧印存》和即将杀青的蒋先生书法作品集,届时将向世人展示蒋先生书法篆刻艺术整体风貌,那将是书坛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