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临金文 蒋维崧:古意 新韻——談金文書法創作

2017-06-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今天要講的是關於金文書法創作問題.金文,指的是中國古代(商.周)青銅器銘文所使用的文字.過去也有稱作鐘鼎文的,那是用鐘和鼎兩種器物來代表銅器.漢代人還有"大篆

我今天要講的是關於金文書法創作問題。

金文,指的是中國古代(商、周)青銅器銘文所使用的文字。過去也有稱作鐘鼎文的,那是用鐘和鼎兩種器物來代表銅器。漢代人還有“大篆”這個名稱,據說是周代史官所編字書用的字。因爲它早於秦代的篆書,所以把它叫作大篆,而把秦代篆書叫作小篆,以相區別。按通常習慣,鐘鼎文、大篆、金文,所指相同,雖然這不是嚴格的說法。

寫字,在古代本出於實用,在應用中新體取代了舊體,舊體退出實用領域,也就漸漸消失了。

直到宋代,由於銅器出土很多,興起了考古之學,出現了好幾種摹刻銅器銘文並加以考釋的書,可是當時寫篆書的人寫的還都是小篆,大書法家米芾偶爾也寫點篆書,字形大體上取之於古書裏保存的所謂“古文”,而不取真實可靠的出土古器物上的文字。再過了幾百年,直到清代後期,隨着金石之學的大興,這才有人注意到金文,把金文引進到書法之中。

爲什麼過去寫篆書的只重視小篆?推想起來,原因是:一、小篆有漢代人所著的權威性字書——《說文解字》,歷代被當作篆書形體的根據;二、小篆字數多,《說文解字》就收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足以用來書寫長篇文字;三是小篆有流傳的秦刻石,相傳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所書,因而被人所推崇效法;四是唐代出了一位篆書大家李陽冰,寫過好幾種碑刻,影響深廣,後人名爲宗法秦刻石,實際上是倣效李陽冰,以李的碑刻拓本作爲學習資料,不難取得。

晚清書家見到的銅器多了,古文字考釋進步了,於是在看慣了的小篆之外,以倣效金文來求篆書的新面貌。所以說,用金文來創作書法作品,歷史很短。

正因爲寫金文的歷史短,故而金文書法可供開拓的餘地就比別種書體爲廣。現在寫金文既要保留古意,還要加進後代發展了的筆法,以適應現代人的欣賞趣味。這樣,就不妨說是爲書法藝術開辟了新境地。

研究晚清以來金文書法家的得失利弊,利用現代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推進金文書法創作,是今天的事。

現在從事金文書法創作,我以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在吳大澂時候,初寫金文,不免受小篆的影響,筆道粗細一律,字形端莊有餘、靈動不足,沒有注意發揮毛筆的性能。我們知道,一部書法發展史,重要的一點就是筆法日益豐富,隸書的書法比篆書複雜,楷書、行書、草書的用筆方法又比隸書進步。

我們如果改變小篆那種綫條粗細一般、結體務求均勻對稱的形式,以用筆有變化,字形有動態,就可能得出新的效果。本來,書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字勢飛動,而字形生動,固然靠結構,而更重要的還在於筆畫有輕重起伏。凝重中而有靈動,靈動中顯出自然,應該是寫金文追求的一種境界。

第二,初期寫金文,限於當時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沒能注意區分字形時代的先後,往往一篇之中既有西周早期的字形(如“父”字作,有肥筆;“寶”字作

第三,現在發現的金文,總字數並不多,寫十幾個字或幾十個字的詩文就往往有好些個字是金文中所沒有的。以往的書家都不免按照小篆用偏旁拼湊出的字來補金文之不足,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濫用偏旁拼湊,乃至照楷書來改造,這就容易產生流弊。爲此,寫金文的書家先要具備一些文字學的知識。

第四,運\用古文字書寫作品,難免要利用工具書。像容庚先生主編的《金文編》就是一部金文字典。要注意的是,即使像《金文編》那樣審慎的字書,其中也沒能區分出字形的早晚,這就需要多臨一些銅器銘文,熟悉字形的時代。

再有就是有些過了時的工具書,如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等,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所考釋的字不少已被後來的學者糾正了,不能憑信,中國國內有的人寫金文用錯了字,就誤在運\用過時的工具書。這兩點也是靠自己具有文字學知識來避免失誤。

以上說的都不免粗淺\,請同道們指正。

謝謝。

原标题:蒋维崧:古意 新韻——談金文書法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