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的非凡一生 20年心血铸就历史巨著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狄德罗不仅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个博学的多面手,在美学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他的“美在关系”十分出名.而他发现的“狄德罗效应”又讲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生于法郎格勒.平民出身,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诞生在朗格勒市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技艺高超的制刀匠.他先后在朗格勒和巴黎的耶稣会学校读书.他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没有接受舅父的神甫职务,1729年

狄德罗不仅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个博学的多面手,在美学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他的“美在关系”十分出名。而他发现的“狄德罗效应”又讲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生于法郎格勒。平民出身,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诞生在朗格勒市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技艺高超的制刀匠。他先后在朗格勒和巴黎的耶稣会学校读书。他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没有接受舅父的神甫职务,1729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并于173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半工半读学习,给牧师写讲道词赚钱维生。毕业于巴黎大学文科,毕业后无固定职业,在巴黎从事著述。

1746年出版的《哲学思想录》被法院查禁,后来又因反对宗教的言论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不余遗力地从事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他的热忱和顽强使他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除为百科全书写的大量词条外,还著有《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百科全书》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无神论者,丹尼·狄德罗主编。1749年因抨击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而被捕入狱。出狱后,组织许多思想家编纂《百科全书》,坚持二十余年之久,于1772年完成这一巨著。它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象征,是一部多卷本的畅销图书,是传播启蒙运动思想的最好载体。

它把当时全部知识(科学、神学、哲学的等等,狄德罗百科全书给出的分类知识树)汇编为一部以字母顺序排列的多卷本图书,并大量出版发行,这本身就是出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从某种角度可说是整理人类有史以来全部信息Google的精神鼻祖。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

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

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1759~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

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

狄德罗效应由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稣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

狄德罗一生留给我们很多经典名言,下面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 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 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 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

· 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罗盘,使人们在暴风雨中不致迷失方向。

· 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是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就会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