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王尔琢 2012井冈山红色之旅之井岗英烈袁文才王佐王尔琢伍若兰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井冈山红色之旅(井岗英烈之袁文才王佐王尔琢伍若兰) 2013-1-27 21:50在缅怀井冈山革命历史中,最痛惜的是袁文才.王佐之死.如果他们能够活到共和国诞生之日,至少国家副主席要当上的.没有袁文才,井冈山的燎原之火哪能烧得起来?袁文才又名袁选三,出生在1898年,是宁冈县茅坪马沅坑村人.袁文才早年上过几年私塾,因为新婚妻子被土豪谢冠南强占,他愤而考入永新禾川中学,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在中学,他结识了当地的一些进步青年刘真.王怀.贺敏学等人,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后来其父病故,他被迫辍学.由于

井冈山红色之旅(井岗英烈之袁文才王佐王尔琢伍若兰) 2013-1-27 21:50

在缅怀井冈山革命历史中,最痛惜的是袁文才、王佐之死。如果他们能够活到共和国诞生之日,至少国家副主席要当上的。没有袁文才,井冈山的燎原之火哪能烧得起来?

袁文才又名袁选三,出生在1898年,是宁冈县茅坪马沅坑村人。袁文才早年上过几年私塾,因为新婚妻子被土豪谢冠南强占,他愤而考入永新禾川中学,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在中学,他结识了当地的一些进步青年刘真、王怀、贺敏学等人,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后来其父病故,他被迫辍学。由于参加抗捐拒税和阻止谢冠南参选省参议员等事件,与谢等豪绅结下仇怨。茅坪原先有一支专事“吊羊”(绑架豪绅索要财物)的马刀队,其头领胡亚春一直想邀袁文才“上山”,事为谢冠南父子告密,袁母为北洋军所杀,袁文才被逼投靠了马刀队,并逐步升任马刀队的“参谋长”。

1926年7月,袁文才在共产党员龙超清的劝说下,率15人、6条枪下山接受“招安”,编为宁冈县保卫团。

袁文才任团总。三个月后,宁冈县公署又把下水湾另一支绿林“招安”后编入袁文才的队伍,袁部实力大增。1926年10月份,袁文才受龙超清的宣传影响,率部在宁冈县城举义,龙超清则发动工农暴动密切配合,打垮了地主武装清乡局,一举攻下县城新城,将县长沈清源赶走。

宁冈县成立了县人民委员会,龙超清担任委员长,袁文才担任了军事委员。保卫团同时改为农民自卫军,袁文才任总指挥。1926年11月,袁文才在龙超清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龙超清是袁文才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井冈山雕塑园内的王佐像

井冈山雕塑园内的袁文才像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27年间,袁文才率部先后3次击毙、赶走国民党派到宁冈来的反动县长(分别是林笑佛、张廷芳、易敌无),使宁冈的政权一直掌握在共产党的手中。这时,在井冈山的另一支绿林武装王佐的部队受到袁文才的影响,也率部下山,编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并担任总指挥。袁文才曾经帮助王佐铲除叛徒,两人又同年出生,所以结为“老庚”。“马日事变”后,边界党的组织和农民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大批革命群众和农会干部被捕,各县的武装大部被敌人缴去。袁文才、王佐保留了60支枪,并分别率部退守茅坪和井冈山的茨坪。1927年7月间,永新、莲花、遂川等地发生暴动。7月20日,龙超清、袁文才、王佐、王兴亚等人攻克永新县城,救出被捕的贺敏学、王怀、胡波等80多名党员和干部,接着又打败了从吉安反攻的国民党特务营,然后退回宁冈。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9月26日,革命军打下莲花,并和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江西省委给革命军送来一封信,告诉毛泽东在宁冈有党的武装。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就曾听王兴亚介绍过宁冈和袁文才的情况,于是决定向宁冈、井冈山一带进军。9月29日,革命军来到永新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来了兵,消息很快传遍宁冈。毛泽东派人给袁文才送了一封信。

对这支外来部队,袁文才保持了高度警觉,他召集龙超清和自己身边的主要头目商量对策。袁文才的司书陈慕平曾经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过毛泽东讲课,就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毛泽东的情况。袁文才、龙超清最后认为:毛泽东是党内同志,也就是自己人,既然来了信,就理应去接头。会议决定派龙超清和陈慕平等3人为代表,去三湾见毛泽东。随龙超清等人一同去的还有袁文才的一封亲笔信:“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叩首。”

毛泽东看了信后,不动声色,向3位来使反复说明了革命军上山的主张,表示愿意和袁文才部合作,一同开展革命斗争,并送给他们3支枪。龙超清表示欢迎革命军进驻宁冈。随后,毛泽东率部进驻离三湾30里地的古城,召开了“古城会议”,确定了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龙超清参加了“古城会议”,并积极为毛泽东和袁文才会面穿针引线。袁文才答应在大苍村林风和家里同毛泽东见面,并让龙超清向毛泽东报告。

10月6日,毛泽东一行7人来到大苍,却没有想到袁文才准备的是一出“鸿门宴”。袁文才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了20多个人和20多条枪,准备一有特殊情况就动手。毛泽东临危并不慌张,他大大方方向袁文才讲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讲秋收起义部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主张。毛泽东的学识、谈吐令袁文才十分佩服,他认定毛泽东是个人物。接着毛泽东提出赠送给袁部100条枪,让袁文才十分感动,彻底消除了疑虑。袁文才当即回赠了革命军1000银元,并表示将对革命军鼎力相助。这次由龙超清牵线的毛、袁会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毛泽东得以率领秋收起义余部顺利进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据陈毅回忆,当时袁文才完全有能力收拾毛泽东,袁文才识人,接受毛的领导,袁文才对毛泽东实在是好。毛因为长途行军,脚伤了,袁让毛住在茅坪本家老中医家里,帮他治疗,还特意安排同学好友贺敏学的妹妹贺子珍来服侍老毛,经袁文才的牵线,毛与贺不久结婚。那时,杨开慧还是生死未卜。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给当时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的信中还说道:“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讯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枪杀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行前,她把孩子搂在胸前,轻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他了,请他多保重。”杨开慧怀着对毛泽东和孩子无尽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向刑场,结束了29岁年轻的生命。1931年初,当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从敌人的报纸上知道杨开慧遇难的消息时,毛泽东那天没吃饭,并且失眠了。他甚至朝贺子珍发了一通无名之火。就在他和贺子珍结婚的时候,远在湖南板仓的杨开慧正在家乡坚持艰苦的地下斗争;他和贺子珍结婚两年多后,杨开慧才刚刚牺牲,并且她的牺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毛泽东对杨开慧是真爱的,更负着很大的内疚,后来他与江青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写下的那首深情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没有袁文才,井冈山根据地不可能创建,袁文才被杀,一般书都说是错杀,我认为应该是冤杀。袁王被杀主要有四条原因:当地客地籍矛盾是主因,中共中央的六大二次会议精神是尚方宝剑,彭德怀是帮凶,袁王的性格脾气也是一条诱因。从分析来说,袁文才太相信毛泽东才是致命的因素,当时特委就是利用袁文才相信毛泽东,模仿毛的笔迹把袁文才和王佐骗下山的。

袁王被错杀的原因及经过,请参看:西岩的博客“袁文才、王左被错杀”

袁文才和王佐。王佐没有遗留下真像,这张像是对着长得最像王佐的一个侄子画的。

袁文才、王佐被冤杀后,其部队的主要骨干,如大队长周桂春、中队长谢华光、朱游庭等都被抓住,龙超清立刻表示这些人不能放,否则会为袁、王报仇,于是这些干部都被处死。袁、王被杀后,袁文才的妻叔谢角铭和王佐的哥哥王云龙立刻收拢残部,举旗“反水”。从此,井冈山根据地随之丧失。后来,红军数次想恢复井冈山根据地,一直没有成功。肖克曾经率红十七师攻到黄洋界山脚下,也只能远眺井冈山,望而兴叹。这也就充分说明,没有袁文才王佐,革命力量根本不可能在井冈山立足,更不用说发展了。

数日后毛泽东得知消息,连呼“坏我大事”。袁王被冤杀一案也成了庐山会议批斗彭德怀的一条罪状。而主谋杀害袁王的朱昌偕、王怀、龙超清,不到二年也全部被错杀。不到一年,特委书记朱昌偕在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中被打成“AB团”,招致错杀。10月,龙超清在赣西党内肃反中被诬告为AB团首要分子,1931年底在江西广昌县被错杀,距离袁文才被错杀还不到2年。龙超清曾经是袁文才的革命领路人,却又在袁、王被错杀的事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关于“富田事变”,在党史上还未定论,因为这关系到伟大领袖的声誉,也许毛在富田事变中杀了朱昌偕,也有为袁王报仇的一点心思。 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曾接见过袁王的遗属,但没有谈什么话,只是拍了张合影,在袁文才事迹陈列馆里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照片中袁的妻子谢梅香被挤到第一排的最边上,她的眼光没有看镜头,斜向镜头外,与整个环境很不协调。至于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和儿子都被抢着想多靠近伟大领袖的领导们挤到第二排,根本看不出来。无论记者的文章如何写谢梅香和兰喜莲对毛的接见如何激动,我总觉得她们心里还是有着很大的冤屈的,而毛没有给她们诉说的机会,也没有给她们最好的安慰。倒是朱德接见谢梅香的照片,看得出朱老总与谢梅香谈得很高兴,足见朱德的厚道。

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 伍若兰赞

她死于忠贞的爱情。多少年以后,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问朱德:“提起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消沉?不爱她吗?” 隔着一张小桌,他们相对而坐,烛光照着朱德多皱的面庞。他表情沉重,像是凝视着想像中的情景,然后,用沙哑的声音说:“……她后来被国民党抓住,折磨她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说完,朱德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从回忆中挣脱出来。

史沫特莱在著名的绝笔之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这样记载:“他开始听说、后来又亲自见到一名女宣传队员,她在农民中真是无人不知,是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年龄只有25岁,演讲富有魄力、才智,大脚,体格非常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

她并不好看,可是一双大眼闪烁着智慧与果断的光辉。”雕塑园,仅有两位女性——贺子珍和伍若兰。她们并不是作为伟人的妻子,而是以井冈山斗争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立在此。

凝眸雕像,你不会找不到美,因为你找的到真。伍若兰在一次激烈的突围战斗中,腿部中弹被俘。那会儿,她已身怀六甲。敌人对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敌首刘士毅说:“你已落在我们手上,只要你能自首,或公开声明一下同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保你不死,还可给你官做!

” 伍若兰坚贞不屈。也许,听到“朱德”的名字,一股热流涌进了她的心房。他是她的良师益友,是她心爱的丈夫,也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许,她还想起了朱德率领湘南起义时说的话,“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

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年的。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她怒目痛斥道:“告诉你们的主子,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背叛共产党,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伍若兰被绑往赣州卫府枪决。她的头颅被割下,悬挂在赣州城楼。她,当时只有26岁,即将做孩子的母亲。没有人会听到婴儿的哭声。残忍的敌人剖开她的腹部,上面刺了6刀。那个小小的生命,是与她血肉相连的胎儿。

晚年时的康克清,常常悲痛地回忆这段往事,她对儿孙们说:“伍若兰的牺牲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她是我参加红军后牺牲的第一个女同志,又是我们妇女组的骨干,有许多优秀的好品德”;“伍若兰给我留下至今难忘的印象……”您奉献的远远胜过一个女人,您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在伍若兰和贺子珍的雕像前,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写下这样的文字:“她们面若桃花美丽,笑若繁星灿烂。贺子珍在峥嵘岁月中共失去6个孩子,而伍若兰惨遭杀害。

作为女性,有什么比做母亲更让她们向往?作为母亲,有什么比得上孩子更令她们骄傲?可在信仰面前,这样的向往和骄傲都被忧伤地舍弃了。”她死于忠贞的爱情。一种超乎个人生命之上的崇高爱情,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伍若兰倒下的时候,是一个雪花漫舞的冬日。在更早的一些时候,离井冈山不远的庐山上,一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的女儿,每天的任务,就是在早晨攀上她家屋后的山岭,采摘回来一大把鲜花,然后插在花瓶里,从不间断。

多年过后,这个以写中国民间生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回忆幸福如斯的童年时,清楚地记得,她最喜欢采摘的是紫萁和百合。但有一种黄色的百合,她却从不采摘。因为,这种百合的花期只有一天,她心疼它生命的短暂。

朱德一生都酷爱兰花,留下了“唯有兰花香正好”的诗句。 1962年春,他以76岁高龄回到阔别了33年的井冈山。刚落下脚,就急切地问井冈山的同志:“我记得有一个地方,遍地长着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 他手拄拐杖,到处寻找兰花。

在经过一片茂密的林子时,远处飘来了一阵阵清香。他激动地说:“是这里,是这里!”兰花无风自吹香。他蹲下身来,细细地看着那些开着小白花的井冈山九节兰。他采了几瓣,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说:“清香扑鼻啊!” 王尔琢赞

他化作了一块石头。一块活的石头,汉白玉和花岗岩里有他奔突的血。

这是特殊材料打凿的人!王尔琢和许多战友一样,牺牲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那年,他25岁。在井冈山59位担任过各种重要职务的先烈中,有90%以上是20多岁的青年。何挺颖24岁,张子清29岁,宛希先23岁,邓家海29岁,刘真27岁,王佐25岁,邓贞贤21岁……法国文豪雨果说:“每当人间英雄逝去时,我们都会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永远不会熄灭。

”我长久地注视着雕像,尔后,我听到了轰鸣的响声。王尔琢之死,死得悲壮惨烈。他不是死于敌手,而死于他昨日的同乡、战友,又被他视如兄弟的叛徒之手。他是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这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受不了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一心想脱离红军,投靠赣敌刘士毅部,以图升官发财。

1928年夏,红军在湘赣边界遭受了著名的“八月失败”。同那些悲观失望的人一样,袁崇全认定“井冈山红旗打不了多久”。 8月28日,袁崇全率部投敌。

闻讯,红四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王尔琢,骑上马就去追赶。他高声喊话,劝二营的士兵们回来。黑夜中,袁崇全恼羞成怒,举枪扫来一梭子,王尔琢当场倒在血泊中。他一直坚信能把袁崇全唤回来。倒下的那一刻,一定在心里默念:“我是他们的团长,和他们同甘共苦、出生入死,他们会听我的。”他的心纯得像水晶。

在此之前的1927年4月初,王尔琢曾率军打到了上海外围。有一天,蒋介石的两个亲信,携带蒋的亲笔信来先遣军司令部找王尔琢。说如果他听命于蒋先生,就正式委任他为军长。王尔琢看了信,放声大笑,笑得十分响亮:“一个军长太小了,应该给我一个军阀,一个大军阀!

”8月28日那天,他是顶着横飞的弹雨向前走去的。子弹打在脚前的地上,发出一连串“啾、啾、啾”的声响,卷起一道道烟尘。他仍义无反顾地朝前走……“砰砰”,两颗子弹射进他宽厚的胸膛。

他倒在布满石头的地上,过于坚硬的石头,一定硌疼了他的脊背。可是他已经全然感觉不到疼,他进入了一片殷红。在他倒下的时候,受蒙蔽的官兵,整整齐齐回到了革命队伍。有人说,原以为只有穷才革命,只有走投无路才造反,井冈山的革命都是穷苦的农民揭竿而起,但和王尔琢一样的许多青年俊杰,他们有的来自黄埔一期、黄埔四期、黄埔六期,有的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师范……他们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不屑于蒋介石的高官厚禄,追随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

到底为什么?为什么? 1928年10月,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万分痛惜,含泪写下了一副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

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3个人开过追悼会。一个张思德,一个王尔琢,另一个是陈毅。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只流过两次泪。第一次是爱妻伍若兰牺牲,第二次是哭挚友王尔琢。

骁勇善战、才华横溢的一代青年战将王尔琢,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不刮胡子,不理发。”为此,他得了个军中“美髯公”的称号。今天,中国革命终于成功,我面前的他,化作了一块晶莹的石头——他已经是一头漂亮的中分发型。

与王尔琢感情甚笃的肖克将军,当年因身负重伤,未能参加追悼会。一直到晚年退居二线,才了却心愿。茫茫原野,一座不起眼的墓,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掩面而泣,老泪纵横……常怀诗情的将军,一字一顿地吟诵:智勇双全震赣湘,为除叛逆以身戕;时逾半纪临君墓,如见英姿焕大荒。

(《谒王尔琢墓》)鲁迅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王尔琢是活着的。 要知道林彪就是接任了王尔琢的红28团团长,要是王尔琢在,十大元帅应列第三。 建国后评选双百英雄模范人物,王尔琢排第11位。