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韵帕格尼尼 李传韵 他被称为80后“帕格尼尼”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21日晚8点半,冬至前一夜,气温下降到摄氏2度.与室外空气的清冷形成强烈反差,昆明人民胜利堂内掌声不断,无论是听懂与否.欢喜与否,场内

12月21日晚8点半,冬至前一夜,气温下降到摄氏2度。与室外空气的清冷形成强烈反差,昆明人民胜利堂内掌声不断,无论是听懂与否、欢喜与否,场内观众的鼓掌很热很热。

    而这所有的热度只为一个人,一个被业内誉为“现代帕格尼尼”的80后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台下大多观众是一群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希望工程受助学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现场聆听小提琴独奏会,虽然这也使得掌声略显不够专业,但这些“不懂装懂”的观众们用掌声表达的却是最真挚的情谊,而这就是吸引李传韵短时间内再次不远千里,义务赴约的动力所在。

琴上跳舞的“魔鬼天才”

    对于李传韵,西方媒体的评价是很高的,“一个在琴弦上跳舞的“魔鬼天才”,一位用技巧征服世界的大师”,这对于一个80后的小提琴家来说,无疑是至高荣誉。这次,李传韵来到云南,是为云南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的纪念,李传韵被受聘为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专门为20年来关注支持云南希望工程事业发展的社会爱心人士,受助学生代表献上独奏慈善义演。

    面对媒体的关注,自称不善言辞的李传韵这样诠释着自己的义举:“教育是创造美好未来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本身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看到那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我会流泪,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能够以我的一技之长去帮助他们。”

    如媒体所说,这个拉起琴来就连在舞台上也会不停挪步,常被现场录像认为是“多动症”的“顽童”,在这场独奏会上特别注意自己的举动,“责任和压力特别大,我不能把自己以往比较随性、随意的孩童气息传达给现场的青少年,我需要特别用心。

”演出前,李传韵说,他要把内心深处更多真诚的耐心、细心、诚心、善心、怜悯之心等等所有一切能想到的“心”,化为琴声来传达他对贫困学子的关心、对希望工程事业的支持。

“琴魔”的音乐“朝三暮四”

    “琴魔”是外界对李传韵用得最多的评价,高超的技艺是他演绎音乐的最有力保证。如果说台下观众对这门高雅的艺术了解不多,但李传韵特意为大家所准备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卡门幻想曲》这些曲目则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

时而忧郁哀婉的乐句如云似雾地弥漫开来;时而高亢嘹亮,宣泄愤怒和希望;时而热情洋溢邀你同欢……各种音程的双音、双泛音、左手拨弦、连顿弓、飞弓等令全世界的乐迷顶礼膜拜的“魔弓大法”表演的同时,他又将更多的感情充分融入到乐曲表现中,让人感觉到这并非单纯的“炫技”。

    “我的音乐比较天真,没有太多的掩饰,而这也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素所在。”对待音乐的理解,李传韵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把真实的东西拿出来就好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真。“我在音乐上的畅所欲言、天马行空就是这样来的。”

    多年前,李传韵就曾表示自己常会做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它未必能说服你,但是它肯定会让你意外。”而这样的观点在他的音乐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继承和发扬了帕氏即兴改编的风格,根据自己演奏时的心境和状态对乐曲进行再创造,使原有的高难技巧得以进一步提高,听众在每一次聆听这首作品时都会发现新意,得到不同的感受。

这正是李传韵被称为“现代的帕格尼尼”的原因,“音乐是多变的嘛,充满生命和活力,不是木头,不是死的。”

名动四方却不善言辞

    对于李传韵面对媒体包围时自称的“不善言辞”,经纪人认为很不妥,但李传韵却有着这样的解释:“我的表达能力要分场合。和朋友在一起,我是可以很健谈的。比如说现在就只用面对你一个人,我就不再感觉你是记者,而是能当做朋友来轻松地表述了。”

    1980年出生的李传韵,很小年纪就名动四方。两岁时就已能认两千多个汉字。1983年,李传韵开始随父母学习小提琴,5岁参加“北京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亚军,并成为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的学生。1991年, 11岁的李传韵在“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上赢得少年组第一名,成为该国际顶级小提琴赛事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之一……

    或许是常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李传韵能自如地表现自己的自信与自我,但台下却游移了,“在生活中,我就要显得相对比较弱一些,或者说是有些自卑了。”直到现在李传韵都没能弄明白,为何自己走下舞台就会显得这般不知所措,眼下已到了“三十而立”的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很快调整自我,找到心态的平和境界,在生活中也能回归平凡,对此他相信这将不会太远。

    对 话

“我先天具备做音乐的潜质”

    舞台上的李传韵总是充满激情,随着强劲的节奏动作很大,可在舞台下,李传韵却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以至于在采访前,李传韵的母亲要求多给儿子一点时间,让他好好准备。

再见面已经是下午,黑色风衣,黑色长裤,这位被誉为“现代帕格尼尼”的80后小提琴家,似乎想要通过黑色表达自己的神秘。不过在谈话间,李传韵更多表现出的是真诚和亲切,他会不时低头,再扬起头,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也许,交谈,他也仿若沉浸在音乐中一般,找到了一种快乐。

    《人物周刊》: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李传韵:在物质与精神上都很富足,但却很单一。因为需要练琴,很小就被关在家中,被束缚了小孩子贪玩的天性。也可以说是充满了枯燥与无奈。

    《人物周刊》:现在有许多孩子的童年和你的一样,也很无奈地被父母安排了这样那样的“兴趣班”。

    李传韵:我想对所有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所不喜爱学业的家长说,强扭的瓜不甜。任何勉强得来的东西,都不会有好下场。

    《人物周刊》:但你却成功了,这不就成了家长们的一个正面教材了吗?

    李传韵:不一样。我从被迫地无奈接受到心甘情愿地选择接受,只经历了一个较短的过程。这或许就与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有关吧。但更多的孩子并不一定具备了我这样的先天条件。当然如果这个孩子同样也具备这个潜质的话,也就需要规范一下他。

    《人物周刊》:有谁的父母一早就知道孩子是否天生具有潜质?

    李传韵:是很矛盾。可能是我比较乖吧,比较听妈妈的话。我妈妈就一直说我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如果当初不听妈妈的话,反叛了,不练琴了,为所欲为了,或许今天我的生活就不是这样的了。但我想作为父母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挖掘”孩子的潜质,而不是“逼迫”孩子做为难他们的事。

    《人物周刊》:你说很听母亲的话,那是否意味着今后选择成家对象都需要听母亲的?

    李传韵:我对妈妈的话大局上是很听的,但在择偶这个问题上就是父母意见和我个人意见各占一半了。怎么理解我与母亲的关系呢?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感情。如果把我比作火箭,母亲就是助推器,我很期待,助推器燃料燃尽火箭腾空的那一刻。

    侧 记

毛绒小熊如影随形成怪癖

    李传韵有一个怪僻,就是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他最亲密的伴侣——白色毛绒小熊。对此,他并不避讳。

    已满30岁的李传韵在艺术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需要一个能听懂我的琴声,能听懂我的心绪的人,但目前在生活中还未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只能随缘了。”

    而小熊则承担起了所有的精神寄托。“它扮演着5个角色:在生活上,它是我的倾述对象、灵魂伴侣、精神支柱;运气方面,它是吉祥物;音乐上,它是我的知音;亲情上,它是我的孩子,我常给它洗澡、化妆打扮;爱情上,在没有女朋友之前,它就充当了我的伴侣。”

(撰稿:春城晚报记者 陆敏  摄影:春城晚报记者 范春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