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段玉裁 红笔杆:段玉裁四十年心血铸就《说文解字注》(图)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漫画:段玉裁潜心专研学问.(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2012年6月19日电(红笔杆)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还研究古音,作<六书音韵表>.又著<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一."闭门常胜得千金"    11岁时,小玉裁随父亲去毗邻(即常州)

漫画:段玉裁潜心专研学问。(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2012年6月19日电(红笔杆)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

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还研究古音,作《六书音韵表》。又著《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一、“闭门常胜得千金”    11岁时,小玉裁随父亲去毗邻(即常州)连江桥馆舍读书,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凡西周秦汉以来的书只要能找得到的,无所不读。其中对古音、古文字尤显示出特别的兴趣,并留心鉴别名家之说的是非。当时段家家境不好,田无一垅,生活清苦,只能喝麦粥度日,但他牢记“不中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钻研学问。

    段玉裁一生读书、著述,孜孜以求数十年,就是在为官期间也不间断。1770年,他调任四川边区,先后在几个县代理县官。

当时清政府正在平定青海大小金川的叛乱,段玉裁署理的两个县负责部分后备物资的调运任务。他每天起早贪黑,十分辛苦,毫不懈怠,但只要忙完公事,不管多晚,都会立刻静下心来,埋头学问。“漏下三鼓,辄篝灯篡是书(《六书音韵表》以为常)”,因而有“官况清卓,著述益富”的赞美之词。

    古文字学、音韵学是段玉裁一直所醉心的,为了能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段玉裁毅然决定退出官场,回到家乡闭门读书。

别人为他惋惜,他却十分坦然,说:“古人曾讲过‘开门常胜得千金’,现在反觉‘闭门常胜得千金’。”可见,潜心钻研学问,是段玉裁最大的心愿了。    二、四十年心血铸就《说文解字注》    东汉的许慎,给后人留下一部《说文解字》,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

这部字书是后世阅读古书的重要工具书,但也有错误。

东汉以后曾有人提出疑问,但没有人系统完整地为这部书写过注。段玉裁在42岁时开始校勘讹误,并为《说文解字》注解和阐述一字多义的由来。这项工作耗费19年的时间,编纂成《说文解字注》,540卷。

后又用13年时间,把他浓缩、精炼成《说文解字注》。这时他已70岁高龄了,但还不打算将书刊印出来,凭着他对学术研究的认真负责,又用8年心血反复推敲修改。这样历时4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在编纂期间,疾病、困窘以及接连不断的横逆讼事一齐向他袭来。他原来身体就不好,又患风湿臂痛,后来又上了脚,染上疮烂大疾,身体极度虚弱。晚年屡遭讼事的折磨,不得不迁居镇江、苏州等地,找一个安静的著书环境。

由于古文字训诂、音韵有极强的专业性,连一个理想的助手也找不到,所以什么事都得亲自动手。这种种不幸叠加在一起,在身体上、精神上给这位老学者带来巨大压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现在的我可以称得上是老、病、贫三者兼而有之过去总觉得对人说自己贫困是一种耻辱,到了这个时候也不能在隐讳了。

”在给好友王念孙的信中说:“我已经70多岁了,可实际上我显得更老,目力极度衰退,昏愦老迈的样子就像80多岁一样。

年纪越来越大,精力逐渐衰竭,我最担心的是我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本书。每想到这些,心中就特别难过。”1815年,耗尽段玉裁半生心血的《说文解字注》刊成后4个月,他在苏州去世了,终年8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