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淑兰 王淑兰先生书画稿摭感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丹青写出是精神----王淑兰先生书画稿摭感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是:艺术家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中,常人生活在生活中.是的,人是要生活的,而且是主要目

丹青写出是精神————王淑兰先生书画稿摭感

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是:艺术家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中,常人生活在生活中。是的,人是要生活的,而且是主要目的,但艺术家不仅仅是生活,其有提升生活的本领,这就是艺术。

在古城天水,生活着一位和笔墨打交道已逾五十个春秋的老人,这就是年过古稀的女书画家王淑兰先生。她以女性的细腻和坚韧,在艺术天地里,融入生活历练的感悟,将岁月的经纬在她的点线和色彩里织出一种境界,丹青不知老将至,超逸的品格,傲立的精神,使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内美和充实。这不正是艺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我不认识王先生,但从老人的书画集里,却分明看到了世俗中没有的许多宝贵东西。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很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书法》就登过王先生的书法作品,写的是章草,简静质朴,内容好像是杜甫的秦州诗,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先生的子女们聊起这个似乎隐退了的名字,我才和二十年前的作品对上了号,并且知道先生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可见她把书画真正当作生命精神在默默体味着。

王先生的书法主要写魏碑和章草。在魏碑上,她从《张黑女墓志》、《刁遵碑》、《崔敬邕碑》中感受到了规正雍容和细微变化,尤其从《郑文公碑》和于右任的碑行中悟出了停留、开阖、莽而不滑、从容自得的用笔与气息。很显然,她对书法是怀着敬心来写的,同时又用淡如的灵智调节笔墨,不争时趣,不染尘埃,所以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她的一幅魏楷对联曾获得过甘肃省第四届书展二等奖。不过,我还是要多说先生的章草。

中国书法很怪,愈往上学,愈古,愈难,也愈能出味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唐代的孙过庭就觉察到了,他认为是“古质而今妍”的原因,对极了。比如产生并发展于两汉间的章草,比后面的书体都“质”,所以它更有味道。“质”和“妍”是审美判断,前者有朴实、天然、率真的成份,后者则更多了流美、饰藻、外在的形式,哪一个更贴近艺术和人的本质,识者不辨自明。

王先生终于把目标定在章草上,的确是慧心所具的选择。于是,她从赵孟頫的章草入手,学草法规律;又以现代章草大家王蘧常的《千字文》为范本,研习结体和用笔;当然,源头上的史游《急就章》,更增添了她对古意的缅想和感兴。

我从一些作品中读得,期间线条的质感,肯定是魏碑的功夫帮了大忙,这正是王先生的通脉善化本领。

总体来看,王先生的章草用笔干净利落,笔法醇古,初视波澜不惊,细品笔筋入微,雅健灵动,如古瓷玲珑,似筝音悠悠,得性灵变化,见气质逸韵。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她手中化揉得如此耐人寻味,正是平生静对烟云,手挥心弦的真实写照。我以为,在天水写章草的书家中,尚无出其右者。

书之外,便是画。王先生的画多来自生活,写生成了她的日常功课。在《书画稿》中,我读到的花卉有菊花、牡丹、海棠、绣球、水仙、马兰花、扶桑花等,另外还有螳螂、蚂蚱等草虫以及一些人物、山水。在众多花卉中,仅菊花写生就有近二十个品种,从画中看出,她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

因为写生不仅要到处奔波,更重要的是善于观察,眼到、心到、手到。对生活没有热情,没有对美的追求,自然谈不上对物象的提炼和艺术创作。也许是性情的缘故,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笔花卉上。

在这些天对王先生作品的学习中,我每每被她的白描所吸引。她的线条非常准确到位,有韧性,有力度,繁而不乱,简而不单。少则数笔精神立见,多则敷陈生意盎然。其不设色者,有素面朝天的美;其设色渲染者,有从春风秋露中款步走出的美。

于是我想,能把生活画活的画家是无须故作惊人笔的。无论什么风格,什么手法,或者是什么派,什么家,无非是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来,若在创作上看不出东西,大可不必居高临下,惑人耳目。王先生只用线说话,这就是线的魅力。只不知她的线是书法助了画,还是画助了书法,我一时难说清。

其实,王先生早有科班的专业功夫,她于195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受业于著名画家潘国彦、刘文清、洪毅然、方匀诸先生。尤其洪毅然后来名气很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广泛影响的美学家。能得到老一辈艺术大家的亲炙,王先生的艺术实践和理性思考必然受惠平生。一个艺术家的经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在心里根植的东西并不简单,因艺事和人生的磨炼感悟,将会越来越枝繁叶茂。

和许多老艺术家一样,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王先生和她的家人经历了不堪回首的一幕幕,生活,积淀了她对艺术的生命认识。幸运的是,无论她在兰州工作,还是后来在天水工作,始终和专业有关。艺术给了她慰藉,给了她认真生活,超越生活的夕阳情怀。在退休后的十来年里,她又以孜孜不息的努力证明了数十年追索的意义,证明了艺术的崇高和伟大,这就是“笔写人生,丹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